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具有“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重價值。面對文言文的這四重教學價值,如何處理四者的關系呢?近年來,在一批語文教育研究者的努力下,“文言文教學應是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統(tǒng)一”的理念已經基本成為共識。謀篇布局上的章法和煉字煉句的藝術,是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文言統(tǒng)一”的關鍵。文章謀篇布局上的章法、煉字煉句的藝術,屬于文章學范疇。本文從“綜合文章要素重構文言文類型”和“依據文言文類型開發(fā)教學內容”兩個角度對文章學統(tǒng)率下的文言文教學策略進行初步探究。
一、綜合文章要素重構文言文類型
我們在進行高中文言文教學時,需要關注到文言文的文體特征,這是文章學的基本要求。中國古代對文言文有著十分詳細的文體分類,但是我們今天進行高中文言文教學時卻并不能直接使用古人的分類。這不是由于古人的分類不夠系統(tǒng)和完善,恰恰是因為古人的分類太過詳細。當下的高中語文學習,文言文閱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學生學習的時間有限,學習的篇目也很有限。以人教社實驗版教材為例,高中教材必修部分文言文總共17篇。17篇文言文的數量,如果按照姚慕《古文辭類纂》中的十三類分類,平均每一類僅一篇文章。如果一類文體只能學習一篇文章,那么對文言文進行分類也就失去了意義。我們既要做到從文章學角度開發(fā)文言文教學內容以實現(xiàn)“文言統(tǒng)一”,又不能照搬中國古人對文言文的詳細分類,在這樣的形式下,我們只有對文言文進行文本類型的重新劃分。人教社實驗版高中必修教材將所選的17篇文言文劃分為: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古代記敘文、古代議論性散文、古代人物傳記、古代抒情散文。
我們在前文已經說過,這種分類是以現(xiàn)代文章的類型為參考,分類的依據是現(xiàn)代文章的表達方式。但是,我國古代的文言文具有很強的實用功能。如果僅僅按照現(xiàn)代文章的表達方式來劃分文言文的文本類型,就會出現(xiàn)現(xiàn)代文章的表達方式無法突出文言文實用功能這一問題。比方說《燭之武退秦師》,如果將《燭之武退秦師》歸入古代記敘文,那么從文章學角度出發(fā),自然而然就應該關注《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藝術。然而實際的教學情況是,絕大多數的語文教師教的卻是燭之武的“勸說藝術”。而在《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中,燭之武的勸說藝術也確實是核心所在。再比如說《陳情表》,如果我們將《陳情表》歸入到古代抒情散文,那么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就被強化了,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要尊重“古代抒情散文”的抒情性。這樣一來,《陳情表》作為文言文的實用功能——即上奏皇帝希望皇帝同意、采納自己的觀點——就被弱化甚至是忽視了。如果我們關注到《陳情表》作為奏疏的實用性,我們就應該要發(fā)現(xiàn)《陳情表》中的婉辭藝術。這樣一來,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根據表達方式去劃分文本類型,對于從文章表達的角度去開發(fā)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僅僅根據現(xiàn)代文章的表達方式去劃分,就會出現(xiàn)問題。
比方說“古代議論性散文”,從現(xiàn)代文章表達方式上來說歸為“議論”這一類,但是如果考慮到作者的寫作目的,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同為議論性的文言文,有的文章是為了“載道”為了闡明一個事理,而有的文章卻是為了駁倒對方或說服別人,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要達到說服別人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這一目的,這就不僅要講究論證的邏輯、論證的方法,還要有明確的對象意識,而這種對象意識對文章的行文表達有著直接的影響。于是,這兩類不同寫作目的的文言文,雖然都是議論性文章,但在行文表達上卻有著迥然的不同。
