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為全面從嚴治黨思想發(fā)表重要講話,這些講話運用了許多形象的比喻。一是“打鐵論”,打鐵還需自身硬,講黨的自身建設;二是“鈣片論”,補足精神鈣片,講理想信念;三是“總開關論”,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三觀問題,講思想道德;四是“高壓線論”,讓紀律成為高壓線,講組織紀律;五是“路上論”,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講作風建設;六是“打虎拍蠅論”,老虎、蒼蠅一起打,講反腐倡廉建設;七是“籠子論”,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是講組織建設;八是“釘釘子論”,我們要有釘釘子的精神,這是講一抓到底的決心。
關鍵詞:習近平 大眾化 全面從嚴治黨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318-02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把馬克思主義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實踐以及大眾文化結合起來,形成適合于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具有時代特點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通俗化、具體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讓人民群眾所理解、所接受、所運用。當前全面從嚴治黨出現(xiàn)大眾化發(fā)展趨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全面從嚴治黨的方方面面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這些言語使用較多警句格言、形象的比喻,構成了言近旨遠、了然機智的文風和思想方式,凸顯時代性、人民性、通俗性,關心民眾需要,回應民眾關懷,回答民眾疑惑,推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親和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一、打鐵論:打鐵還需自身硬
打鐵看似簡單,實則不易。打鐵不僅需要打鐵人具有一定的經(jīng)驗和技巧,而且對打鐵人的體質也具有很高的要求。打鐵人本身要有強壯的體魄,有掄起鐵錘的力氣,有恰到好處的力度和持久的耐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常用來比喻不論做什么艱難復雜的事情,首先自身要有過硬的能力、實力和本領。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見面會上指出:“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使我們的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盵1]習近平總書記這里用“打鐵還需自身硬”來比喻黨的自身建設。在目前,中國共產(chǎn)黨受到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影響,我們的黨自身建設面臨的嚴峻形勢與艱巨任務是前所未有的,所要接受的考驗和戰(zhàn)勝的危險也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發(fā)生濫用特權、貪污腐敗、脫離群眾、黨風敗壞等問題的一些黨員干部。于是,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使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加急切。我們黨要解決困難、完成使命,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抓好黨的自身建設,提高黨的執(zhí)政水平,確保我們黨在國際形勢和改革發(fā)展的變化過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習近平總書記使用“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個比喻把黨的自身建設的重要性,把這一復雜的問題說的通俗易懂,世人皆知。
二、鈣片論:加強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
鈣在人的身體中是不能缺失的,一旦缺失身體便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引起各種問題,苦不堪言。然而對于共產(chǎn)黨人來說,理想信念的缺失,精神上的“缺鈣”也是很可怕的?,F(xiàn)實生活中,有些共產(chǎn)黨員迷失前進方向、喪失追求、誤入歧途,整天碌碌無為,沒有人生目標,不知道路該怎么走,到最后就會背叛黨和人民,出現(xiàn)犯上作亂、貪贓枉法等問題,這些都來源于精神支柱的坍塌,理想信念的喪失。
對此總書記習近平的闡述使人深省,他強調:“形象的說,理想信念就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盵2]他還指出:“現(xiàn)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為什么盛行?為什么不斷有人淪為腐敗分子甚至變節(jié)投敵,走向犯罪的深淵、說到底,還是理相信念不堅定?!盵3]理想信念發(fā)生動搖和滑坡都是很危險的,堅定理想信念,是共產(chǎn)黨人的立身之本,是我們黨形成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的源泉。崇高的理想信念,永遠是共產(chǎn)黨人激昂進取的精神動力,永遠是我黨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法寶,也是我們黨永遠的一大政治優(yōu)勢。因此我們要加強個人修養(yǎng),強化黨性鍛煉,樹立正確導向,才能造就理想信念的“金剛不壞之身”。習近平使用形象的打比方句子不僅深刻說明了理想信念和信仰的重要性,深刻揭示了共產(chǎn)黨人的政治本質和政治優(yōu)勢,況且也彰顯了共產(chǎn)黨人的政治意志和政治情懷,加強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這一生動比喻意義重大而深遠。
