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小說。本文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敗斜谷)的后半回。大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們,幾乎都知曉楊修被曹操殺掉的前因后果,也都為楊修恃才放曠慘遭殺害而扼腕,為曹操奸詐狡猾鏟除人才而悲憤。
可楊修到底因何被殺,人們歷來爭論不休。
僅就課文而言,我認為,在魏、蜀之戰(zhàn)的最后階段,因 “雞肋事件”,曹操毫不猶豫以“造言亂軍”之罪名誅殺楊修可謂是堂堂正正,無可指責(zé)——軍紀如山,楊修如此實在是罪有應(yīng)得??扇绻酪蛑皇侨绱耍适戮驼媸翘唵瘟?。細究此事,不難發(fā)現(xiàn)楊修之死著實不簡單。因為從文中我們發(fā)現(xiàn),曹操早有殺修之心,只不過一直在等待時機罷了,為的就是找到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把楊修除掉,卻又能避免旁人的猜忌。為了表現(xiàn)這一過程,說明曹操殺楊修的真實意圖,作者羅貫中運用插敘的手法敘述了六件事。這六件事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日常生活范圍,包括改建花園大門、分食塞北酥餅和所謂“夢中殺人”三件事;另一類屬于政治活動范圍,包括楊修告發(fā)曹丕陰事、教曹植斬門吏而出和為曹植作答教三件事。從這些事上不難看出,楊修被殺應(yīng)該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楊修才思敏捷,能夠摸透曹操的心思。比如,在改建花園大門事件中:“人皆不曉其意”,卻惟修獨知;在揭穿曹操“夢中殺人”事件中:“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惟修知其意”;在告發(fā)曹丕密謀事件中作者寫道:“修知其事”;在教曹植斬殺門吏事件中,楊修道:“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擋者,竟斬之可也”;特別是楊修在為曹植作答教事件中:“但操有問,植即依條答之。操每以軍國之事問植,植對答如流。”如此聰明之楊修,曹操當(dāng)然嫉妒他的才能,又考慮留他身邊終不免造成禍患,就想找一個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殺掉。這大概是許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楊修恃才放曠。不顧禮法、目中無人的楊修,在曹操案頭看到有一盒酥餅,“見無人,竟取匙與眾分食訖”,一“竟”字讓人意外,讓人吃驚,一小小行軍主簿竟然如此放肆,敢開魏王的玩笑,讓“曹操雖喜笑,而心惡之”;揭穿“夢中殺人”亦是如此,睡時殺死近侍,本是曹操玩弄權(quán)術(shù)、亂人耳目的一個小把戲,可楊修偏偏不識時務(wù),臨葬時指而嘆曰:“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這樣的楊修,豈不是自找倒霉?聰明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能猜出曹操的心思;能猜出曹操的心思但不說出來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但能猜出曹操的心思還要說出開。身邊有這樣一個才思敏捷、能參透自己心意的人,曹操如何能做到不“忌”、不“惡”乃至?xí)r時加以防范呢?特別是楊修告發(fā)曹丕陰事,讓曹操懷疑楊修譖害曹丕,愈惡之;教曹植斬門吏而出和為曹植作答教,讓曹植在行動和語言上欺騙曹操。此時曹操對楊修的憎恨已忍無可忍,而不識時務(wù)的楊修還不知道自己身處險境, “雞肋事件”中,置軍紀于不顧,聞“雞肋”就收拾行裝,并煽動其他人也作歸計。楊修,當(dāng)他自以為能讀懂曹操心思的時候,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操聞此事,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于轅門外。因此楊修被殺純屬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贄在點評《三國演義》時對這件事曾寫到:“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奔从写艘狻?/p>
三是楊修深深卷入了曹丕和曹植爭奪接班人的斗爭之中。特別是在曹丕已經(jīng)得勢情況下,他還不遺余力的幫助曹植、反對曹丕,就注定了他必將成為斗爭的犧牲品。此時,曹操看到楊修不但對他的個人形象、對他的統(tǒng)治產(chǎn)生了威脅,更重要的是對他未來事業(yè)產(chǎn)生了的威脅。深謀遠慮的曹操從身后接班人的安全角度考慮,必定要殺掉他?!度龂尽分性岬剑骸疤妫ú懿伲┘葢]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有袁氏(袁術(shù))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之?!闭f明楊修被殺跟曹丕、曹植的斗爭有關(guān)。
以上三個原因盡管角度不同,卻似乎都能成立——這是就解讀小說而言。
可仔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第一條很難成立。如此聰明的楊修,卻被曹操殺死,真的是曹操忌才妒才嗎?
如果單單是因為楊修有才策,我想是不會被曹操殺頭的。曹操手下,謀事能臣猶如過江之鯉不可勝數(shù),奇變橫生的賈詡,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膽有識的程昱等等,這些人軍事和政治上的能力都遠過于楊修,卻沒有一個因為有才而遭曹操忌殺的。
這樣看來,恃才放曠應(yīng)是楊修被殺的主要原因了??墒牵胖沁^人的楊修為什么非要在妒才忌能的曹操面前恃才放曠呢?以楊修之才去了解曹操的妒才忌能應(yīng)該不會是什么難事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以,楊修非要在妒才忌能的曹操面前恃才放曠是不能簡而言之為不識時務(wù),應(yīng)該是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官職太小。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誰也不能不說楊修的官職是太小了。當(dāng)太大的才遭遇了太小的官時,當(dāng)太小的官委屈了太大的才的時,對于這樣尷尬而哀傷的境地,楊修選擇了因官屈才而沉浮宦海。讀過《楊修之死》的人,想來該是有多少在譏笑楊修的恃才放曠、不識時務(wù)??!殊不知楊修亦是很具有些魏晉時代的名士之風(fēng)骨?!芭c其茍延殘喘,不如盡情燃燒”。此句正是楊修世間一生的真實寫照。
可恃才放曠的楊修會被曹操殺死嗎?當(dāng)然不會。
歷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視人才,只要能為他的政權(quán)效力,即使像陳琳那樣曾為袁紹著文辱罵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納,更何況是楊修,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說曹操嫉妒楊修的才能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如果從歷史的角度分析,那恐怕就只有第三個原因是正確的。
楊修就這樣被曹操殺死。他悲劇性的命運,昭示了性格即命運的真知。斯人已逝,作為生者,我們該如何直面人生?是選擇才華畢露的張揚個性,還是選擇韜光養(yǎng)晦的處世哲學(xué)?看著那些漸行漸遠的先人,我們不妨讓“才”與“智”攜手,書寫重持久又重進取的大寫的“人”。
作者簡介:畢峰(1977.1.5)男,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中教一級 學(xué)歷:本科,中學(xué)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