因此,我們在重構文言文文本類型時,不僅要考慮到文章的表達方式,還要考慮到文言文的實用功能。文言文的實用功能本質就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作者創(chuàng)作一篇文章,有的是為了“言志”,有的是為了“載道”,有的是為了說服別人......出于不同的寫作意圖,文章的文本內容、謀篇布局、字句錘煉都會有所不同。
本論文嘗試綜合考慮文章的表達方式、文言文實用功能這兩個要素,對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重新劃分文本類型,將其分為:記敘事件類的文言文、人物傳記類的文言文、山水游記類的文言文、表達情思類的文言文、勸說對方類的文言文、論說事理類的文言文。記敘事件類的文言文:核心表達方式是記敘,主要寫作目的是記敘事件,如《鴻門宴》。人物傳記類的文言文:核心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主要寫作目的是記錄人物活動,塑造人物形象,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張衡傳》等。山水游記類的文言文:核心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抒情,核心內容是在賞玩山川風物的基礎上抒發(fā)情思,如《赤壁賦》、《游褒禪山記》等。表達情思類的文言文:核心表達方式是抒情,主要內容是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思考。這類文本與山水游記類文本的區(qū)別在于抒情的觸發(fā)點和借助物。山水游記類的文言文抒情的觸發(fā)點和借助物是作者游玩時所見的山川風物。表達情思類的文言文抒情的觸發(fā)點和借助物不包括游玩所見的山川風物,如《項脊軒志》等。勸說對方類的文言文:常見表達方式為議論,也可以多樣;文章有明確的讀者對象,主要寫作目的是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是記錄古人精妙的說辭藝術。如《陳情表》《燭之武退秦師》等。論說事理類的文言文:核心表達方式為議論,主要寫作目的是表達作者的觀點或思想,如《勸學》、《師說》等。
二、依據文言文類型開發(fā)教學內容
考慮文章表達方式、文言文實用功能這兩個要素,我們將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分為:記敘事件類的文言文、人物傳記類的文言文、山水游記類的文言文、表達情思類的文言文、勸說對方類的文言文、論說事理類的文言文。下面逐一分析不同類型文言文的教學內容。
(一)記敘事件類的文言文
記敘事件類的文言文,核心是“記敘了什么”、“怎樣記敘”、“為什么記敘”,從文章表達角度來說,“怎樣記敘”是重點。在解讀文章“怎樣記敘”時,我們可以借鑒文章學中“敘事的視角”、“敘事的節(jié)奏”、“敘事的結構”等知識,學習其敘述的手法,分析敘述之美。以記敘事件類文言文《鴻門宴》為例,除了帶領學生分析劉邦、項羽等人的性格特點,劉邦、項羽一得天下一失天下的原因之外,從文章表達的角度,我們還可以從敘事學方面開發(fā)教學內容。如張長松在《一事五說,筆筆見神——<鴻門宴>中五說“沛公入關”的細節(jié)之美》一文中,就從敘述人物的角度,對文章五次敘述“沛公入關”進行了分析。這五次敘述,分別出自四個不同的人物,雖然是敘說“沛公入關”這同一件事情,但是措辭卻有不同。如果仔細進行分析,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五次不同的敘述,不僅生動地體現(xiàn)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點,還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第一處,敘述人曹無傷。在這里,曹無傷是個告密者,他的話最為言簡意賅,但是句句切中要害,一個用盡心思投項羽所好的告密者形象躍然紙上。也正是因為曹無傷句句切中要害的告密,才有了下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
第二處,敘述人劉邦。“吾入關”一句中,用“入”而不用“攻”或者是“破”,盡顯劉邦的示弱心理;“秋毫不敢有所近”,一方面為自己開脫,一方面描述自己誠惶誠恐的心態(tài);“而待將軍”、“日夜望將軍至”更是將自己打扮成一個忠誠管家的角色。