三、總開關論: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
我們都知道,電源總開關是管總的,開關開啟電燈就亮,面前一派光亮;開關關上,電燈立即熄滅,眼前就會一片黑暗。而我們現(xiàn)在所指的“總開關”,是習近平總書記比喻人在思想上的總源頭,是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上的“總開關”。
總開關問題解決好了,反四風問題也就迎刃而解。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時講到:“為什么還有人對不正之風樂此不疲?我看,從主觀上說,主要原因是一些同志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沒有解決好,對堅持“兩個務必”既沒有端正思想認識,也沒有打牢思想基礎?!盵4]三觀正則作風正,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強調要“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總開關,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干部“三觀”發(fā)生了扭曲,脫離實際、貪圖虛名、弄虛作假等“四風”問題越積越多,愈來愈嚴重,其思想本源就在于“總開關”出了問題,致使世界觀偏差、人生觀迷失、價值觀錯位。能否解決好這些問題,決定著我們黨員的工作作風和行為方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三觀決定著人們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為準則,是人們思想和行動的指南針,是思想認識的“總開關”。解決好“總開關”問題,務必增強思想革新,時常對“總開關”進行檢查修理,履行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斷清除自己本身出現(xiàn)的問題,更好地抵御種種誘惑和不正之風的侵蝕,避免出軌越界、跑冒滴漏,才會使“總開關”始終保持優(yōu)良形態(tài)。習近平總書記使用總開關這個比喻不僅促進人們的理性思考和理性行動,而且能夠提高共產(chǎn)黨人的自我修養(yǎng)。
四、高壓線論:使紀律成為帶電的“高壓線”
生活中的高壓線是指危險的電壓線路,是不可靠近的?!案邏壕€”也可用來比喻很危險、不可觸摸不可觸犯的事情。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這句話是諷刺喻義,有些紀律形同虛設,喪失嚴肅性。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指出:“黨的規(guī)矩,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必須遵照執(zhí)行,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級黨組織要敢抓敢管,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盵5]我們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的執(zhí)政黨大國,紀律是黨的生命,若是沒有鐵的紀律,就沒有黨的團結統(tǒng)一,于是黨的執(zhí)政能力就會削弱;倘若沒有嚴明黨的紀律作為保障,我們黨就沒有戰(zhàn)斗力,從嚴治黨又從何談起。制定紀律就是要執(zhí)行,如果管黨不力,治黨不嚴,黨的紀律也只是成為擺設,存在的黨風問題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那么我們黨久而久之會出大問題。讓紀律發(fā)揮真正的作用須加強黨的紀律性,增強黨的紀律意識;加強黨的紀律性,革命才戰(zhàn)無不勝;加強紀律檢查執(zhí)行,讓違紀者付出代價。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嚴格遵守和自覺維護黨的紀律是自己應盡的責任,我們認識到紀律對于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性,是管黨治黨的戒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使黨的紀律站起來、嚴起來,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這是對黨的建設發(fā)布新任務,指明新方向,提出新要求。
五、路上論: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這個世界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路是互通往來的曲道,也可理解為思想或行動的方向、途徑。條條大路通羅馬,路漫漫其修遠兮,漫漫人生路這些都是形容“路”是無止境的,然而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也是無止境的。我們的作風建設不是一勞永逸、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日日行、常常做、久久為功。
改進作風重在堅持,不能一陣風,不能讓壞作風回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態(tài)度是,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沒有休止符,必須抓常、抓細、抓長,持續(xù)努力、久久為功。”[6]盡管現(xiàn)在形勢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但是還有一些黨員干部紀律觀念淡薄,心理上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觀念;自以為是,我行我素的言行舉止;“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等特權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因為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具有反復性,要想讓全黨保持高度警覺,就得天天敲打作風建設這個“木魚”,不斷警醒我們。加強作風建設要深入實質的“動真格”,加大監(jiān)督管理力度,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和韌勁。習總書記用“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這個比喻使得黨員干部的思想有了明顯提高,作風有了明顯轉變,為民求實廉潔的形象有了新的樹立,使得黨的作風建設憂患意識也有了顯著的鞏固。
