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瑞英
前不久筆者所在物理組成員集體參加了省級課題《基于學生成長的“問題導學”教學實踐研究》研討活動.聽到了一節(jié)經典的問題導學示范課,開課教師居然用15個問題作為穿珍珠的線,把蘇科版九年級上冊第12章第二節(jié)《內能 熱傳遞》這節(jié)課穿成一串美麗的“珍珠”.本文再現(xiàn)該教師的上課流程,并談談淺薄的看法.
1新課引入
問題1:你是如何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動能、重力勢能或彈性勢能的?
學生:物體運動則有動能;被舉高就有重力勢能;有彈性形變就具有彈性勢能.(學生舉手回答的,說明該學生的知識扎實,表述簡潔明了)
教師活動:出示一杯開水.
問題2:一杯開水可以燙傷人,是否說明它有能量?
學生稍作考慮集體回答:可以.
問題3:開水的能量能否用肉眼判斷?動能、重力勢能或彈性勢能即機械能又能否用肉眼判斷呢?
學生舉手回答:開水的能量不能用肉眼判斷,而機械能能用肉眼判斷.
點評:筆者發(fā)現(xiàn)開課教師,利用這三個問題,一方面幫助學生溫故知新,讓學生將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更便于學生理解內能的知識;另一方面,采用了類比法這種思維方法,將內能與機械能類比,讓該方法成為溝通思想、知識和能力的橋梁,從而提升學生的物理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還有通過問題3,不著痕跡地引入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并引入了新課內容,真是一箭雙雕啊.
2新課教學——內能
問題4:像開水具有的能量我們稱為內能,你知道什么叫內能嗎?小組交流討論并完成課堂鞏固1.
課堂鞏固1內容:(1)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
類比:那么處于運動的分子是否具有動能呢?如果有,我們可以稱它為
.
(2)受到地球吸引的物體如果被舉高,儲存了
能,彈簧發(fā)生彈性形變,具有
.
類比: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類似于上述的作用,由此可推知分子之間也存在
.
類比:叫做物體的內能.
練習校對時,內能的定義強調“所有”,校對完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信息快遞: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叫做熱運動.
問題5:課本插圖12-17(a)(b)(c)中物質的分子在運動嗎?說明什么問題?
(補充:課本插圖(a)小女孩看到自己騎的自行車后輪胎變癟了;圖下文字:車胎內的氣體.(b)鐵水(c)冰山)
學生:三圖中物質的分子在運動,說明任何物體都有內能
問題6:誰能歸納內能和機械能的相似點與區(qū)別?
通過引導學生得出:機械能可以為零,而內能不能為零.
問題7:內能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學生陷入了思考中,教室里面此時鴉雀無聲,筆者都感覺好像聽到了自己的心跳聲.經過4分鐘的樣子,還沒有學生舉手.
教師引導:前面我們講到開水具有內能表現(xiàn)為能燙傷人,如果開水再燙些,會不會燙傷的更厲害呢?
教師還沒有說完,就聽到有五六個學生大聲說出了內能的第一個影響因素:溫度.
教師:你再仔細揣摩一下內能的定義,猜想還有哪些因素影響內能?
不到三十秒,已經有學生舉手了.
學生回答:我覺得還有分子間距和質量.
教師:你猜想的依據(jù)是?
學生:內能是所有分子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質量大,所以分子數(shù)就多,內能就大.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同樣分子間距越大,我想分子勢能也越大.
教師引導:怎樣使分子勢能不同?
學生:狀態(tài)不同.
教師:猜想依據(jù)是什么?
學生:由分子那塊知識我們得知:固體分子間距最小,液體次之,氣體分子間距最大.所以分子間距不同說明物質的狀態(tài)不同.
