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蘭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全球各地的交流日益頻繁,不同文化帶來的沖擊也不斷增加。人們學習語言不能只單純學習語言文字本身,也應該學習語言本身蘊含的文化,只有擁有了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才能在全球化的世界里暢通無阻。在我國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因為傳統(tǒng)教學理念,客觀因素的影響,在文化交際意識這一塊,還得不到很好的重視,效果也不明顯。本文主就是要研究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和途徑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關鍵字】小學英語教學 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意識
1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蘊含了一種文化的所有基因,包括思維習慣,生活方式,以及文化過去的歷史。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主要通過語言來表達傳播。學不好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就學不好這門語言。
比如我國大部分學生,雖然掌握了豐富的英文詞匯和語法,但就是不能熟練地用英文和外國人交流。很大一部分原因必須歸結于我國的英語教學模式,只注重詞匯和語法的教學,不重視語言文化教育,學生沒有跨文化交際意識,最終導致沒有跨文化交際能力。
2 中英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xiàn)
2.1語言結構差異。
在語法結構里,英語有清晰的形態(tài)形式 。如復數(shù)有復數(shù)的形態(tài),名詞的復數(shù)心態(tài),就是詞尾加s或es;時態(tài)有特定的形式,將來時是will/going to+do,過去時是動詞變過去時,一般是動詞+ed詞綴;以及其它的形式。但是漢語沒有形態(tài)這個概念,無論是詞匯、句子、時態(tài)還是其它的語法結構,都沒有特定的形態(tài)。因此,英語通過形式來表達意思,即重形合,而漢語通過意思來構建句子,即重意合。
2.2 中英思維差異
總體來說,英語有很強的邏輯關系,并且表現(xiàn)得非常清晰,而漢語的邏輯關系比較模糊,講究意境。具體表現(xiàn)為:
(1) 漢語不喜歡明確定義一個詞的含義,或者把詞的含義狹義化。但是英語喜歡明確定義一個詞的含義。
比如,英語里有定冠詞“the”,不定冠詞“a/an”,漢語就沒有冠詞這個觀念,最多有量詞。又比如“吃飯了沒”,這句話里的“飯”,不會明說吃是早飯,午飯,還是晚飯。但是英語一定得說,是breakfast,還是lunch,亦或是dinner。歸結起來,即是綜合把握對象的思維不一樣。
(2)英漢的邏輯順序不一樣,因為兩者的整體思維方式不一樣。
在漢語里,邏輯關系一般是由一般到特殊,從大到小,先因后果,假設在先論證在后,敘事先于表態(tài)等等。在英語里,因為有大量的連接詞,可隨意安排邏輯順序。漢英在一些常見的邏輯顛倒表達法,主要表現(xiàn)在對時間和地點的表達上,比如漢語說2016年5月10日星期三,英語會倒過來:Wednesday,10th May,2016;漢語說:中國北京市長安街1號,英語也會倒過來:Number 1 ,Changan street, Beijing City, China。
從上面所知,中英文化存在著差異,并且差異非常大。所以,在英語教學上,除了重視聽說讀寫,這四個傳統(tǒng)的學習技能,還應該重視文化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特別是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更應該重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因為小學生才開始接觸英語不久,一切都是開始的狀態(tài),最容易培養(yǎng)一種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小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對未來的成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小學生正是打基礎的時候。
3 培養(yǎng)小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方法和途徑
3.1 重視漢語句子結構和英語句子結構兩者的差異
句子是語言構造的最大單位。語言的句子結構受文化思維的影響最大,因為中英思維差異極大,所以中英語言句子結構差異也非常大,必須重點了解。。
比如漢語里說“那個看書的男孩是吉姆”,不能翻譯成“That watching book boy is Jim”而應該是“That boy watching book is Jim”。又比如英文的“It is the happiest day of my life”,不能翻譯成“這是最開心的一天的我的生活”,而應該是“這是我生命里最開心的一天”,這里就涉及到“of”句式結構問題。
