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寫作議論文,通常運用擺事實的方法闡釋道理。然而,不少考生只是力圖“讓事實說話”,而不善“論理”。這就導致了議論文中事例堆砌、引例不當、以敘代議等弊端頻頻出現(xiàn),造成文體特征不明顯,論證沒有力度。寫作議論文如何引用事例是有一定技巧的,考場作文更要諳熟此道。
一、引用事例要遵循“六條原則”
1.切忌以敘代議?!耙詳⒋h”就是論證不夠,敘述來湊。在引用事例時不厭其煩,事情的經(jīng)過甚至細節(jié)都做一一贅述,敘述文字占據(jù)了大量篇幅,顯得敘述有余,論證不足,文體不倫不類,自然就談不上論證的力度和深度了。如2014高考重慶卷滿分作文《高舉責任的大旗》,文章引用吳斌一例證明“責任的堅守”:
我們直到現(xiàn)在都不會忘記“最美司機”吳斌,他雖然早早地結(jié)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但他精神長存,雖死猶生。吳斌駕駛客車從無錫返杭途中,突然有一塊鐵像炮彈一樣,從空中飛落,擊碎車輛前擋風玻璃砸向他的腹部和手臂。面對肝臟破裂及肋骨多處骨折,肺、腸挫傷,吳斌強忍劇痛,換擋、剎車,將車緩緩停好,拉上手剎,開啟雙跳燈,以一名職業(yè)駕駛員的高度敬業(yè)精神,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車動作,確保了旅客安然無恙,而他自己卻因傷勢過重不幸去世,年僅48歲。
作者用大量文字交代事情經(jīng)過,敘述成分太多,而沒有充分展開議論,顯得敘多議少,文體特征不明顯。另外,素材陳舊,容易使人產(chǎn)生視覺疲勞。
2.注意點面結(jié)合。考場作文因為字數(shù)的限制,不可能隨心所欲,恣意馳騁。因此,當備用素材比較多時,不能平均用墨,就要學會取舍——首選的素材重點引用,可適當展開,是為“點例”;二級素材盡量壓縮,幾則素材以并列的形式呈現(xiàn),言簡意賅,是為“面例”。點面結(jié)合,不僅內(nèi)容充實,而且行文活潑多變。如2015年高考課標卷Ⅱ《創(chuàng)新鑄就輝煌》一段:
歷史上,商鞅變法讓秦國從眾多的諸侯國中脫穎而出,從而統(tǒng)一天下;趙武靈王順應形勢需要,沖破重重阻礙,果斷實行“胡服騎射”的政策,最終實現(xiàn)了富國強兵的理想;而堂堂大清王朝在經(jīng)歷繁盛之后閉關(guān)鎖國,因循守舊,不思改革,最終驗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我們的國家領(lǐng)導人大膽創(chuàng)新,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發(fā)展策略;在國家統(tǒng)一的問題上,提出了“一國兩制”的解決方案;在外交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靈活原則。這讓中國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全面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贊譽。
作者用商鞅、趙武靈王、大清王朝三例形成面例,再用中國當代領(lǐng)導人大膽創(chuàng)新的點例相佐證,內(nèi)容豐富,正反對比,詳略有致,論證有力。
3.務(wù)求繁簡適當。對那些新穎別致、人們普遍關(guān)注的熱點以及不為人熟知的事例,應該適當展開,以此增添看點,增強吸引力;相反,對那些人們熟知的“經(jīng)典”事例,可做簡筆處理,一語帶過。這樣,既可保證繁簡有致,突出亮點,又能節(jié)省筆墨,確保行文簡潔干練。請看以下兩例:
①當東野圭吾獲得推理小說“三冠王”的稱號時,想必他也不得不感激那個曾經(jīng)默默堅持、不懈耕耘的自己。連續(xù)幾次入圍直木獎卻都與之擦肩而過,他被譏諷為“最為直木獎所厭棄的男人”。然而,他在推理世界里摸索前行從未止步,在復雜人性中洞若觀火永不退縮。大膽地突破本格推理框架,他深刻探討人性善惡,最終成就了《嫌疑人X的獻身》這一高峰,被尊為新一代推理天王。(2015年高考湖北卷《聲震世界必長久緘默》)
②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終成紅樓巨著,歌德用一輩子的歲月釀造《浮士德》,盧米埃爾兄弟十幾年反復試驗揭開電影放映的秘密,兩院元勛師昌緒為祖國奉獻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熱……(2015年高考湖北卷《泉眼無聲惜細流》)
例①對人們不太熟悉的東野圭吾一例適當展開,凸顯趣味性、新穎性,緊緊吸引讀者的眼球;例②對讀者熟悉的數(shù)則事例一筆一事,毫不拖沓。以上兩例,足以體現(xiàn)作者巧妙處理素材的智慧。
4.力避陳詞濫調(diào)。事例選用的標準有很多,規(guī)避老生常談、崇尚新奇別致當是重要標準之一。不要動輒屈原、蘇軾、陶淵明,一味在古人堆里尋救兵;要開闊視野,關(guān)注生活,關(guān)注時事,用生動鮮活、富有生活氣息的事例扮靚自己的文章,贏得人氣,獲得理想的得分。如2015高考福建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片段:
