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睿
孩子往往是家長情緒的“探測器”。在一個家庭里,某一個家庭成員會潛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某些情緒傳遞給其他成員。
這種傳遞可能是有意識,也可能是無意識的。家庭成員之間情緒的傳遞,多見于父母把自己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家長的動作、語調(diào)、行為中透露出來有意無意的情緒也容易被孩子覺察到。孩子天然地成為情緒的接受者和表達者。
有時候,家庭中某個成員的行為讓我們覺得“好煩”,這往往是我們覺察到了這位成員的“情緒”,而一些人常常會說,我莫名其妙地鬧心,我莫名其妙地焦慮……而這種莫名其妙在某種意義上并不是真的莫名其妙,只是沒有覺察到情緒從哪里傳遞出來的。不是沒有,只是不知其所以然罷了。
一個家庭中,孩子“浸泡”在家長 “高濃度”情緒中不能自知,更不能制止,那么孩子對這種“高濃度”情緒的宣泄和表達方式往往表現(xiàn)為“生病”。
小新的生活就是這樣,她“浸泡”在媽媽的焦慮情緒中不能自知,出現(xiàn)了這樣或那樣的狀況。
小新的媽媽第一次打電話來尋求幫助的時候就帶著明顯的焦慮情緒,雖然她試圖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不那么焦慮,更加平靜一些。和很多母親一樣,剛開始說的都是,我的孩子表現(xiàn)出這樣或那樣的癥狀需要幫助,緊接著就會問,多久能治好?別耽誤了學習……
一個憂心忡忡的母親,開口閉口離不開學習,離不開失敗。像一個穿在身上不時滲出水來的濕毛氈,沉重中透著水的濕寒,讓人既心煩,又無計可施。
有時候家長會根據(jù)自己的情緒以及心理狀態(tài)加重或減輕對孩子心理問題程度的描述。小新的母親告訴我,小新的情況非常糟糕,學習很浮躁,平時精力不集中,非常的焦慮,非常的……
心理問題的行為表現(xiàn)程度加上“非常”這個形容詞來修飾就不免有一些“暗示”的成分。比如一些焦慮的人,當焦慮程度只是中度的時候,他自我描述為我非常的焦慮,或者被身邊人描述為非常的焦慮,都可能會讓這個人的焦慮程度提高。
小新是一個成績較好的女孩子,來訪的原因是因為考試壓力大而出現(xiàn)了焦慮的情緒。她的表現(xiàn)為:大考之前很長時間都會坐立不安、心跳加速、喘不上氣、煩躁……
談話剛開始她就開口說:“我知道我自己的成績還行,可是一到要考試了就很緊張,緊張得不能自拔,鬧心得走來走去,停不下來。睡不著,總在想事兒……”
這是一個健談、開朗的孩子。并不像很多內(nèi)向的不會描述情緒的孩子那樣。她可以描述自己的情緒,也能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而這種情緒是“粗糙”的感知。她無法坐下來體會一下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看上去誠惶誠恐,卻沒辦法處理和排解這些情緒。
我們談到擔心的事情。
“你擔心什么呢?”
“我擔心萬一考不好怎么辦呢?”
“如果我考不好,我就可能落后,我就沒辦法追上別人,一次一次的失敗,最后我去了一個爛學校,我的人生也就完了,我遇不到好的人,可能也嫁給一個那樣的男人……我就會付出更多的代價,我可能就此一蹶不振,我可能就輸了。輸?shù)煤軓氐住?/p>
在這段描述中,我聽到了很多的如果,可能,或許……很多假設出來的東西,這些假設都是指向未來。而這種假設的內(nèi)容中還有一些本不該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思考的事情,比如:嫁給“那樣”的男人。
這個女孩被母親焦慮的情緒所影響。就像很多孩子一樣,在本該玩耍與勇往直前的年齡思考著一些“大人”才應該思考的事情。有時候家長會說,萬一你失敗了,萬一你考不上,萬一……
家長把自己“半輩子”積攢下來的經(jīng)驗一一地傳遞給孩子,希望孩子們更少地走彎路,甚至最好一點失敗都不要有。一方面是為了表達愛,一方面是害怕孩子出現(xiàn)“不可控”的一些局面和結果。而孩子在沒有經(jīng)歷任何事情之前“想到”所有的壞的結果,并開始在腦子中預演這些“失敗”的經(jīng)歷和未來——這或許才是一種可怕的體驗。
我跟女孩說:“你的情緒來自哪里?”她想了一下,“來自于考試啊!因為考試壓力大,所以會很擔心……”
我試著換一種方式問她,“那么,你擔心的事情最開始從哪里體會到的呢?”她停頓了一下告訴我,“就是怕考試考不好啊。”就這樣,她在前幾次的咨詢中都一直在描述自己的焦慮是什么樣子,到達了什么程度……
我問她,“嫁個好男人,這樣的想法不是你自創(chuàng)的吧?從哪里學來的?誰教會了你用嫁個好男人這樣的事情衡量失敗與否呢?”
就這樣,我們用了多很次的時間讓小新自己體會到了焦慮來自哪里——媽媽的焦慮情緒傳遞給自己。
小新原本學習就很好,可是為什么還是擔心失敗呢?媽媽曾經(jīng)有一個情結——她認為自己學習失利才有了后面的種種“不幸”,她也把所有的不幸都推給學習成績不好,把學習與所謂的成功畫上一個等號,而這種擔心在小新學習成績很好的基礎之上被無限擴大了。
這位焦慮的家長自己沒有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也不是存心想把焦慮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可是她卻真的把這種焦慮傳遞給了孩子。孩子不知道這種情緒來自哪里,也不知道如何去排解,更不知道應該如何安撫自己和自己的父母。有些孩子就像這個女孩子一樣“病了”。
還有些孩子選擇用爭吵、抗爭的方式去對抗這個“碎碎念”的家長,對抗讓家長變得手足無措,焦慮的情緒上升??上攵?,最后又落在了孩子頭上。
這位母親讓孩子覺得學習這件事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學習和未來緊密相連,而且未來太重要了……而實際上,我們并不知道未來是什么樣的。很多家長和學生們對未來的恐懼和焦慮都是無妄的。因為那些情緒都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之上,并不是真的。就算有一天可能成為真實的,也不會像預想的“完全一樣”的“真實”。
后來,她終于學會了在如何安撫自己的同時去安撫她的母親。當母親又一次表現(xiàn)出焦慮情緒時,她對媽媽說:“媽媽,我看出來你很擔心。但實際上我們只能把今天過好,而未來是每一個今天做好的基礎上累積起來的,不是嗎?”
小新很激動地向我描述當她媽媽聽到這句話之后的表情。她說她媽媽哭著說,“我的孩子懂事了……”
編輯/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