英文有非常多固定的句式結構,和我們漢語的句式結構不一樣,平常的教學中,要重點教學,特別是對于難記憶理解的,更是要反復練習,利用一些零碎時間,比如早晚讀,比如課前十分鐘等等。
3.2 在詞匯的學習上,注重把詞匯應用到具體語境中。
詞匯對于語言,就像磚頭對于房子,沒有詞匯就沒有語言。所以,學生們先學詞匯,掌握了一定量的詞匯才能理解一門語言??缥幕浑H意識的培養(yǎng),也必須從詞匯入手。詞匯包括單詞和短語,在不同文化里,同一個單詞所蘊含的延伸意可能不一樣,也會隨著說話人年齡的不同,性別的不同,社會地位的不同,目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所以一定要把語言放到具體語境里去學習。學習詞匯時需要注意這些情形:
(1)情景區(qū)分。比如漢語一個句子就能表達的“你好”,英語有好幾個說法,包括“Hi”,”How are you”和“how do you do”等等,它們有細微的差別,必須分清楚使用的不同場合。
(2)詞匯的擴展性。英語詞匯的擴展性非常強,這源于它們有明確的形態(tài)標志。只要在一個詞匯的前后加上前綴后綴,或者其它的詞匯,就能成為其他的詞語或詞組,比如“ball”,可通過擴展變?yōu)椤癰asketball、football、playball、balls”等等。
(3)需培養(yǎng)用同義詞、反義詞來表達同一個意思的習慣。比如“good”,可用“nice/great/wonderful/not bad”等等來表示。
3.3 強調英語文化國家的習慣用法
因為文化習慣不同,語言的表達習慣也不同。這些不同的習慣表現(xiàn)的最明顯的就是俚語、諺語,而英語又有很多活潑生動的俚語、諺語,所以要特別注意這些俚語、諺語。
(1)俚語/諺語在語義上的差別。比如英文里的“big fish”,直譯成中文是“大魚”,但英文的實際含義是“大人物”;“milk way”,是銀河,不是牛奶路;“rain cats and dogs”是下傾盆大雨,而不是下貓貓狗狗。
(2)顏色文化差異。中英在顏色文化的差異上也很明顯,漢語以黃色為尊,英語則以紫色為貴。比如俚語“bo be born in the purple”,意為生在帝王之家或者高貴的家庭,而不是生在紫氣里。
俚語和諺語的數(shù)量極其繁多,而且實際意義和表面意義相差極大,需要把他們放入具體的語境或者上下文之中才比較容易記憶,也要花費大量的零碎時間去記憶。
3.4 重視閱讀在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作用。
文章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方式,沒有大量的閱讀難以對另外一種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閱讀教學上,應該有目的性地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慣,歷史信息,家庭生活,社會價值觀等等文化信息。閱讀教學有一些可以通過一些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的。這些方法是
(1)指導監(jiān)督法。直接告訴學生如何閱讀,閱讀哪些資料可以獲取相應的文化知識,然后督促他們把學到的文化知識,寫成小短文,或者說出來。
(2)直接解說。就是把引起文化誤解的詞,重點拿出來,然后直接解釋,比如那些西方特有的詞匯“fireplace(壁爐)”。比如思維習慣引起的對話差異。英語國家的人見面不會問“你吃了嗎(Did you have breakfast/lunch/dinner)”,而是說天氣或者其它,如“It is sunny”
(3)比較教學法。通過比較才會記憶深刻,比較法是記憶的最好方法。教學的時候,把不同的文化重點拎出來,讓學生進行比較,這樣學生記得就深。
3.5 創(chuàng)造真實的情景。
在真實的情景中,人們是最容易學習另一門語言的。因為語言的本質就是一門交際能力,只有在真實的情景中,才能鍛煉交際能力。中國學生的英語之所以是啞巴英語,大部分是因為極少接觸真實情景中的英語使用情況。創(chuàng)造真實情景的方法,有許多,比如下面幾種。
(1) 課堂表演。讓學生把學過的知識編成劇本,在課堂上通過對話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2) 利用多媒體。讓學生通過影視劇等視頻形式,沉浸在英語的實際交際氛圍里。
(3) 如果可以,英語課堂上都用英語對話,盡量減少漢語的使用。
結束語:無論是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還是在其它層次的英語教學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都是不可缺的重要內容,必須想辦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一門語言,也才能讓他們適應國際化的社會環(huán)境,自由流利地用英語與外國人交流。
【參考文獻】
[1]錢伊琳.淺談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J].新課程學習(上),2012,09:129-131
[2]夏訓蓮.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J].考試周刊,2013,91:107.
[3]施傳福.小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A]..基礎教育理論研究論文精選(上卷一)[C].:,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