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摘 要 針對目前高校普遍改用的“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的課程成績綜合評分方式,定量分析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比例系數取值與課程及格率的關系,討論改革課程成績評定方式與敬業(yè)精神的關系,以及借鑒國外經驗應注意避免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 課程成績評定方式;課程成績;期末考試成績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6-0118-03
當課程成績與學生個人利益緊密相連時,比如畢業(yè)、升學、獎勵、求職,多數學生會十分關注所學課程的考試形式、考試內容和成績計算方法。事實上,課程成績評定方式是一根有效的、靈敏的指揮棒,能夠引導在校生的努力方向、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通??梢云鸬剿膬蓳芮Ы锏淖饔?。近些年,教育工作者從歷史與現狀、國外與國內、理論與實踐等不同角度對課程成績評定方式進行了研究、對比與分析,一致認為我國高?,F行課程考核與評定方式存在許多痼疾,需要改革。在這種共識下,不少高校對改革課程成績評定方式提出明確要求,各種改革方案孕育而生。
課程成績評定方法改革的總趨勢是由單一“期末考試成績”的計分模式向“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的綜合計分模式轉變。任何一種課程成績評定方式不可能適合一切課程,也不可能完美無缺,總有其長處與不足,“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的課程成績計分模式也不例外。本文將對這一課程綜合評定模式以及在實施中反映出的某些現象進行分析,以求能夠引起人們警覺,在改革實踐中減少盲目性,使高校的課程成績評定方式改革取得良好實效。
1 課程成績與課程期末考試成績的關系
采用課程成績綜合計分方法后,出現課程及格率提高的現象。在以下對此現象分析中,依據對實際情況的觀察與統計,設定各類數據范圍如下。
1)期末考試成績占課程成績的比例系數用字母“β”表示,β的取值范圍:0.45~0.85。
2)平時成績的范圍:95~60分。
所謂平時成績指除期末考試成績以外,其他考核項目的綜合成績。選擇哪些學習活動或學習任務作為課程考核項目,與課程性質、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有關。對于公共基礎課程或專業(yè)基礎課程,這部分成績普遍會包括平時作業(yè)成績、實驗成績、到課率。通常,這部分成績難見滿分和65分以下的分數。從統計學角度看,對于有良好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并且期末考試成績在100~85分的學生,這部分成績一般不會低于70分;對于期末考試成績不及格的學生,這部分成績也不會高,上限通常不會超過80分。平時成績用字母“f”表示。
3)期末考試成績的范圍:100~30分。在以上β和f取值范圍內,30分以下的期末考試成績不改變課程的及格率,所以不分析30分以下的期末考試成績,故把期末考試成績的下線定為30分。期末考試成績用字母“m”表示。
課程成績的計算公式為:
課程成績=期末考試成績×比例系數+平時成績×(1-
比例系數)
用符號表示為:
S=m×b+f×(1-β)=m+(1-β)×(f-m) (1)
課程成績用字母“S”表示。
由式(1)可見,當f
圖1是在課程成績S=60分的條件下,繪制的m、f、b三者的關系曲線。其中,以期末考試成績占課程成績的比例系數b為參變量,平時成績f為自變量,期末考試成績m為因變量,根據關系式m=60/β+(1-1/β)f繪制曲線。
1)在β確定的條件下,平時成績f高,課程成績的及格率高,即期末考試成績不及格學生的課程成績提分越多。比如,取比例系數β=0.65,即期末考試成績占65%,平時成績占35%。當平時成績f=65分時,只要期末考試成績在57分以上,課程都及格,見圖1中的A點;若平時成績有75分,則期末考試成績只要在52分以上,課程成績都可及格,見圖1中的B點。
目前,平時成績這部分評分不規(guī)范,主觀性、隨意性比期末試卷要大,可信度偏低。這部分成績偏高,是拉高課程成績或說提升課程及格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提倡課程考試多樣性的同時,要加強研究制定各項考核的評分標準,提高平時成績的可信度。
2)β取值越小,說明非期末考試成績占課程成績的比重越大,則期末考試成績的及格線越低。以平時成績f=80分為例,見圖1中的實垂線,隨β取值0.85、0.75、0.65、0.55、0.45逐漸減小,期末考試成績的及格線由56分逐漸下降為53分、48分、43分、35分。也就是說,當β取0.45時,在期末考試占45%、平時成績占55%的情況下,只要期末考試成績不低于35分,課程成績都能及格,都在60分以上??梢?,減小β值,可提高課程的及格率。換個角度從式(1)也可看出,課程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的差值S-m與比例系數β的取值有關。當期末考試成績與平時成績的差值f-m一定時,β值小,S-m差值大;若取S=60分,則m值減小,說明期末考試的及格線降低。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課程成績評定方式改革不僅要有頂層理論研究,更要認真探索與設計底層實施的具體方案。細節(jié)問題處理不當,將影響改革的實效。比如說比例系數β的選擇。課程成績評定方式由單項記分向多項綜合記分改革,就是系數β由1向小于1取值的變化。β取什么值合適或在什么范圍內取值合適,需要認真研究,要根據課程內容、考核項目、考核目標的不同慎重選擇。隨β取值減小,期末考試成績所占比重減小,期末考試成績的及格線下降,意味對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要求逐漸降低,這顯然對于基礎課與專業(yè)基礎課是不合適的。當β值低到一定程度,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丟掉我們教育的傳統優(yōu)勢與長處,而丟掉的東西正是西方教育向我們學習的東西。
2 理性借鑒國外的課程成績評定方法
