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非常實用和重要的文體。它是對客觀事物的性狀、特點、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學的說明的。相對于其他文體的課文來說,說明文沒有曲折情節(jié)——吸引人,沒有鮮活形象——影響人,也沒有濃郁情感——感染人。因此,很多孩子不愛學說明文,老師不愛教說明文原因就在于此。我目前正在進行科普類說明文的課例研究,期待用一種更科學更直觀的研究方式去審視我們的課堂教學,讓孩子愛上說明文。
說明文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實用,其文大多比較質樸平實,有的學生會覺得平淡無奇;不少教師講起文學作品來勁頭十足,一教說明文則有氣無力。如果“主導”者就抱著這樣的態(tài)度,說明文教學中出現(xiàn)“低氣壓”、學生沒勁頭的現(xiàn)象自然就不足為怪了。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睂嵺`證明,只要教師能努力激發(fā)學生對說明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轉向主動,從“勉為”變成“樂為”,提高說明文教學效率是大有潛力可挖的。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在導入時就需下工夫。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一堂課中給學生的第一感知,在一節(jié)課的起始,為學生在心理上注入催化劑,對學生的認識活動將產生巨大的推動力量。教師精彩而成功的導課方法,能很好地渲染氣氛,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有“先聲奪人”之效果。所以,教師一上課就應抓住學生的心理,讓他們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在導入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較好的方法,具體有設疑導入、故事導入、音樂導入、名言熱點導入等等。
例如,在教學說明文《松鼠》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導入時教師播放了旋律活潑、輕快的樂曲,音樂背景是一大片郁郁蔥蔥的森林……學生們饒有趣味地聽著優(yōu)美的樂曲,欣賞著怡人的畫面。突然音樂、畫面停止,筆者神秘地問道:“同學們,下面將有一位非常非??蓯鄣呐笥褋淼轿覀兠媲?,大家歡迎嗎?”學生們先是一愣,接著興奮地喊道:“歡迎!”學生語音剛落,前面停止的畫面再次啟動,一只美麗、可愛的小松鼠映入了大家的眼簾。筆者順機問道:“同學們想不想認識這位朋友?”在學生興奮回答的同時,筆者很自然地引出了課題。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愉快地進入了角色,一節(jié)他們原來“厭學”的說明文課就此拉開了序幕。
二、在探究中主動參與,體驗樂趣
隨著課堂中教程、教學內容的不斷推進、增多,小學生的有意注意逐漸削弱,興奮度逐漸降低,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逐漸模糊。如果此時,我們忽略了學生微妙的心理變化,還是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演“獨角”戲,那么我們的教學本身將變成學生厭學說明文的又一因素。適時地在教學過程中,如在重、難點地方,在學生情緒不高時,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可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使教學變成真正的師生互動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課文學習的過程中,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他們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才不會因課文枯燥乏味而走神。在說明文的教學中,老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動動手,從而輕松地完成對課文內容的學習。如在教學《趙州橋》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趙州橋的結構特點,我先讓學生讀課文,然后分別畫出這座橋的示意圖,根據(jù)示意圖再來進行解說。學生興趣盎然,看課文很認真,而且示意圖畫好之后,小組合作對示意圖進行解說的過程中又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真是一舉兩得。
三、品讀文本,感受文本情趣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總結自己的教學思想的時候,把自己教學成功的首要原因,歸結為“有情有趣”。他說:“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說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說感情。它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狈从^我們的科普類說明文教學,有多少老師千方百計地著力于讓學生帶著濃烈的感情在學呢?也許老師們會振振有詞地反駁,說明文的文體簡潔通俗的特點決定了課堂的情感投入度,其潛臺詞就是這樣的課只能上得了無情趣的。
事實上,一篇文章敘述再客觀冷靜,語言再嚴謹科學,也不可能不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因此,語文老師當著力挖掘科普類說明文的情感因子,帶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去經(jīng)歷情感之旅。
在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文的時候,可以用這樣一段話,引領學生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同學們,這是一篇說明文,讀這樣的說明文,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知道黃河變化的過程、原因。但是,我們僅僅知道這些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讀出隱藏在這些知識背后的情感。所以,老師建議你們再用心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讀著讀著,我是否高興了?悲傷了?憂慮了?憤怒了?擔心了?生氣了?感動了?驚訝了?……”
設計這個片段,旨在告訴學生:讀書,需要有與作者心靈對話的意識,努力調動文本的情感因子,推動學生穿透內容,觸及精神。通過不斷的閱讀,讀出言表之意,探出言里之意,悟出言外之意。從學生豐富多彩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完全有自己關注的興奮點,而且這種興奮感的表達建立在對文本閱讀的基礎之上。
從以上幾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不刻意地講科普類說明文的方法,并不等于就忽略了科普類說明文的文體特點。我想:科普類說明文教學的立足點在于讓學生感性地“悟得”與“習得”,怎么悟?通過列舉有關數(shù)字、例子,讓他們朦朧地感受說明方法;通過比較、品析,讓他們形象地感受說明方法;通過“語言轉化”,讓他們巧妙地習得說明方法。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活用說明方法,進而內化語言,遷移方法。這比老師強加于他們的關于“舉例子、打比方、舉數(shù)字”等抽象的概念要有意思的多。
總之,為了讓學生通過閱讀這類文章,不僅能了解各種說明方法,而且能在深入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習說明文的語言特色,積累語言,增長知識。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思維方式,把說明類的教材文本作為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的素材,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知內容,樂于探究,品味語言,習得方法,讓孩子愛上說明文。
作者簡介:胡建玲,鄭州市二七區(qū)幸福路小學校長,河南省教育專家,鄭州市學術技術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