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斌
【摘 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精神,加強其知識積累,引導他們關注現(xiàn)實生活,使其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在文本閱讀中讀出“自己”。
【關鍵字】閱讀教學;質(zhì)疑;積累;關注;個性
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讀出自己的“個性”。但如何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進行思想的碰撞和心靈的交流,創(chuàng)造性的讀出一些真正屬于自己的個性的東西呢?結(jié)合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力:
一、學貴有疑,培養(yǎng)學生批判精神
學生在對文本進行閱讀時,我們應該讓學生知道,我們不是以一種頂禮膜拜的敬畏心態(tài)去欣賞,去吸收,而是應當時時帶著疑問去閱讀。只有當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時,自己的認識才上升了一個層次,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的個性化閱讀。因為從中能看到“我”的存在。
比如,在《琵琶行》的教學當中,一個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琵琶女“千呼萬喚始出來”時,作為曾經(jīng)“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的歌女,什么樣的場面沒有見識過,此刻還猶抱琵琶半遮面,讓人想不明白,她還會在陌生人前感到害羞?在以前的教學中,都只是提到她半遮面的情態(tài),至于為何這樣,確實沒有去深究過。經(jīng)過同學們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琵琶女此時此刻的表現(xiàn)并不是害羞,而是不想讓人看到她此時的容顏,不想讓人知道她生活的凄苦。原本的她,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美好,只是年老色衰,以前的“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境況變成“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不幸,但重利輕別離的商人卻又把她一人獨自扔在家中,讓她獨守空船。她的命運有多悲凄,她不想讓人看到她老去的容顏,看到她臉上的哀傷,看到她內(nèi)心的凄苦。此時正好遇見一個能聽懂她音樂的人,她心底的苦悶似乎也想找到一個出口,以至她出場時有此舉動。這正是她心中矛盾心情的反應。我們解答完這一問題后,對琵琶女的身世和境遇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對她和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遭遇有更深的感悟。
二、重視積累,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
閱讀能加深我們的知識積累。良好而深厚的知識積累,為我們閱讀時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的視角和空間,直接影響著我們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在上到《韓非子·說林上·衛(wèi)人嫁其子》一文時,其中這樣說到:
衛(wèi)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積聚。為人婦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積聚,其姑以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處官者,皆是類也。
文章上到這,有一個同學產(chǎn)生了一個很有價值的疑問:作為人父的衛(wèi)人,在他女兒出嫁時,不好好的囑咐自己的女兒以后好好的過日子,做一個相夫教子的好女人,反而告誡她說女人出嫁被休是常事,一定要自己私下積累財物,要她早早的為以后做好打算。這不與我們認為的封建女子被男方休棄是件很可恥、可惡的事情的觀點相互矛盾?
學生能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說明他對中國古代封建禮制還是有比較深刻的理解。要不是學生在平時有一定的積累,是不可能有此認識的。經(jīng)過我們的分析,其原因有二,第一是春秋戰(zhàn)國本就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女人出嫁被休也應屬正常。第二是中國封建禮教到到宋代以后,特別是經(jīng)過程朱理學的發(fā)展才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為大家所尊崇。
三、關注生活,指導學生讀出文本內(nèi)涵
一直以來,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都要求我們的學生要關注生活、體驗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寫出充滿生活質(zhì)感又充滿情感的文章。文學即人學,寫文章如此,賞析文章同樣如此。能關注生活、體驗生活的同學往往更能為文本所觸發(fā),讀出文本中的豐富內(nèi)涵。
在上到《林黛玉進賈府》時,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
茶未吃了,只見一個穿紅綾襖青緞掐牙背心的丫鬟走來笑說道:“太太說,請林姑娘到那邊坐罷?!崩蠇邒呗犃?,于是又引黛玉出來,到了東廊三間小正房內(nèi)。正房炕上橫設一張炕桌,桌上磊著書籍茶具,靠東壁面西設著半舊的青緞背引枕。王夫人卻坐在西邊下首,亦是半舊的青緞靠背坐褥。見黛玉來了,便往東讓。黛玉心中料定這是賈政之位。因見挨炕一溜三張椅子上,也搭著半舊的彈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攜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說:“你舅舅今日齋戒去了,再見罷。只是有一句話囑咐你:你三個姊妹倒都極好,以后一處念書認字學針線,或是偶一頑笑,都有盡讓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廟里還愿去了,尚未回來,晚間間你看見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文中在描述王夫人房中的物件擺設時,用了三個“半舊”這樣的字眼,學生在閱讀時產(chǎn)生了新的疑問:像賈府這樣一個鐘鳴鼎食之家,難道會缺少幾個給自家添置些新物件的錢嗎?答案顯然不是。但這一問還是激起了學生的強烈反應。最后,大家把焦點集中于一點,那就是“半舊”要比“全新”更能體現(xiàn)出賈府的權勢和地位。一個同學還給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假如你走進一戶人家,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給你的感覺可能這只是一個暴發(fā)戶,這不符合賈府幾代權貴的顯赫家世。但假如你走進的是一戶坐的還是當年自己請人做的沙發(fā)、用的是老式撥號盤電話機的人家時,我們就能想像這不是一般人家。因為在那個還很少用沙發(fā)和電話的年代,他就已經(jīng)用上了別人沒有的東西。這足以說明這個家庭的不同。而這也正是作者想要體現(xiàn)的賈府的名望和地位。至此,我不能不佩服這位同學的生活閱歷。
因此,讓學生成為生活的有心人,對于閱讀也至關重要。生活越豐富,情感越細膩,在文本閱讀中你就擁有更新的感受和體悟。此時的閱讀,讀者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吸收者,而是一個有思想的閱讀者,他與文本的對話就真的形成了。
世界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是個獨立的個體。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成為獨特的這一個,讓千差萬別的閱讀者對文本的閱讀產(chǎn)生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個性感受。這不正是我們文本閱讀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嗎?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也正因此而散發(fā)出永久的藝術魅力嗎?
參考文獻:
[1]蘇涵.“我的”語文教育觀——語文教改的當下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 .2004(01):開篇;
[2]史彩平.引領學生讀出“自己”[J].湖南教育(語文教師).2008(04):22;
[3]徐曉思.自由閱讀,讓學生讀出自己[J].江蘇教育研究.2009(11B):33- 35;
[4]鄭碧賢.讓學生讀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J].新課程(下).2013(07):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