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沖
我的家鄉(xiāng)在安徽省宿州市,那里有座龍脊山,山上有個大方寺,是座建于1800多年前的古寺,但在近22年里只有一個和尚,他今年72歲高齡。
我見過他兩次,第一次見他是在14年前。記得當(dāng)時翻過一座山后,龍脊山蒼翠清幽,路上散落著一些漢白玉雕的柱頭和蓮花座,再往下走去,便看到幾株巨大青檀環(huán)抱著的殘破古寺,從外面看不出什么特別,只有走進(jìn)去看到三尊搖搖欲墜的佛像,才讓人意識到這是座寺廟。廟里只有一位老僧人,他神色淡然地與我閑談了幾句,便去照料寺廟里簡單的三排房子。
十幾年過去,古寺沒有太大變化。老僧還是在那里,依舊是一個人。
龍脊山是“天然氧吧”,近幾年被開發(fā)成了旅游區(qū),圍著山腳一帶開了好些個飯館和農(nóng)家樂,有著紅紅黃黃、橫七豎八的牌子。而你去問那些菜香味兒里剔牙的游客、露天廚房里顛勺的師傅、滿地跑的孩子,誰都不知道大方寺在哪兒,只有站在門口殷切的老板娘還能指個大概的方向。我們一路打聽著,問了些村民,開車到水泥路的盡頭,徒步走兩公里的山路,才最終找到它。
不禁感慨,這樣一座千年古剎,地圖上居然找不到。心里也有一絲慶幸,家鄉(xiāng)的變化總是日新月異的,在外頭漂泊久了偶爾回來,總有“去年今日此門中”的失落感,那些平地拔起的高樓和來來往往的外地食客,都是不等你的,但還是有一些地方,跟回憶里一樣。
正門被封死了,側(cè)面開了個小門,老僧人的腿腳有些慢,但是很健談。
這20多年,他不斷地將寺外散落的文物搜集到寺廟里集中安置,還利用籌到的款項,重修了正殿里的佛像和羅漢像,修了從寺廟到山下村莊的步道,把以前的危房改造了,甚至還在寺廟里裝了四個監(jiān)控探頭。他籌一點錢就修一點廟,寺廟看起來還是很簡陋,不過水、電和食物都能保證,讓這位老人生活上倒也沒什么困難。
出家人清心寡欲,他住的地方四面白墻,一扇小窗。老僧畢竟年逾古稀,房間里光線昏沉,他摸索東西的時候總是瞇著眼睛,我說:“我給您買盞燈吧?!?/p>
我在京東下單購買了一盞臺燈寄到大方寺??爝f員說,還從沒有過寄往大方寺的快遞。6月2日深夜下單,臺燈在5日早上八點多送到。送貨的當(dāng)天,我跟隨快遞員記錄了整個過程。途中,我不停感嘆,現(xiàn)在電商服務(wù)的輻射區(qū)域真的很廣,在大方寺所在的深山里也可以暢通無阻地用手機下單,京東快遞竟能覆蓋如此偏遠(yuǎn)的地方,讓這座隱藏在山中1800多年的古寺,也能享受到現(xiàn)代社會給僧人修行帶來的便利。
一張好的照片,里面似乎可以看出好多故事;而一堆照片,有的時候,卻很難把一個故事講明白。
越是想表達(dá)那種深山孤僧的淡然,越是覺得自己是個俗人,這里的山水人物,雞鳴狗吠,都有割舍不掉的煙火氣。
6月5日,正值宿州市的麥?zhǔn)諘r節(jié),從市區(qū)開車不到一小時就看到路邊大片的麥田,麥草堆像毯子上刮出的一團團結(jié)實的毛球。剛到山區(qū)的時候,竟下起了雨,雨霧飄在墨綠的山腰,這讓我們這片皖北地區(qū)的低矮山丘,看起來竟有了南方的感覺。
快遞員是個靦腆的年輕人,話不多,看我舉著相機,多少有些不好意思。下車后,他抱起包裹撐著傘快步走在前面,開始的幾百米路盡是餐館,食客喧嘩熱鬧,路邊鐵籠子里待宰的公雞在雨中蹲著不言聲。再往上走,便越來越安靜,雨也漸漸停了,風(fēng)一吹,樹葉上積存的雨水就大顆的抖落下來。道路變得有些濕滑,我和快遞員走得很小心,雨后山里的空氣潮濕悶熱,沒幾步便一身汗。
兩公里多的山路,穿過了殺生場,穿過了深山林,千年古剎一路鳥鳴山幽,遠(yuǎn)遠(yuǎn)地就能看到樹上掛了一塊“大方寺”的牌匾,這本是應(yīng)該掛在廟堂檐下的,所以看起來很違和。
快遞小哥穿著大紅的工作服,抱著包裹,踩著石階,我跟在他的身后,如同這條路一樣,我們輕輕闖進(jìn)了古廟的小門。
老師父還認(rèn)得我,招呼我們坐下聊天。我們沒有耽擱,臺燈安好,快遞員一按開關(guān),暖光的臺燈照得四壁柔和。他說,這下就不用擔(dān)心晚上看不清楚字兒了。
“青燈古佛夜伴書”,我按下快門,想起這句話。
臨走的時候,我跟老師父說:“給您拍張正面的照片吧?!?/p>
“不要拍到我的腿,我腿有靜脈曲張,不能系綁腿,拍到了不好?!崩蠋煾妇镁由钌蕉嗄?,把拍照看成一件嚴(yán)肅的事情,衣著上任何的疏漏,讓別人看到,都是對佛祖不敬的。
于是我就給他拍了一張半身像。
當(dāng)天我坐著高鐵回到了北京,翻著相機里的照片,像是了結(jié)了一樁心事。
我不禁問自己,留在相機里的便是永恒嗎?
多年以后,我是不是還能看到,那山,那寺,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