第三處,敘述人項伯。項伯“具以沛公言報項王”,但是,他把“入關”改成了“先破關中”。這是對項羽強調突出劉邦的功勞,也為下文“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做了充分的蓄勢。在這里,一個受人之事、忠人之托的形象躍然紙上。
第四處,敘述人劉邦。自稱為“臣”,擺正身份,極力示弱,自甘下位,極力表示自己對項羽的尊敬;接著,使用“戮力”,強調二人關系不僅是君臣,更是有共同目標的合作者;然后在此基礎上敘說兩人的分工。此番敘述,為下文“今者有小人之言”做足了蓄勢,立即將告密者曹無傷變成了挑撥離間的小人,而自己則成了一個對項羽十分忠誠的人。
第五處,敘述人樊噲。樊噲出場,義憤填膺地指責項羽不守信用。樊噲義憤填膺的指責,卻很符合他的身份——武將。但是這個武將不是有勇無謀,恰恰在義憤填膺的背后,是智勇是謀略。一個“破”字,為劉邦邀功;接著來指責項羽不遵守諾言,一句“此亡秦之續(xù)耳”,既指責了項羽,也暗示了劉邦尊項羽為王、甘為臣子。這個大智大勇的武將對項羽的指責太重要了。從樊噲的出場就知道,項羽一見到這個武將,就頗有英雄惜英雄之感。一個英雄對他進行指責,他怎么可能做到充耳不聞。
曹無傷、劉邦、項伯、樊噲四人對“沛公入關”這同一事件的敘述同中有異。五次不同的敘述,一方面十分符合幾個人物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推動著事件的發(fā)展,促成劉邦化險為夷。這五次不同的敘述也正是文章謀篇布局的關鍵所在。語文教師在教授《鴻門宴》時,如果能夠把握住這一點,然后根據這一點去設計教學,一定會讓學生大有收獲。
(二)人物傳記類的文言文
人物傳記類的文言文,其核心是“寫什么人”、“怎么寫”、“為什么寫”。從文章學的角度來說,“怎么寫”是關鍵?!霸趺磳憽?,這就涉及到寫人的手法。包括人物的描寫、事件的剪裁等。由于人物描寫的手法,學生在初中就已經學過,在現(xiàn)代文中更是常見,如果在人物傳記類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還教授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諸如正面描寫、對比等,這不但會讓學生失去興趣,更是無效的重復。對這類文章進行解讀,教師要著力于文章的謀篇布局處和煉字煉句處。
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許多教學設計都是從幾個事件中分析人物性格,再者就是分析文章塑造人物形象所使用的對比手法。這樣的教學設計還是太平常了些。其實,如果能夠抓住《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煉字煉句處,人物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例如,澠池之會上,在秦王命令趙王鼓瑟之時,藺相如當即上前向秦王奏請“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碧A相如這句話一說出來,秦王便“怒”了。不就是請求相互奏樂嗎?怎么會讓秦王這么生氣呢?這時,如果我們能夠敏銳地發(fā)現(xiàn)“瑟”、“缶”的區(qū)別,問題便迎刃而解了?!吧鄙星疫€是士大夫階級所使用的樂器,而缶,卻是秦地普通平民百姓所使用的樂器。藺相如請秦王為趙王擊缶,這是對秦王命趙王鼓瑟的絕地回擊。學生知道了這一層,對藺相如智勇的形象也會有更加鮮明的認識。
再如澠池之會上的這一段對話:
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毕嗳珙櫿仝w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這里一“令”一“為”的差別,真是精妙。秦王“令”趙王“鼓瑟”,一個令字,盡顯秦王的威風。藺相如沒有拔劍而起,而是召請趙國的史官記載“秦王為趙王擊缶”,這個“為”字,有主動討好的意思,秦王是威風八面,可是,如此威風八面的秦王卻主動、心甘情愿地給趙王擊缶,真是滑稽可笑。這里的一“令”一“為”之別,是藺相如的大智大慧的體現(xiàn),更是作者用字的講究。
如果我們在教《廉頗藺相如列傳》這樣的人物傳記類文言文時,能夠發(fā)現(xiàn)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時煉句煉字上的精妙,那么,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更加明了。
(三)山水游記類的文言文
