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蕭容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教師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忽視了學生思維的形成過程,忽視了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主動性、自主性。本文從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內化、概念的價值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具體的策略,對教師的概念教學有指導作用。
【關鍵詞】數學;概念;教學;策略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基本構成單位,是數學思維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前提。數學概念學習的過程是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過程,如何引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去建構抽象的數學概念,便成了小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F結合課堂實例,試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概念建構策略的一些感悟。
一、趣味引入,增強概念學習的興趣
數學概念比較抽象,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由于年齡、知識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維處在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認識一個事物、理解一個數學道理,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直觀形象的引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原型引入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產生學習數學概念的興趣。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出示一個歪眼不對稱的人頭像,問:這個人漂亮嗎?生:不漂亮。師再出示:這只蝴蝶漂亮嗎?生:漂亮!師然后再出示:漂亮對稱的椅子,蜻蜓,桃心,建筑等,讓學生體驗它們的美。師追問:它們?yōu)槭裁疵滥兀慨攲W生談了自己的感受后,再相機對折其中桃心圖,引導學生初步發(fā)現對折后左右兩邊完全重合的現象,并指出,像這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從而引出概念。這時學生有了發(fā)現美、探究美的欲望,從而主動參與到概念學習中來。由舊知引入新知學習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這種引入能讓學生感知新舊概念之間的聯系,為學習新概念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例如,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法時,先讓學生回憶同分母加法的方法,再改變其中一個分母,變成異分母分數加法。學生由于有了“同分母加法,就是幾個相同的分數單位相加的基礎”,進而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法時,因為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必須轉換成相同的分數單位(及同分母)后才能相加”這一算理,突破概念教學的難點,容易讓學生掌握“通分”這一重點方法。
二、主動建構,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
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運用大量的活動讓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感悟概念的本質,將有效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認識周長》時,教師設計了多個體驗建構活動。一是看視頻動畫活動:出示一列兒童玩具火車在一個圓形軌道上只行駛一圈的情景;再出示一位小女孩圍繞一個池塘只跑一圈的情景;接著出示蛋糕店心形包裝盒外有閃爍霓虹燈圍繞一圈的情景;然后出示一個工人圍一圈籬笆的情景;最后出示裝飾照片像框需圍繞一圈的情景。讓學生感悟周長的共性。二是設計了系列操作活動:如摸,圍一個物體一周的長;畫一個物體的周長;測量一個物體的周長。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主要通過系列活動體驗,感悟揭示周長的本質,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積累了經驗,學生對概念深刻構建,輕松理解,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三、抽象概括,理解概念的本質
從認識的過程來說,形成概念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即從個別的事例總結出一般性的規(guī)律。學生需要通過抽象、概括、比較、歸納等思維活動,將大量具體直觀的表象,轉化為抽象的數學概念。如,當學生大腦里有了“5只手、5個籃球、5朵花”等豐富的表象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以上三中現象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可以用一個什么數字來表示?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后,教師再幫助學生提煉,抽象出“5”的數學概念。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教師的幫助,及問題引導、組織自主思考、互動交流、精講提煉等活動,來幫助學生達成。比較、歸納等思維活動也是理解概念的本質重要的方法之一。如學生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時,學生想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積累了“長方體1的體積=1×2×12”、 “長方體2的體積=2×2×6”、“長方體3的體積=2×2×4”等實例,教師需要問題引導:這些體積的計算有什么共同點?計算所用的數字就是長方體的什么?第一個問題是引導學生歸納,第二個問題是引導學生比較。學生通過比較、歸納等思維活動后,容易得出長方體體積計算這一概念的本質。
四、優(yōu)化內化,鞏固概念的穩(wěn)定性
鞏固概念是識記概念和保持概念的過程,是加深理解和靈活運用概念的過程,即從一般到個別的過程。內化是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相一致,自己所認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態(tài)度體系。概念的內化,有助于學生正確地把握概念的內涵,掌握概念的實質,凸顯概念的本質。所以,內化是鞏固概念的最佳形式。教師要及時優(yōu)化概念內化的形式,順利鞏固數學概念。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設計如下活動:一是當學生知道對折后兩邊完合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后,讓學生通過折一折活動,驗證探究長方形、正方形、圓、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通過實踐操作交流展示活動,凸顯概念的內涵,強化了概念的本質,順應了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的觀點。二是設計判斷題,判斷生活圖形中是不是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從不同視角去審視圖形,尋找對折完全重合的方法,拓展概念的外延,進一步鞏固概念。
五、實踐運用,延伸概念的價值
為了增強概念運用的準確度,靈活度,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就不斷挖掘素材,展現概念生活原型,拓展學生視野。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教師在拓展部份讓學生欣掌生活中軸對稱圖形。如剪紙,大眾系列小車標志,農業(yè)銀行標志,國徽、奧運會標志,桂林山水倒影圖;再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軸對稱圖形。又如教學圓的認識后,引導學生在正方形里畫最大的圓,解釋摩天輪中的圓為什么能平衡的旋轉起來。再如教學《速度》后,教師讓學生觀看傾聽閃電雷聲的情境,讓學生用一個詞語來描述。生:電閃雷鳴。師追問:是先看見電閃還是先聽見雷聲?生:先看到閃電。師:其實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fā)生的,為什么看到的和聽到的會有先后呢?我們來解釋一下。課件展示:光傳播的速度是30萬千米/秒,聲音的速度大約是340米/秒。學生成功解釋后,介紹了大量的有關動物及可運動物體速度的信息,學生概念運用領域得以拓展,成功得以體驗,學習興趣得以激發(fā),概念掌握更加深刻,運用將更加靈活。
總之,概念教學應注重概念的價值引入,注重概念形成建構過程,尋求變式凸顯概念的本質,聯系生活,不斷拓展概念的生活原型,豐富學生認知視野,方能使學生在概念獲取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3]盧衛(wèi)平.《學導點燃激情 高效激活生命》,寧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
[4]程利容.《淺談“高效課堂下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研究》,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2a012c0102uwp2.html,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