點評:《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這是一條重要的原理.就是說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后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要讓提的問題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域內,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因此,課堂提問的難度要適中,不能過難,否則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無法保持學習物理的熱情,從而失去了提問的價值.但在物理學習中,難免會遇到比較抽象與思維難度大的內容,要學生一下子得出結論難度較大.教學時,該開課教師,將難度大的問題7,循序漸進地分解成幾個適合學生回答的“小問題”.這一個個小問題都圍繞著內能的影響因素這個知識點,由淺入深,相互聯(lián)系,使學生的思維按照一定的層次縱向發(fā)展,從而使學生對這一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教師演示實驗探究:溫度越高,擴散越快.(向質量相等的熱水與冷水中同時滴一滴紅墨水),教師引導得出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控制水的質量與狀態(tài)相同.
得出實驗結論:溫度越高,擴散越快.
教師:對于同一物體,溫度越高,擴撒越快,分子勢能越大,它的內能一定越大.
問題8:能否說物體的內能越大,物體的溫度一定上升嗎?
學生1:不能,物體質量增加,溫度不變,內能也增大.
學生2:不能,物質的狀態(tài)改變,內能也改變.內能增大可能是由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時,如水沸騰時,溫度不變,但內能增大.(這條是教師引導得到這么完整的答案的)
3新課教學——熱傳遞
問題9:給你一杯水,如何改變其內能?
學生1:喝掉一些;學生2:太陽曬;學生3:加熱 ……
對于學生3:加熱,教師順勢引入改變內能的一種方式——熱傳遞.
教師:溫度不光可以增加也可以減少,比如把水放在冰箱內.
播放視頻:體驗熱傳遞.
問題10:結合視頻、課本信息快遞,你能發(fā)現(xiàn)熱傳遞的哪些特點?
學生自主學習課本40頁信息快遞:熱傳遞:當物體的不同部分之間存在溫度差時,就會發(fā)生熱傳遞.熱傳遞時,能量從溫度高處轉移到溫度低處,直到溫度達到熱平衡.
學生學習、交流和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熱傳遞的產生條件:有溫差;傳遞方向:溫度高到溫度低;終止標志:溫度相等;熱傳遞的實質:能量的轉移.
問題11:能否再舉一些生活中熱傳遞的實例?
學生1:捂手;學生2:燒開水;學生3:烤火;學生4:曬太陽……
教師介紹熱傳遞的三種方式.
點評:這一塊內容,教師把一個開放型的問題(給你一杯水,如何改變其內能)作為火把,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這個開放型問題剛好是上一個新課教學內容的總結,而且它還巧妙地引入到下一個新課教學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將過度做到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4新課教學——熱量
問題12: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是溫度還是能量?——引入熱量的概念.
問題13:你能從熱量的概念中讀取哪些信息?
問題14:物體吸收熱量,溫度一定升高嗎?
問題15:溫度、熱量、內能三者有何關系?
點評:問題15讓學生異中求同,異中求同之妙,在于使學生在比較歸納中將知識自然聯(lián)系起來,迅速掌握同類知識的規(guī)律性從而完成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5課堂達標訓練
聽完這節(jié)課,筆者才發(fā)現(xiàn),原來物理課還可以這樣上.太精妙絕倫了.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教育的起點應該立足于人的成長的基本形式,人總是在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成長.所謂問題,根據(jù)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觀點,一般的解釋為不能即時達到的目標.美國創(chuàng)造心理學家吉多福特說,“每當你碰到不進一步作心理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應付的情況時,你就遇到了問題”.“當你需要組織新的信息項目,或以新的方式運用已知的信息項目解決問題時,你碰到了問題”.問題在科學的探索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是科學探索的出發(fā)點和動力.因此,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知識形成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問題導學法”就是通過提供背景(問題)、自學教材、探討問題、運用知識等過程,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良好習慣.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探索精神,這也是新課程改革和教學理念所要求的.“問題導學法”從根本上解決了現(xiàn)代教學關系中的角色轉換.孔子說:“教學要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啟發(fā)時,教師不到學生思維陷入困境時決不點撥,讓學生通過交流自主學習,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品質.這一點,值得廣大的教師認真學習.讓每個學生學會思維、帶問題進課堂、勇于開拓、勇于思考,這是問題導學的終極目標,也是廣大教師們不懈努力與奮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