蔣子龍
2016年春節(jié)期間,我靠一本書擋住過年的諸般喧鬧,獲得了一種溫暖而睿智的閱讀感受。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嚴肅而誠摯,卻有一個嬉皮士式的書名:《跟著康培混世界》。美國一對杰出的華裔夫婦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天才,一個是奇跡?!爆F(xiàn)代商品社會對各種各樣的天才并不陌生,毋需多言。單說“奇跡”,其名康培,一生下來便“沒有肺大動脈,沒有右肺……是最嚴重的法洛四聯(lián)癥”。醫(yī)生說,這種病人在醫(yī)學史上最多只能活到兩歲!
“天無絕人之路”般地,遇到了一位“護命天使”,這位來自上海的沈太太接過在襁褓中就被判“死刑”的康培,每一分鐘都緊緊抱著他,不讓任何一個人說出對孩子不祥的話,其口頭禪是:“康培將來一定有出息!”就是由她最先宣布了“奇跡”的誕生。她就是抱著這個信念,把能想到的天下好東西都做給康培吃,一盎司一盎司地陪著孩子長大長高,“讓他領(lǐng)略只有母愛才能夠企及的寬厚、溫暖、細膩!”開悟了康培的靈性。幾年后,沈太太交給康家一個差不多屬于正常的孩子,突破了醫(yī)學史的詛咒,“奇跡”初露端倪。
他活到12歲時脊椎做了大手術(shù),差不多又維持了十來年基本正常的狀態(tài)。
不知是一種詛咒,還是純屬巧合,美國“9·11”事件后(康家就在紐約世貿(mào)中心附近),康培每況愈下,“毛發(fā)一天比一天干燥,頭皮形成塊,一碰連著頭發(fā)掉落,皮膚瘙癢,指甲發(fā)藍,吞咽困難,四肢無力,差不多就是一具僵尸,他自己也一心想死?!贝藭r年輕的浙江女子張靜麗不請自到,為了答謝康培的父親康海山曾經(jīng)對自己的幫助而來,并勸老康帶著小康離開紐約住到鄉(xiāng)村去。她將全身脫屑的康培整夜整夜摟在懷里,一遍遍給他講即興編創(chuàng)的中國版《一千零一夜》,用從家鄉(xiāng)學到的廚藝,做成讓“僵尸”吃不夠的佳肴美味,集“看護、姐姐、母親、廚娘、衛(wèi)士、女友……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且做到極致,其女性的美,由內(nèi)而外,閃閃發(fā)光”。
康家人都親昵地稱她“麗麗”,承認是她“給了康培第八條生命”。
書中用直筆對康培乃至他全家的生活都有全景的縱深的展示,每個人都被寫得真實可信,氣韻生動。不回避命運的成全與局限,以及性格中的明與暗,盡可能深刻展現(xiàn)他們心性的豐富,甚至真實到每個人的靈魂。尤其以濃墨重彩、赤誠火辣地突顯了康培生命中匪夷所思的“奇緣”。這兩位“護命天使”有兩個共同點,一是抱,二是吃。抱是救心神,天下弱者、病者都離不開抱;吃是養(yǎng)身體,看來俗諺說的“女人靠睡,男人靠吃”不無道理。
康培列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女人:母親、沈太太和麗麗。
如今他已經(jīng)38歲,盡管“手只有十幾歲少年般大小,雙腿細而彎,難以支撐身體”,卻已經(jīng)出版了9本科幻小說。去年9月,康培“咯血,喉嚨里還咳出塊東西”。這對像他這樣的病人是最可怕的信號,他自己感覺到“生命之秋真的到了”,將已經(jīng)具備美國法律效率的遺囑懸于墻上:“請不要搶救我!”連自己的《奠儀紀念冊》都已準備好,他相信有來世,并跟父親商量好,死后將骨灰埋在鄉(xiāng)間別墅四周的森林里……
很顯然,這不是個尋常意義上被死神追逐的人。于是,他的父親康海山想請人給他寫本書,讓兒子“能夠看到生命最后的燦爛”。他通過朋友介紹找到了大陸作家楊道立。理由簡單而虔誠,從網(wǎng)上看到楊道立的照片像菩薩。
康培本人就是作家,別人寫出怎樣的文字才能讓這個奇特的生命發(fā)出“最后的燦爛”?哪個作家該有怎樣的勇氣才敢承擔這樣的任務(wù)?然而楊道立經(jīng)過考慮暢快地接受了這個挑戰(zhàn),她說:“一個全新的題目,能讓自己感覺腦子沒有退化,精神還在生長?!边@真是個聰明的理由?;蛟S是為沖淡康培命運中沉郁的基調(diào),她才取了這么一個書名,卻又怎一個“混”字了得?看似拉拉雜雜、家長里短,卻時有驚人意象如珍珠般跳出來,通篇靈氣漫溢、潑灑妙思雋語,一貫的女才子氣十足,實則下筆如走鋼絲,分寸拿捏得老道而精準。因為稍有不慎,輕者會傷害“奇跡”及呵護“奇跡”的人,重者會將一樁佳事變成錯誤,乃至災(zāi)難。因為主人公康培還患有四種心臟病,“絕對不能激動”!