“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的課程成績綜合計分方法借鑒了歐美高校的課程成績評定模式。美國大學課程實施的特點之一是平時考試次數多,平時考試的累記分數占總成績的比重較大。以專業(yè)基礎課程為例[2],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至少有2~3次單元測試,加上期末考試,一門課程少則要考3~4次;語言類課程就更多了,可達到5~6
次。如果一個學期有4~5門主干課程,學生每學期參加的考試至少有12~20次,平均每月有3~5次考試。這種把考試分散在課程實施的各個階段的做法對于我們并不陌生,不同的只是理解發(fā)生了變化,態(tài)度截然不同了?,F如今給予點贊得多,曾幾何時,國內學??荚囶l繁被人們詬病,要求減少考試次數、減輕學生負擔的社會呼聲強烈。關于考試次數的問題,筆者曾在大二學生中做過一次小范圍的問卷,結果是13%的學生只接受一門課程一學期只考1次,30%的學生接受2次,有57%的學生能夠接受3次考試??傮w而言,經歷過嚴酷高考的大學生對測試次數的容忍度比較大。
對待某一事物,如果用肯定的眼光去審視,看到的多是優(yōu)點及正面效應;當用否定的眼光去觀察時,則容易關注缺點,甚至夸大其負面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往往看不準問題的本質,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比如:用增加考試次數的辦法(改一次期末考試為多次階段考試)抑制“平日疏于學習,期末突擊惡補”的大學校園不良學風,是治標還是治本呢?“一卷定乾坤”的課程評定方式與“期末突擊惡補”的不良學風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嗎?試想,如果仍采用“一卷定乾坤”的成績評定形式,但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考前不給學生劃范圍、圈重點、講題型以及提供模擬試卷,采用這種不良學習方式的考試通過率還會高嗎?如果通過率低,該學習方式還能在高校滋生與蔓延嗎?高考選拔同樣是采用“一次考試定成績”的方式,為什么人們不會采用也不敢采用這樣“高效”的學習方式呢?家長恨不得讓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為這一次升學考試而努力學習。
美國大學課程考核與成績評定方式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與小班教學相匹配。中美兩國高校在教學條件上的一個顯著差別是師生比例懸殊大,我國大學師生比例要比美國大學小得多。在幾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一的師生比條件下,有些考核形式很難實施,不是簡單把大班拆成小班就能解決的問題。總之,對待國外經驗,要客觀分析,多些理智,少些盲目;要根據校情,慎重取舍,避免簡單照搬;要科學實施,注重效果。
3 改革課程成績評定方式與敬業(yè)精神
課程成績評定方式由“終結式”評價轉向“過程式”評價,需要教師在教學上投入比以往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僅以把平時作業(yè)列為課程考核內容這一項為例,要給出客觀公正的成績,至少需要教師對每個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作業(yè)情況做詳細記錄。這樣瑣碎、微不足道但花時間的日常工作是良心活,與做研究項目、寫學術文章不一樣,拿不出成果,教師個人并不能從中獲益。如果教師沒有奉獻精神,又不受職業(yè)道德約束,采取隨意或者僅憑主觀印象給分,這項考核就成了任意調整課程成績的“合法工具”。結果是改革課程成績評定方式可能就變成調整課程成績的計算方法,則偏離了改革的初衷。不難想見,在這種情況下,平時作業(yè)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比例越大,課程成績的可信度越低,課程的通過率也越高。在此指揮棒的“指揮”下,教學質量必會滑坡。
改革課程成績評定方式需要教師不受利益的干擾,甘于奉獻。但僅靠教師自覺的敬業(yè)精神難以使改革持久與深入下去,還需要有制度保障,讓擅長、喜愛并認真從事教學研究的教師在高校也有良好的生存與發(fā)展空間。長期以來,在各種功利主義以及高校評價制度的導向下,形成了重科研輕教學傾向。潛心教學工作被認為是沒有能力的表現,并且認為教學研究不是研究工作。因此,高校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不愿意在無名無利的教學上傾注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更愿意去做既能帶來經濟效益又能提升名氣的科研項目。要想讓廣大教師安心和專心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首先要糾正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導向,學校要真正把人的培養(yǎng)工作作為頭等大事來抓;真正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校園風氣;在教師職稱評定時,對于教學能力強、教學工作量大、善于探索教學改革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師也破格晉升。要完善對教學工作的評價標準,使之更科學合理;要研究如何客觀地評價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效果的實施方法。
4 結束語
每一種課程成績評定方式都有利有弊,只有客觀地認識了各種方法的長處與不足,才可能在課程成績評定方式改革中保持自己的優(yōu)勢,理智借鑒國外大學的經驗,取其長、補己短,使高校課程成績評定方式更有益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為峰.從考試到綜合評價:在借鑒中穩(wěn)健前行[J].考試研究,2011(2):12-18.
[2]江捷.美國大學課程成績評定方法及啟示[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1(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