山水游記類的文言文在教學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寫景有怎樣的特點。有時,作者的情感是變化的。在把握作者情感變化的同時,還要特別關注作者情感變化和所寫景物間的關系。
如《赤壁賦》,我們在發(fā)現(xiàn)作者情感在經歷“悲”“喜”變化的基礎上,還要關注這種情感的悲喜變化和所見景物之間的關系。董鷗在《悲喜皆因水月生——淺析前赤壁賦中蘇軾情感產生的外環(huán)境》一文中,便明確地指出了這種關系。
他評價說:“水月諸景在文中的不斷穿插,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盵1]我們完全可以據此來拎起全文:
(四)表達情思類的文言文
我們把借助游玩時所見山水之景抒情的文言文歸入“山水游記類的文言文”,表達情思類的文言文,抒情所借助的渠道便不再包括借助游玩時所見的山水景物。表達情思類文言文的核心內容是“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文章表達情感的渠道是什么?”“情感表達的渠道有哪些特點?”在進行這類文言文的教學時,要讓學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關注作者情思的變化。作者情思的變化,往往是表達情思類的文言文謀篇布局的關鍵所在。此外,還要很好地引導學生讓其發(fā)現(xiàn)形成情感、觸發(fā)情感變化的主要原因。
如《項脊軒志》,學生在閱讀時,只要加以注意,便會發(fā)現(xiàn)作者的復雜情感“多可喜亦多可悲”。但是,僅僅發(fā)現(xiàn)作者情感變化是怎樣的還不夠,我們還要發(fā)現(xiàn)作者抒情的渠道,找到作者抒情所借助的事物,于是“項脊軒”便進入到了我們的注意范圍內;緊接著,我們需要進一步探求的便是“項脊軒”和作者情感的“悲”、“喜”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帶著這個問題再去細讀課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項脊軒”在作者的不同人生階段,有著不同的意味。因此,在不同階段,作者對“項脊軒”的稱謂也有所不同,經歷了“室”—“軒”—“室”的變化。童志斌老師在執(zhí)教《項脊軒志》時便著力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點。
(五)勸說對方類的文言文
勸說對方類文言文的核心特征是作者(或者事件中的主人公)的意圖在于說服對方。說話人的身份、所言說對象的身份對文章的表達有著直接的影響。這一類文言文的論說邏輯、婉辭藝術、對象意識十分重要。閱讀這一類文言文時,我們要充分考慮被勸說對象的身份、性格特點,以被勸說對象的身份、性格特點為前提,發(fā)現(xiàn)文章謀篇布局、煉字煉句的關鍵所在。
如《燭之武退秦師》,我們首先要明確燭之武的勸說對象為“秦伯”。由“秦伯”這個被勸說的對象出發(fā),我們可以慢慢地找到燭之武勸說的藝術所在。面對“秦伯”,面對這位強國、敵國的國君,燭之武以“君”敬稱;對“秦伯”闡述“亡鄭”的危害性時,不說“晉之厚”而說“鄰之厚”,不說“越晉以鄙遠”,而說“越國以鄙遠”,這一“晉”一“鄰”,一“晉”一“國”之別,足見燭之武對“秦伯”心理、秦晉關系的深度考慮。如果能夠抓住這個,文章用字的關鍵就被發(fā)現(xiàn)了,一個睿智的燭之武也就顯現(xiàn)出來。
(六)論說事理類的文言文
論說事理類的文言文,主要表達方式是議論,主要內容是表達作者對人生、對社會、對某件事或某種現(xiàn)象的看法?!罢摗?、“解”、“說”等古代常見文體,大都就屬于論說事理類的文言文。如《師說》,韓愈以“說”命題,針對當時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闡明從師的重要性等問題。閱讀這一類文章,不僅僅要知道文章闡述的觀點。從文章學角度來說,還要學習文章立論的方法、論證的邏輯。此外,更要關注文章的謀篇布局和煉字煉句,感受文章嚴謹的論證邏輯、充沛的論證力量由何而來。
比方說《過秦論》,雖然是議論性文章,但是敘述秦國歷史的筆墨卻非常多。文章讀起來,洋洋灑灑,有咄咄逼人之勢。這篇文章在謀篇布局上十分精妙,正如金圣嘆所說:“《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一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間‘然而二字一轉。未轉以前,重疊只是論秦如此之強。既轉以后,重疊只是論陳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強,一句只是以陳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說六國時,此只是反襯秦。后半有說秦時,此只是反襯陳涉。最是疏奇之筆。”[2]文言文教學內容的確定是文言文教學的核心。面對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重教學價值,新課標越來越強調文言文教學應該實現(xiàn)四重教學價值的統(tǒng)一。