六、打虎拍蠅論: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
說起老虎,我想大家都會有一種恐懼感,因為它兇猛至極、力量極大,讓人退避三舍、敬而遠之。對于蒼蠅嗡嗡亂叫亂飛,所有人都會厭惡,不僅破壞了人的美好心情,還污染環(huán)境?!按蚧⑴南墶笔欠锤I域的形象比喻,習總書記把黨中央新一屆的反腐敗思路,歸納為“蒼蠅、老虎一起打”,暗喻的是大小貪腐一起打擊。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以堅定的立場重拳出擊反對腐敗,他明確提出:“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要堅持黨紀國法面前沒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誰,都要一查到底,決不姑息。”[7]“老虎”“蒼蠅”一起打,是新時期反腐敗斗爭的政策基調和總體布局。近年來,中國的大小腐敗一起叢生,行賄受賄、挪用公款、公款吃喝等腐敗問題盤根錯節(jié)。貪腐官員亦然前“腐”后繼,數(shù)見不鮮,而且被查貪官所任的職務愈來愈高,涉案金額也是越來越大,其腐敗行為觸及面廣,影響極大,造成的危害是全方位,多層面的。面臨這種局勢,習近平總書記直面問題并解決問題,提出“老虎、蒼蠅一起打”,表明了我們黨堅決懲治腐敗的堅強決心,也彰顯了我們黨反對腐敗的力度和廣度,讓腐敗現(xiàn)象沒有藏身之地,為實現(xiàn)干部清正、政府廉潔、政事清明而奮勉。習近平總書記用“老虎、蒼蠅一起打”這個比喻,充分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和心聲,同時也向外傳達中國共產(chǎn)黨對腐敗的零容忍,預示了中國共產(chǎn)黨反腐敗斗爭將進入大小通吃、一窩端起的新階段。
七、籠子論: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籠子,本為生活中的物品,每個人都不生疏,其作用是來存放物品、俘虜動物的器具。不管是什么一旦被關進籠子,就會失去外面的自由。固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提到的“籠子”,用的是它的引申釋義,即對某一目標的拘束、約束、局限等。習近平總書記把制度比喻成“籠子”,意在強調制度之“籠”對權力,尤其是對一切濫用權力的約束和監(jiān)督,真正實行令貪官無處藏身。
為了確保權力的科學化、民主化和合法化,做到政務、黨務、財務公開、透明,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盵8]權力這個詞被中國人敬畏幾千年,現(xiàn)如今習總書記提出要把它關進籠子里,說明它兇猛肆意,容易傷害民眾,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是執(zhí)政者在制度反腐領域開始向好的時代起步,雖晚猶貴,權力一旦被關進制度的籠子,意味著權力真正為民所用、為民所控、為民所授,讓人們再次感受到加強對權力監(jiān)督的重要性和緊迫感。作為一種新穎而生動的隱喻,這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治國管理模式與國際方式的接軌,更是表達了對權力腐敗的零容忍尺度,表達了權力為民所管、為民所用的時代共識。
八、釘釘子論:要有“釘釘子”精神
釘子:是尖頭狀的硬金屬,作為固定木頭等物用途,它有一股擠勁和鉆勁。釘釘子,是門技術活,看似簡單實則不易,要務實,要腳踏實地地去做,一步一個腳印走,認準目標,不能空洞無物成為空中樓閣。日常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釘釘子要有強勁的毅力和技術,一下子釘不好,需要一錘一錘連著敲才能釘實釘牢。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治國理政時強調:“發(fā)揚釘釘子精神,真正做到一張好的藍圖,一干到底,切實做到實處。我們要有釘釘子精神,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結果很可能一顆釘子都釘不上、釘不牢,我們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盵9]以“釘釘子”的精神來抓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如今我們發(fā)展中的社會就像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面臨著各項主要任務,要想大有成效,就得著眼深遠、立足當下,就得著眼全局、抓住具體,就像釘釘子一樣,做好具體工作,解決具體問題,克服具體困難,這樣才能確保真正完成目標和任務。習總書記以樸素的話語來表達,是為了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我們黨還得發(fā)揚“釘釘子”的精神,不僅要有無微不至的細心,堅持不懈的耐心,還要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決心。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4]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10月8日.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6]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年10月9日.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王艷薇,女,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