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華 劉敬財
摘 要:國土資源“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提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本文通過分析當前社會經濟發(fā)展形勢、我國農業(yè)發(fā)展面臨的現狀以及土地綜合整治的所遇到的困境,提出選取一部分耕地實行休耕,加大土地綜合整治力度,為實現“藏糧于地”戰(zhàn)略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土地綜合整治;藏糧于地;構想
一、前言
糧食安全是事關社會穩(wěn)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要求我們時刻都不能放松“確保糧食安全”這根弦;但是,由于糧食產量連年增長,庫存增加較多,導致了高額的倉儲費用,形成了巨大的財政負擔。因此,必須轉變發(fā)展方式,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藏糧于倉”轉變?yōu)椤安丶Z于地”,選取一部分耕地實行休耕,休耕期間加強土地綜合整治,通過休耕及土地綜合整治,減輕儲存糧食的財政壓力,強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增加糧食產能,促進了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當前面臨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形勢分析
1.我國的國情現狀分析。我國人口多,耕地資源相對貧乏,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且中低產田面積超過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農田灌排設施配套程度低,有效灌溉耕地面積剛剛過半,靠天吃飯的格局仍未根本改變,農業(yè)生產方式仍以家庭承包為主,大型農業(yè)機械使用率偏低,耕地零碎化嚴重。在這樣的國情條件下,為了確保糧食安全,我們一直在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和提高糧食單產量,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雖然糧食連年豐收保證了國家的糧食安全,但是由于國際糧價自2010年以來持續(xù)走低,致使國內外市場糧價倒掛明顯,庫存增加,財政壓力變大。
2.我國的農業(yè)發(fā)展現狀分析。2015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進一步擴大,達到170010.7萬畝,化肥使用量超過美國和印度的總和。這些雖然為我國糧食的連續(xù)增收提供了基礎,但是也擠壓了其他經濟作物的生長空間,影響了農民增收,另外耕地被長期耕種,得不到休養(yǎng)生息,造成了地力透支,而化肥、農藥、地膜等農資產品的過度使用,破壞了土壤的結構,造成了土壤板結,地力下降,影響耕地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以及農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農藥的過量使用還造成了水體富營養(yǎng)化及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而殘留在土壤中的地膜會破壞耕作層的土壤結構,降低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 ,影響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力,不利于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在土壤中的傳輸,影響農作物對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最終導致農作物減產。
3.我國土地綜合整治現狀分析。當前我國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眾多,發(fā)改委、國土、水利、農開、農委、財政等部門都有專項資金可以用于農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但是各個部門的涉農資金都是分散管理,缺乏集中統(tǒng)一使用的機制,難以形成合力。另外,各項資金投資的內容也不盡相同,除國土部門的資金可以用于土地平整和農田防護與生態(tài)保持工程外,其他部門資金主要用于灌溉與排水工程和田間道路工程建設,因此其他部門的土地綜合整治的效果較差;而國土部門的投資雖然可以用于土地平整工程,但是土地平整工程受季節(jié)的約束性較強,施工期短,注定土地平整的工程規(guī)模不太大。土地平整后,需要重新確定農民的土地承包權范圍,矛盾多、阻力大,而且群眾普遍擔心土地平整后,耕作層地力下降,造成糧食減產。因此,真正用于土地平整工程的資金并不多,土地綜合整治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三、藏糧于地戰(zhàn)略實施的構想
藏糧于地就是在糧食供過于求時,對一部分土地采取休耕的方式來減少糧食生產數量,糧食緊缺時又能將這部分土地快速用于糧食生產,滿足糧食需求。休耕不是撂荒,更不是減少耕地面積,而是用來平衡糧食供給,涵養(yǎng)地力,使糧食的生產能力儲存在耕地中。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落實藏糧于地戰(zhàn)略,選取一部分耕地實行休耕,同時對休耕土地的承包經營者進行補償,休耕期間加大土地綜合整治力度,根據耕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通過土地綜合整治來促進藏糧于地戰(zhàn)略的實現。
1.建立資金整合機制,形成土地綜合整治的合力。堅持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配套、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目的,建立資金整合機制,對于用于農村耕地質量提高的資金進行整合,統(tǒng)籌規(guī)劃,集中資金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形成土地綜合整治的合力。
2.加大土地平整力度,破解耕地零碎化現狀。對休耕的土地加大土地平整力度,挖高填低,對于一些廢棄的坑塘、溝渠進行填埋,對于一些廢棄的房屋、工礦用地進行復墾,以減少造成耕地零碎的因素。土地平整時,先將耕地的表土進行剝離,堆放在一邊,然后再將表土下面的生土進行平整,平整完成后,再將表土復原,對于新填埋的坑塘、溝渠及房屋、工礦的表土可結合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來實施。土地平整后,原有的零散地塊得到歸并,耕地零碎化的現狀得到徹底改變。
3.強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高耕地抗擊自然災害能力。在土地平整工程完成后,根據土地的自然資源條件,配套灌溉設施,對主要渠道進行升級改造,有條件的地區(qū)積極發(fā)展管道灌溉,在易發(fā)生澇災的地塊,加大排水溝疏浚力度,完善田間排水溝布置,降低地下水水位,在降雨不均勻的地塊,加強蓄水設施的建設,蓄積雨水,抵抗旱災,同時對休耕土地上的主要田間道路進行改造,裁彎取直,對田間道路路面進行升級改造,盡量采用水泥路面,方便大型農業(yè)機械進出田塊,通過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徹底改變田間基礎設施配套不健全的現狀。
4.推廣綠肥種植,改善土壤質量。根據各地的實際條件,推廣適合當地生長環(huán)境的綠肥種植,綠肥經過腐解,能大量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氮、磷、鉀、鈣、鎂及各種微量元素,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和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質量及自身調節(jié)水、肥、氣、熱的能力,使土壤地力得到維持和提高。同時,綠肥還可活化、吸收土壤中難溶性磷、鉀,改善土壤板結的現狀。從而減少了化學肥料的使用,從根本上避免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產生,另外,由于綠肥的種植,還可減少水、土、肥的流失。
5.實施測土配方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根據農作物的生長需肥規(guī)律,在對土壤進行測試和對肥料進行田間試驗的基礎上,按照土壤的供肥性能以及各種肥料的效應,在充分考慮有機肥使用的條件下,確定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從而解決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有針對性的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所需要的營養(yǎng)元素,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減少使用量的目的。
6.加強土地翻耕,增強耕地保水保肥能力。根據農作物的種植種類、土壤質地、節(jié)氣氣候等多種因素,合理確定翻耕的次數,加強對土地耕作層的深耕,打破犁底層,加深耕作層,改善耕地的理化性狀,提高耕地質量,增強耕地保水保肥能力。
7.科學引導土地流轉,促進農業(yè)現代化的實現。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地方,科學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流轉,流轉之前做好公眾參與調查,切實了解農民的真實意愿,通過流轉,使田塊規(guī)整、單個地塊面積變大,更加有利于大型農機的使用及科學技術的普及,減少人工成本的投入,從而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增加與國際糧價的抗衡能力。
四、結語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糧食生產也要積極適應新常態(tài),抓住機遇轉變農業(yè)發(fā)展方式,在有條件的地區(qū)試點休耕,休耕期間加大土地綜合整治力度,改良土壤,培養(yǎng)地力,提高耕地質量,真正實現藏糧于地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