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俠
“我愛我所生長的印尼,也愛撫養(yǎng)我的父母的故鄉(xiāng)中國。凡是對兩國有利的事,我都會盡量去做。”知恩圖報的熊德龍對印尼和中國充滿了特殊的感情。
“我雖然是‘老外的長相,沒有中國血統(tǒng),但我對中國有特殊的感情,我有一顆百分之百的中國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庇《饶嵛鱽喿畲蟮娜A文媒體《國際日報》董事長熊德龍如是說。
我是客家人的兒子
熊德龍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印尼華人。1947年,熊德龍出生于印度尼西亞,兼有荷蘭、印尼血統(tǒng),出生后被遺棄在孤兒院??靸蓺q的時候,他被旅居印尼的廣東梅縣籍華人熊如淡、黃鳳嬌夫婦收養(yǎng),取名熊德龍。
在這個溫暖的家庭里,伴隨熊德龍長大的是“司馬光砸缸”“岳母刺字”等中國故事,普通話和客家話成為他的“母語”。從懂事時起,他就在養(yǎng)母的懷抱里,夜夜聽她唱悠揚悅耳的客家山歌,念令人難忘的客家童謠,還聽她講為人處世的道理。至今,他依然記得養(yǎng)母講“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道理,念客家童謠“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在熊德龍心里,他就是客家人的兒子。
在熊德龍童年的記憶里,海外的中國人無論生存環(huán)境如何惡劣,也不會忘記逢年過節(jié)將自己的血汗錢寄回老家買田買地、孝敬父母、操辦學堂。家境貧寒的熊氏夫婦也從不間斷地寄錢到梅縣鄉(xiāng)下,孝敬他們的父母。記得有一年年關(guān),已身無分文的母親翻出僅有的手鐲,帶著熊德龍去當鋪當錢寄給家鄉(xiāng)的老人過年。養(yǎng)母說:“孩子,就是再苦再窮,也不能忘家忘本啊。”這句話令熊德龍終生難忘。從此,中華民族愛國愛鄉(xiāng)、孝敬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根植在他幼小的心田。
心系中國的僑領(lǐng)
受中華傳統(tǒng)客家文化的熏陶,這個沒有中國血統(tǒng)卻充滿中國情懷的小男孩熊德龍,沒有辜負中國養(yǎng)父母的期望。
為了減輕養(yǎng)父母的生活重擔,只受過中等教育的熊德龍16歲就到一家海綿廠打工。他非常聰慧,且勤奮好學,很快就在生意場上表現(xiàn)出過人的經(jīng)商才華。兩年后,他在養(yǎng)父母和親友的支持下,開設了一家小海綿廠。
十多年間,熊德龍憑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憑著對客戶的真誠守信和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以“孝敬父母、忠義朋友、信譽事業(yè)”的座右銘時時警醒自己,博得了廣大客戶對其人格的贊譽和信賴。隨著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與日俱增,熊德龍的事業(yè)也不斷發(fā)展壯大,名下?lián)碛忻绹笈d銀行、新加坡國際金葉煙草有限公司、香港皇璽洋行等幾十家著名企業(yè)。
同時,熊德龍還不失時機地進軍海外華文媒體,以推動華文教育、弘揚中華文化。1993年,他斥巨資收購了由一位旅美臺灣人于1981年在美國創(chuàng)辦的華文報紙《國際日報》,希望通過做大這個窗口,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中國。
幾十年來,熊氏集團逐步發(fā)展到煙酒制造、金融、房地產(chǎn)、傳媒等多個領(lǐng)域,企業(yè)遍布美國、加拿大、中國、印尼等國家,成為知名的大型跨國集團公司。
但無論走到哪里,熊德龍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在美國華人社會里,熊德龍有著非同尋常的號召力。為了增強華人的凝聚力,喚起愛國熱情,他組織多種多樣的熱愛中華活動,成為美國洛杉磯地區(qū)的知名僑領(lǐng),并擔任美國中國留學生基金會主席等職務。
1995年10月1日國慶節(jié),熊德龍組織美國南加州華人華僑、中國留學生、阿市市長、市議員等許多朋友,在美國洛杉磯阿罕布拉市隆重舉行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慶祝中國國慶升五星紅旗的儀式。此舉在美國影響巨大,激發(fā)了僑胞們的愛國熱情。
1997年,他利用《國際日報》全程跟蹤報道江澤民主席訪問美國期間取得的豐碩成果,并將訪問期間的200余幅珍貴照片及有關(guān)資料編印成精美的《世紀之旅》畫冊出版,一時成為眾多美國人首選的珍藏畫冊。
回饋社會
“我愛我所生長的印尼,也愛撫養(yǎng)我的父母的故鄉(xiāng)中國。凡是對兩國有利的事,我都會盡量去做?!敝鲌D報的熊德龍對印尼和中國充滿了特殊的感情。
長期以來,熊德龍在印尼做了許多善事義舉,為地震、水災和窮人捐款捐物、慷慨解囊。熊德龍在重大場合一有機會就說:“印尼山清水秀,幅員廣闊,氣候溫和,社會穩(wěn)定,物產(chǎn)極為豐富,歡迎世界各國到印尼投資建廠,因為這里的天好、地好、人也好!”
上世紀80年代初,長大成年的熊德龍回到中國??吹絿鴥?nèi)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還比較落后,為了報答養(yǎng)父母的恩德,熊德龍決定為中國發(fā)展進步出力。
此后30多年間,他傾其所能,不斷地向國內(nèi)投資,先后捐出數(shù)億元資助國內(nèi)的教育事業(yè),輸送近3000名中國基層干部出國培訓,幫助他們拓寬視野。
從1986年開始,他分批邀請海外華僑、華裔代表團回中國參觀考察,牽線搭橋,引進資金和項目。當許多華僑實業(yè)家紛紛在中國的經(jīng)濟熱土投資設廠時,熊德龍卻把目光放在貧窮落后的西部,如貴州、云南等地。熊德龍說,“我到中國不是為了做生意、賺錢,為的是實踐自己的諾言,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我的‘家在中國,我要宣傳中國,回報我的‘家。我希望中國早日富裕起來?!?/p>
近年來,熊德龍又馬不停蹄地奔走于雅加達、北京、上海、廣州之間,足跡遍及西南、西北和東北等地。由于對國內(nèi)經(jīng)濟建設的貢獻和遠見卓識,熊德龍先后被云南、廣東、貴州等八個省政府聘請為經(jīng)濟顧問,并獲得30多個城市授予的“榮譽市民”稱號。2009年,熊德龍榮獲“亞太最具社會責任感華商領(lǐng)袖”光榮稱號。今年4月28日,他又被印尼旅游部任命為印尼—中國旅游親善大使。
如今,熊德龍想進一步助力中國“走出去”。他說:“《國際日報》肩負著這個使命,我們要幫助印尼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國,我們要促進兩國友好關(guān)系不斷得到發(fā)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