成功需要敢于面對荊棘的勇氣。2011年的內(nèi)地首富梁穩(wěn)根,他的成功之路就曾布滿荊棘。初涉社會,毫無經(jīng)驗的他開始艱苦創(chuàng)業(yè),販羊、做酒、做玻璃纖維、開發(fā)有色金屬焊料……這些嘗試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伏爾泰說“人生布滿了荊棘,我們想的唯一辦法是從那些荊棘上迅速跨過”,梁穩(wěn)根并沒有被失敗打倒,而是以大無畏的勇氣,決定走一條新的路——發(fā)展重工業(yè)。這在當時的中國是另類的,周遭的冷嘲熱諷鋪天蓋地而來??墒牵露Q心,執(zhí)意用勇氣去開拓這條新路。事實勝于雄辯,最終“三一重工”這個中國企業(yè)的名字,讓“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
胡潤研究院發(fā)布的《2011胡潤百富榜》,“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wěn)根以700億元身價首次成為“2011年中國大陸首富”。這則素材內(nèi)容新穎且具轟動效應,無疑會像一塊磁鐵緊緊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給文章增加看點。
5.巧用試題材料。對于試題呈現(xiàn)的材料,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大膽拿來為我所用。如果用得恰到好處,不僅可以節(jié)省時間,而且可以使行文緊扣題旨,以免“跑調(diào)”。當然,引用試題材料不能照搬照抄,而要根據(jù)表達需要,選好切入點,做好取舍。同時,要瞄準引用契機,安排好引用的合適位置,做到自然貼切,順理成章。
(1)開頭引用。根據(jù)文章立意,選取試題材料的某一“點”或某一側(cè)面,對原材料進行高度提煉概括,順勢引出論題,充當“引子”的作用。如2015高考重慶卷滿分作文《等一等又何妨》一文的開頭一段:
看到作文材料,我的內(nèi)心忽然顫抖起來。之所以顫抖,是因為這只是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件小事,居然讓“乘客”那么不靜心。其實,等一等又何妨?
(2)中間引用。行文中間將試題材料順手拈來,不動聲色“嵌入”字里行間,既可以用作論據(jù)支撐自己的觀點,又可以巧妙點題,以防偏離中心,可謂一箭雙雕。如2015高考重慶卷滿分作文《微善亦是正能量》一文,中間有這樣一段:
看了小男孩要求司機等一等他的媽媽,乘客先是抱怨后是沉默的故事后,我想到了另一個問題。我們追求的正能量不一定存在于那些叱咤風云的人物身上,也不一定只存在于轟轟烈烈的故事中,它在平凡人身上甚至小孩身上也能得到體現(xiàn)。真正的可貴,不是一個人做多大的善事,而是一個人可以時時處處行微善。
作者由試題材料稍稍擴展開來,以小見大,回歸到“微善亦是正能量”的大主題上來,恰如其分,扣合了主旨。
6.涵蓋古今中外。要想增強文章的論證力度,在事例選用上要防止單一化,應兼顧不同國籍不同時代不同領(lǐng)域,涵蓋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往往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否則,說理就未免顯得勉強,難以令人心悅誠服。2015年高考課標卷Ⅱ《為自己插上一雙創(chuàng)新的翅膀》一文,引用我國著名繪畫大師齊白石、德國柏林大學著名教授普朗克、“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事例,廣涉古今中外,兼具不同門類,全方位闡述創(chuàng)新的意義,說理透徹深刻,不容置疑。
二、“引例”之后如何適時“議例”
寫好議論文,既要善于引用事例,更要善于闡發(fā)事例。只引用一大堆材料而不加以剖析論證,這些材料只不過是一堆雜亂無章的“工具”,無法發(fā)揮它們應有的作用。這就需要作者依據(jù)材料進行分析闡釋,使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為論理的支撐點。如何“議例”,沒有固定的技巧,臨場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生發(fā)材料假設(shè)推理。這種方法就是在“引例”之后,運用假設(shè)推理的方法對事例進行分析,推導出與事例完全相反的結(jié)果,從而證明論點。這種論證方法的思路是:反面假設(shè)——展示結(jié)果——點題強調(diào)。其要領(lǐng)是圍繞論點假設(shè),或正例反設(shè),或反例正設(shè),在正反對比中強調(diào)論點。常用的標志性詞語有“假如”“試想”“如果”“倘若”等。如2015高考重慶卷滿分作文《多一分鐘寬恕》一段:
三國時曹操刺殺董卓失手,逃到了呂伯奢家借宿。呂伯奢一家本準備殺豬備酒,好生款待曹操。曹操卻只因聽到對方一句“縛而殺之,何如?”便心生疑慮,提劍殺了呂伯奢全家,倉皇而逃,最后留下個不仁不義的罵名。假如曹操當時多一分鐘的等待,多一分鐘的寬恕,讓對方說明原委,呂伯奢一家就不會死于非命,曹操也不會為天下人所唾罵。一分鐘的寬恕,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改變一個企業(yè)的未來,可以改寫一個國家的歷史!