有的文言文“言志”,有的文言文“載道”,有的文言文在當時有明確的實用功能。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文言文,作者其實就是通過自己的謀篇布局、煉字煉句來巧妙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實現(xiàn)自己的意圖。而文章謀篇布局上的章法、煉字煉句上的藝術,屬于文章學范疇。因此,在文章學視野下進行文言文教學內容的開發(fā),是實現(xiàn)“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重教學價值統(tǒng)一的關鍵。而在文章學視野下進行文言文教學內容的開發(fā),文章體例是關鍵。綜合考慮文章的表達方式、文言文的實用功能,我們可以將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分為記敘事件類的文言文、人物傳記類的文言文、山水游記類的文言文、表達情思類的文言文、勸說對方類的文言文、論說事理類的文言文。這幾種不同類型的文言文,因寫作內容、寫作意圖、表達方式的不同而各有謀篇布局上的章法、煉字煉句上的藝術。至于各個類型的文言文,其文本類型之下有哪些具體的文章學知識點,還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
注釋:
[1]董鷗.悲喜皆因水月生——淺析《前赤壁賦》中蘇軾情感產生的外環(huán)境[J].語文教學通訊,2008,(01).
[2]金圣嘆.金圣嘆評點才子古文[M].北京:線裝書局,2007.
參考文獻:
[1]張中行.文言和白話[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2]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
[3]周振甫.怎樣學習古文[M].北京:中華書局,2014.
[4]王榮生,宋冬生.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M].長沙:岳麓書社,1984.
[6]張中行.文言津逮[M].北京:中華書局,2007.
[7]金圣嘆.金圣嘆評點才子古文[M].北京:線裝書局,2007.
[8]鄭桂華.文言文教學價值再思考[J].語文學習,2012,(5).
[9]祝尚書.關于文章學研究的幾點思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1).
[10]黃厚江.文言文該怎么教[J].語文學習,2006,(5).
[11]曹勇軍.追求文言、文學和文化的和諧統(tǒng)一[J].語文教學通訊,2007,(2).
[12]王榮生,童志斌.文言文閱讀教學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2012,(10).
[13]張長松.一事五說,筆筆見神[J].語文教學通訊,2009,(01).
[14]董鷗.悲喜皆因水月生——淺析前赤壁賦中蘇軾情感產生的外環(huán)境[J].語文教學通訊,2008,(01).
[15]童志斌.室小乾坤大,方寸顯真情—《項脊軒志》教學實錄[J].語文學習,2005,(09).
[16]薛萬霖.“文”“言”并重,相融相生——對新課標下文言文教學的思考[J]. 語文教學通訊,2010,(05).
[17]黃慧麗.初中文言文教學內容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18]鐘亮.高中文言文教學內容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19]童志斌.文言文課程目標與內容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20]王亞楠.《古文淵鑒》研究[D].河南:鄭州大學,2011.
(孫云云 安徽省合肥八中 2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