不激動又如何“傾訴他澎湃的心”?人人都在故事中,已經(jīng)進入自己的角色又如何能不動情?作者用妙筆,自始至終地牽著“奇跡”中的靈魂人物康海山。他對兒子的愛,“深沉而提著小心”,卻已悲歡不驚,感應(yīng)日月,幾十年下來身上反而有了一種無論成敗都扭曲不了的單純和厚實的親和力,大山崩于前也能“平靜接受”,通過一系列細節(jié)從容寫出了他的深度和境界,智趣盎然。
如果說對上述人物的描繪表達了世間一種美好情感對康培靈魂的熔鑄,那么書中用冷峻、客觀的辣筆,通過“外婆”傳導出另一類情感:“怨恨”———卻是對康培靈魂的淬火。外婆出身名門,民國時期曾就讀于清華大學,婚姻的失敗或天性抑郁,經(jīng)年累月沉淀為解不開的仇恨和憤懣,其負面情緒籠罩著家里的全部空間,甚至在夜間也會發(fā)出驚人的斥罵,折磨著家人又置自己于萬劫不復。“像婆婆那樣!”———成為康家人的一個詛咒??蹬嗾f:“感謝婆婆,是她讓我堅定地采用現(xiàn)在的方式生活,不用自己的不快樂去傷害別人,不依賴所謂現(xiàn)代醫(yī)療茍延殘喘?!薄皩ι畲蟮淖鹬?,就是要開心地活,舒服地死?!?/p>
不回避生活的嚴酷,“奇跡”才是堅實的,可信的。
或是天賦使然,或是緣分奇佳,康培隨之結(jié)交了一些根基深厚的智者。至此,成就“康培奇跡”最重要的兩大要素都具備了:身體上的保健和精神上的提升。書中猶如神來之筆寫到康培的精神漸漸強大起來,有了一種特殊的“尊嚴與力量”,開始在意朋友,不只是接受幫助,也會不顧一切去幫助別人,甚至讓人覺得很難找到如他這般忠誠的朋友。比如明明是麗麗幫了康家大忙,她自己卻說是他們“改變了我一輩子!”康家父子才是自己的“貴人”。
康培的身體盡管“時時刻刻都在疼痛之中”,整個人卻變得獨立、飽滿,常常開懷大笑,充滿想象,樂于助人,還成為一些求助者的“精神導師”,為那些素昧平生的人提供人生的建議。“他覺得重要的事情,自我標準很高,道德標準很高。他從來不需要別人見證,自己有評價,要自己對自己滿意?!?/p>
一位佛界中人甚至稱康培“是個老靈魂”。這是此書最精彩的地方。對“康培奇跡”的形成及剖析令人心折,沒有落入殘障人勵志成材的套路。讀到最后,我忽然有些理解作者為什么會選擇這樣一個書名,里里外外圍繞著康培的一群人,最初是為了照看他,后來變成在精神上以他為中心,感受著他在精神氣質(zhì)上處于高端所發(fā)散的感染力,吸收從他心里流淌出的純凈。
與他相比,其他人確是在“混世界”。
選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