文章從反面假設(shè),推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結(jié)局,孰是孰非,昭然若揭,有力地向世人證明:“多一分鐘寬恕”是何等重要!
2.依據(jù)材料追根溯源。這種方法就是從因果關(guān)系上把論點與材料聯(lián)系起來進行論證。具體地說,就是沿著“為什么”這條思路,探求事例的根源,挖掘其本質(zhì),使內(nèi)容逐步深化。這種方法的論證思路是“為什么——是因為——所以——”。常用的標志性詞語有:“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或者單用“因為”“所以”“因此”“為什么”等。如2015高考福建卷滿分作文《把握方向,把握人生》一段:
他曾經(jīng)是莘莘學子萬分敬仰的創(chuàng)業(yè)天才,5年時間內(nèi)躋身福布斯“大陸富豪排行榜”第8位;他也曾是無數(shù)企業(yè)家引以為戒的失敗典型,一夜之間負債2.5億。而如今,他又是一個著名的東山再起的成功人士,再次創(chuàng)業(yè)成為身家數(shù)百億的企業(yè)家。他就是史玉柱。史玉柱之所以能夠再次崛起,就在于他能夠及時地撥正方向,吸取走錯路的教訓——浮躁、狂熱、冒進。一位哲人說過,總結(jié)自己的失敗比獲得一次成功更為可貴。史玉柱正是有了這樣可貴的品質(zhì),才為自己的人生創(chuàng)造了精彩。
文段由果探因,深刻剖析了史玉柱由成功到失敗到再次成功的根源,突出了“及時地撥正方向”在人生逆轉(zhuǎn)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從而有力證明了論點。
3.正反對比彰顯是非。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引用材料進行剖析之后,為了突出事理,明辨是非,再援引內(nèi)涵與之相反的材料,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善者益善,惡者益惡,從而達到彰顯主旨的目的。
(1)同質(zhì)對比。是指用同一個人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狀況做對比。這樣的對比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為突出,是非對錯更為明了,論證效果更為明顯。如2015高考福建卷滿分作文《人生多歧路,成敗轉(zhuǎn)頭空》一段:
李代沫因吸毒和收留他人吸毒而被刑拘,這個擁有優(yōu)美嗓音的歌者,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瞬間破碎,他代言的多個廣告都被電視臺撤下。違反法律釀下的苦果,其苦澀程度可想而知。在此之前,光明的前途等著李代沫,他的歌聲可以打動千萬觀眾;但這一切都在他誤入歧途后化為泡影,他的精彩人生從此謝幕,引得多少人為他搖頭嘆息。
(2)異質(zhì)對比。是指將不同特質(zhì)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照映襯。通過對比,黑者更其黑,白者更其白。如2015高考山東卷滿分作文《順其自然》片段:
“誰將百歲人間事,只換山中一局棋”的圍棋大師吳清源以其棋法不定、順其自然、和諧無跡著稱。不拘泥于世俗瑣事,如溪谷清流,他的棋技就像他的人生一樣順其自然,往往棋隨意走,令人捉摸不定。順其自然便成了一種怡然自得的心性。葛朗臺不會順其自然,只顧及自己的財富,最后在財富中悲慘地死去;海灘上的小烏龜被游客救起,卻導致更多小烏龜接到錯誤的信號,成群結(jié)隊地被老鷹捕殺。
文章先從正面舉例,論證順其自然是一種智慧,再從反面舉例,論證不順其自然的嚴重危害,對比鮮明,說理透徹。
4.設(shè)問反問發(fā)人深省。敘例之后可以運用設(shè)問或反問句式,引導讀者對事例進行由表及里的深層次思考,讓人受到警醒,主題得到升華。2015高考湖北卷滿分作文《積小流以成噴泉》,在引述了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帶領(lǐng)團隊潛心研究氫彈一例后,發(fā)出強烈的詰問:“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正好可以闡釋這位偉大科學家的精神嗎?于敏帶領(lǐng)中國驕傲地躋身世界前列,難道他不就是新中國崛起之路上默默流淌的泉水?”連續(xù)反問擲地有聲,于敏默默奉獻的品格令人肅然起敬!5.巧用比喻縱身挖掘。引用事例之后,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適當延伸,既形象生動,又深刻精辟,能夠更好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事例的作用。如2015高考課標卷Ⅱ滿分作文《平凡中的偉大》一文,在引述了清潔工、園丁、醫(yī)生、農(nóng)民等事例后,進而運用比喻論證:
這些人如懸崖邊上不為人知的臘梅,在寒冬季節(jié)里,不怕風吹雪壓,傲然挺立。它“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你能說它的風采不及在春風中搖曳、受萬人矚目、雍容華貴的牡丹嗎?
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眾多普通勞動者“平凡而又偉大”的精神品質(zhì),重申主旨,更加形象地突出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