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今天我國社會信息傳播領域也面臨"新常態(tài)",互聯網成為一種操作系統(tǒng)意義上的社會存在。內容、形式、關系、場景成為構成傳媒內容產品的新"四要素"。"互聯網+"時代的社會傳播邏輯變革互聯網對于當今中國社會包括傳媒領域來說,是影響力最大的質變性的因素,而我們的社會對于互聯網的認識和把握最近一兩年以來最大的進步就是從過去的"+互聯網"模式改變?yōu)楝F在的"互聯網+"模式。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順序顛倒,而是對互聯網的理解和應用,以及發(fā)展模式的一種根本性的改變。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技術信息;智能;傳媒;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13-01
媒體與互聯網融合發(fā)展,呈現出移動化、智能化、社交化的特點。《人民日報》移動客戶端擴展到報、網、微博、微信、二維碼、電子閱報欄等10種載體;2014年中,“新華社發(fā)布”總客戶端正式上線,當日單條稿件最高點擊超過1130萬人次,頁面瀏覽量超過5000萬;中央電視臺初步實現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提出“網臺一體、以網帶臺”的發(fā)展思路;光明日報社成立“融媒體”中心。
新媒體用技術來助推,其實是非常關鍵的,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隨著技術信息的升級,智能分析技術的發(fā)展,智能推送應該成為新媒體發(fā)展的一個亮點。現有的微媒體很多,我們將這種趨于大數據分析的智能搜索和結合,稱為“垂直搜索”。新興媒體的需求,就是這種智能的推送和搜索。
隨著信息處理技術快速升級,智能推薦成為新興媒體的發(fā)展亮點。在現有的“全媒體”之上,誕生了基于大數據分析與推薦搜索引擎結合的媒體推薦。此外,媒體之間合作與融合也越來越突出。
一、新常態(tài)下的重新審視
互聯網思維是在互聯網背景下對市場、產業(yè)等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實質是在現實背景下重新審視發(fā)展問題,新常態(tài)下黨的建設也需要同樣的審視?;鶎狱h組織如何適應新常態(tài)、引領新常態(tài)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村發(fā)展的關鍵?!包h建+”就是將黨建工作放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具體工作中重新審視,以群眾的實際需求為出發(fā)點,以快速有效落實為著力點,突出圍繞發(fā)展黨建發(fā)展的一貫思想。
二、“互聯網+”時代的社會傳播邏輯變革
互聯網對于當今中國社會包括傳媒領域來說,是影響力最大的質變性的因素,而我們的社會對于互聯網的認識和把握最近一兩年以來最大的進步就是從過去的“+互聯網”模式改變?yōu)楝F在的“互聯網+”模式。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順序顛倒,而是對互聯網的理解和應用,以及發(fā)展模式的一種根本性的改變。在“+互聯網”模式下互聯網僅僅被當作一種傳播工具、手段、渠道、平臺,對其應用常常是在我們既有的運作邏輯的基礎之上,起到延伸我們的影響力價值和功能的一種錦上添花的作用,是固有的發(fā)展邏輯和社會運動邏輯的基礎以外的延伸性的因素。而“互聯網+”是把互聯網視為構造我們這個社會、市場和行業(yè)的基礎,并要按照互聯網邏輯和思維重新統(tǒng)合我們的運作模式和管理模式。
在“+互聯網”模式下,媒體雖然有很高的投入,做了很多事,如辦網站、手機媒體、APP和客戶端,但是投入和產出完全不對稱,甚至有血本無歸的情況發(fā)生。很大的程度上,是對互聯網基本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的膚淺理解所造成的。20世紀60年代,控制論的創(chuàng)始人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說:“整個社會是信息和傳播加以構造,加以連接在一起的,因此任何一種傳播手段和傳播工具的改變都是社會信息傳播行為的重大改變?!?/p>
這意味從控制論的角度看,傳播工具來到這個世界上最為深刻的意義是使社會在要素重組、資源重組和運作方式方面呈現出新態(tài)勢、新格局和新構造。因此,我們現在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互聯網對于社會的意義就像是社會的操作系統(tǒng),可以視為構成社會運作基礎、運作框架、運作規(guī)則的一種規(guī)定。就像大部分軟件只針對某一個特定項目,或實現某一項具體功能,但是操作系統(tǒng),作為一個特殊的軟件,可以規(guī)定運作編譯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和關聯,以及運作的規(guī)則和方式。
三、新媒體的發(fā)展給中國帶來的積極影響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tài),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移動電視、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首先,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說手機新媒體,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手機互聯網上進行個性化的業(yè)務定制,可以滿足每個人不同的需求。是在根本上對原來的批量化信息生產的一種變革。
其次,新媒體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信息傳播理念。在原來的傳統(tǒng)媒體時代,新聞事件的傳播權往往只是掌握在少數的新聞媒體的手中,而現在,則是跨入了一個“自媒體”的時代,也就是說,只要你有一臺與互聯網相連接的電腦,只要你有想要傳播的信息,那么,你就可以做到,相應地,這種傳播方式的進步,人們的傳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也會被很大的調動起來,從而使信息的傳播渠道更加的多元化。
再次,新媒體的發(fā)展使國人對世界局勢的了解更加地深刻與透徹。因為,在新媒體興起之前,縱然有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愿望,但是,能夠真正做的人恐怕是不多的。然而,由于互聯網技術的興起,使得我們即使不出門,也可盡知天下事,真正實現了地球村的說法。
最后,新媒體的發(fā)展還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支撐新媒體發(fā)展的是日益先進的科學技術,然而,技術要轉變?yōu)榻洕б媾c社會效益才算是成功的。伴隨著各種新媒體的傳播載體在消費者手中的熱銷,極大地拉動了中國的內需,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
在互聯網造就的網狀經濟結構中,面對環(huán)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的現實,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交通工具,以分布式布局取代集中式布局,既有利于縮小區(qū)域發(fā)展差距,也有利于實現就近生產和就近消費,減少運輸消耗和廢棄物排放。通過分布式布局實現多點多極發(fā)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孫嘯武.新媒體對傳統(tǒng)媒體的沖擊[J];新聞傳播;2009年05期
[2]申利娜.新媒體人才培養(yǎng)應注意的問題[J];青年記者;2011年11期
[3]胡雯.非主流社會信息傳播的研究分析——以四川震災報道為例[J];東南傳播;2008年11期
[4]本刊編輯.撿回那個失落的頭等價值——寫在朱景和的《鏡頭談往錄》的前面[J];現代傳播;1991年04期
[5]張詠華;《當今政治》為何從國際互聯網上消失?[J];新聞記者;199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