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個承諾,不僅關(guān)系到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還關(guān)系到家族企業(yè)與家族財富的傳承,是涉及家族子孫后代的百年大計。
Gucci的歷史是一個橫跨百年的全球品牌的歷史。Gucci集團旗下包括Gucci、BottegaVeneta、YvesSaintLaurent、YSL Beauté、Balenciaga、Boucheron等眾多國際知名品牌,產(chǎn)品品類包括服裝、飾品、珠寶、皮具、手表、化妝品、香水等。它是“新摩登主義”的代名詞,其家族史則充滿了仇恨、紛爭與情殺。
1898年,年僅18歲的意大利佛羅倫薩少年古馳歐·古馳(Guccio Gucci)在倫敦的Savoy酒店當差。Savoy酒店是當時的達官貴人出入之地,在那里,印有客人名字縮寫的豪華行李箱和帽子盒,令古馳歐產(chǎn)生濃厚興趣。40歲那年,他已經(jīng)是法蘭茲皮具公司羅馬分店的經(jīng)理,對皮革的制作過程和等級排序了然于心,也深諳制作皮具帶來的豐厚利潤——每件商品的銷售價都在成本的5倍以上。1921年,他在佛羅倫薩開出第一家皮具店,生意日漸興盛。他的長子艾杜(Aldo)經(jīng)常幫助父親打理店鋪,多年之后回憶說:我父親是個很有品位的人,他設(shè)計和銷售的皮件無一不顯示出他的高雅。
Gucci真正的輝煌是從艾杜的手中開始的,他把店開到了巴黎、倫敦和貝佛利山莊。此后,Gucci以高檔、豪華、性感聞名于世,成為“身份與財富之象征”。目前,Gucci已是全球第三大奢侈品集團。
但是,Gucci品牌的成功并不意味著Gucci家族的成功。Gucci家族的傳承在第三代掌門人莫里吉奧·古馳(Maurizio Gucci)那里出現(xiàn)了拐點。
在莫里吉奧執(zhí)掌Gucci后期,Gucci沒有流動資金、沒有設(shè)計師,貨架沒有新貨,甚至連原材料都無錢購買。花旗銀行逼債,意大利銀行逼債,瑞士信托銀行逼債,Gucci的不動產(chǎn)和莫里吉奧的私人豪宅全部被凍結(jié)。1993年9月25日,莫里吉奧在銀行簽署了股權(quán)出售書,從投資集團拿到1.2億美元現(xiàn)金后徹底退出Gucci。至此,Gucci成為沒有Gucci家族參與的Gucci。
Gucci家族失控于Gucci,本質(zhì)上是財富家族教育的失敗。所謂家庭教育,通常指父母對子女自覺或非自覺、經(jīng)驗的或意識的、有形的或無形的教育行為,可以說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大廈的基石。家庭教育能將家庭文化寓于日常生活中,在這種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教育,往往比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更具影響力,對孩子人格品行的塑造、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處事態(tài)度的養(yǎng)成能起到其它教育無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家庭教育是一種終生教育,人們在生活中時刻接受家庭教育的影響。
在強勢父親的控制下,從小失去母親的莫里吉奧乖巧而安靜,每天按時吃飯,到點睡覺,恭恭敬敬待人,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事。父親Rodolfo和伯父艾杜一致看好莫里吉奧,將他內(nèi)定為Gucci家族第三代接班人。但是,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似乎并沒有給予莫里吉奧好的家庭教育。莫里吉奧掌管Gucci時期,他的無數(shù)情人分布在歐洲和美國,并在佛羅里達海邊建造了價值1200萬美元的別墅,短短6年間就把2億多美元遺產(chǎn)花個精光。其妻帕特里亞控制欲特別強,如同他的父親一樣,最后莫里吉奧選擇離家出走,并提出離婚。
財富家族的教育應(yīng)是怎樣的?財富家族子女的教育不同于一般家庭,后者的良好教育是謀生的手段,所謂知識改變命運;而財富家族的子女沒有追求學業(yè)成功的動力,嚴格地說,財富家族孩子的教育更要側(cè)重于心智的教育。
《紅燈記》里有一句臺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與此規(guī)律相對應(yīng)的是富豪家庭的孩子晚當家或當不好家。財富家庭的子女心智發(fā)育遲緩及對生活艱辛的無知是共有特征。他們往往在年輕時就繼承了巨額財富,但并不具備必要的技能去處理這些財產(chǎn)。
繼承人心智成長是否健全的第一條標準就是,幼時有沒有跟父母住在一起。如果沒有父母在身邊,心靈的成長是不完整的。莫里吉奧就是在缺乏母愛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受父親的全面掌控,結(jié)果影響了他的價值觀、婚姻與事業(yè)。
財富家族的家庭教育不應(yīng)該給孩子灌輸優(yōu)越感,應(yīng)讓他們認識到,他們不比別人好也不比別人差,不比別人擁有更多,也不比別人擁有更少。孩提時代形成優(yōu)越感的孩子,長大后再去改變就會非常困難。當下中國富豪家族子女教育的現(xiàn)實是,金錢成了富豪父母們表示關(guān)愛的第一選擇,從而亦讓繼承人形成了金錢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扭曲心態(tài)。
成功家庭教育的最終檢驗標準是什么?是子女考入最高學府?是他們畢業(yè)后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是功成名就?還是家族企業(yè)傳承的成功?前三項對貧寒子弟來說或許是部分標準,但不是最終的檢驗標準,對財富家庭的孩子更不是。對財富家族的子女來說,什么是最終的檢驗標準?是婚姻的質(zhì)量—是他們有生之年能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在精神層面共同成長;是他們的親密關(guān)系能帶給他們身心的滿足。據(jù)說當比爾·蓋茨被問及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時,他的答案不是微軟,不是改變世界,而是他的妻子梅琳達。
為什么用婚姻的成功與否作為衡量家族教育的一個重要指標?因為孩子成年后吸引異性的能力、擇偶的品味,以及對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是家庭教育自然而然的反映。很多看不見的東西,比如氣質(zhì)、談吐、思想,都是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家庭教育中形成的,是讀書、接觸自然、欣賞音樂、文學、舞蹈、電影等藝術(shù)形式長期浸潤的結(jié)果。
江蘇衛(wèi)視《非誠勿擾》中嘉賓馬諾的那一句“我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車上笑”真實地反映了當下一些年輕女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拜金女”集體形象的生動概括。其實,馬諾的這一觀點不過是莫里吉奧妻子帕特里亞一句名言的翻版。帕特里亞從小被母親教育要嫁入豪門,她說過一句話,“我寧可在勞斯萊斯里哭,也不在自行車上笑”。1995年,莫里吉奧在花費10年時間和無數(shù)律師費之后,總算把婚給離了。帕特里亞悲憤欲絕,雇傭了一個來自西西里島的年輕人,將莫里吉奧槍殺在辦公室的樓梯上。她最終被判26年監(jiān)禁。
一般來說,在孩子成年之后,需要相對獨立作出的選擇主要就是兩項:就業(yè)和婚姻。對于富豪家族而言,就業(yè)沒有難度,但婚姻是。財富是促進婚姻的一個強大推動力,可以稱為烈性春藥,也可以成為幻覺的放大器和家庭教育的試金石。婚姻是一個承諾,不僅關(guān)系到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還關(guān)系到家族企業(yè)與家族財富的傳承,是涉及家族子孫后代的百年大計。
Gucci第三代掌門人的婚姻是失敗的,也折射了財富家族教育的失敗,足以成為家族傳承的一個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