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昆
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情感需求與新詩的關系得不到重視;只重視史的講述和作品分析,輕視朗讀、背誦和習作環(huán)節(jié),這些都是目前教師在新詩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此新詩教改需提高課程自信、追求日常生活審美化、加強實踐教學。新詩教學是高校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核心課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部分高校還作為通識教育或博雅教育的重點選修課程,旨在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中國向來有詩教傳統(tǒng),詩歌至今在社會文化中依然具有重要影響和作用,公眾對詩歌有較好的接受基礎。目前來看,大學生對新詩具有較大學習興趣,選課人數(shù)較多,上課出勤率較高,同時對教師和學習內(nèi)容的期待也很高。然而,高校新詩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不能輕視,需要積極研究以不斷改善新詩教學效果。
一、增進了解新詩,提高課程自信
相比新詩,高校大學生總體來說對古典詩詞更為熟悉,更感興趣,這是我們不得不首先面對的問題。這是由于新詩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篇目比較狹窄,且比重相對古典詩詞非常小。其次,古典詩詞在報刊文章、影視節(jié)目等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媒介中引用率較高,對受眾有較多的熏陶。另外,新詩的口語化風格易寫易懂,百年來的新詩作品泥沙俱下,經(jīng)典名篇數(shù)量遠遜于古詩。因此,古典詩歌比現(xiàn)代新詩的接受基礎要好,使部分學生偏好、重視古詩而排斥、輕視新詩。在這樣的社會語境中,大學生讀的新詩太少,對新詩藝術形式的獨特性及其把握世界,理解生命的獨特方式缺乏足夠的了解,審美趣味就會有些偏狹。甚至部分對新詩比較了解的教師也存在厚古薄今的心態(tài),缺乏新詩教學的課程自信、理論自信和效果自信,在精神和話語上相形見絀,自然影響到新詩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實際上,新詩自其誕生以來一直與社會和讀者保持著緊密聯(lián)系,是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對于陶冶學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針對上述緣由和問題,我們認為應該增加學生對新詩的了解,使學生更多地接觸優(yōu)秀的新詩作品。對大學生而言,可以通過詩歌節(jié)、詩刊、詩社、詩會等形式和活動來增加學生對新詩的了解,增進學生對新詩的興趣。目前部分高校中的詩歌節(jié)包含了朗誦、創(chuàng)作、研討等系列活動,影響較大,效果較好,應該在制度和資金上繼續(xù)給予支持和鼓勵。新詩相對于古詩來說,其本質(zhì)就是運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語來表達現(xiàn)代人的生活和情感,其生活化、口語化、現(xiàn)代性、日常性以及自由性是古典詩詞無法比擬的。對于教師來說,可以親自寫詩來示范引導,可以安排課前三分鐘的詩朗誦節(jié)目,也可鼓勵學生以新詩創(chuàng)作來表達情感,完成作業(yè),形成良好的新詩教學氛圍。教師應該加強對新詩的深入研究,積極探索各種教學方法,提高對新詩教學的自信心。尤其是關于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關系,孫玉石、李怡、藍棣之、張?zhí)抑蕖罹褒埖葘W者對此有深入論述,值得從事新詩教學的教師學習和參考。從文學史的演變中看待新詩,可以更妥當?shù)卦u估新詩的價值,新詩教學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應該遺忘傳統(tǒng)。實際上,在教學中根據(jù)作品主題可以聯(lián)系古典詩詞中的同類作品,在比較欣賞中分析作品的特色更能加深教學印象。如鄭愁予的《錯誤》借用了蓮花、東風、柳絮、春帷、窗扉等古詩中的常見意象,古典韻味濃厚,但確是一首“現(xiàn)代抒情詩的絕唱”。其詩行錯落有致,節(jié)奏感強,“達達的”馬蹄聲和“過客”的動感意境打破了古典詩歌所崇尚的靜態(tài)和諧的審美意識,也超越了古代詩人以虛靜、閑適的心境面對自然萬物的人格特點,同時與詩中首句的“打”、“走過”遙遙相應,頗具現(xiàn)代性內(nèi)涵。新詩教學中,師生需要就新詩的價值和意義達成共識:新詩與古典詩歌是一種互補和相互映照的關系,不能彼此取代和輕視,新詩教學應該打通古今界線,更應重視新詩在表達現(xiàn)代人生活和情感上的獨特意義。
二、精選教學內(nèi)容,重視日常生活
對中文和傳媒專業(yè)的大學生而言,目前各高校自主選擇現(xiàn)代文學史教材,其中選用的新詩在數(shù)量和篇目上出入較大。對接受通識教育的其它專業(yè)的大學生而言,新詩教學更沒有專用教材,以大學語文或新詩鑒賞的形式存在。關于教材和教學內(nèi)容,不必強求一律,但不妨求同存異,追求個性化和多元化并存。在此筆者想強調(diào)的是,教師在自由選擇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應該立足于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且應該明確詩歌教學目的。從根本上來說,是點燃學生的生命激情,培養(yǎng)懂得詩意地生活的知識分子。大學生正處于風華正茂的青春歲月,但不都是教師理想中的求知若渴、勤學敏思的狀態(tài),相當多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常常被網(wǎng)絡、手機等新媒體上的休閑娛樂內(nèi)容吸引,乃至課堂看、玩手機的現(xiàn)象需要明令禁止才管用。同時,大學生渴望理解、欣賞,渴望擁有友誼和愛情,對于社會、前程、挫折和失敗也有不少困惑。教師很有必要根據(jù)大學生的生活、心理和學習狀態(tài)來精選教學內(nèi)容,靈活安排新詩教學體例,尤其是對接受通識教育的選修課學生,在教學中更不宜空談大道理,脫離學生接受能力和日常生活。部分學生認為文學無用,學新詩更無用,選修該課是出于容易過關拿學分。鑒于此,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日常生活衍生出來的文化需求精選作品,在講解作品的過程中聯(lián)系現(xiàn)實,充分尊重課程接受主體的需求和反應,真正做到“詩從生活中來,還到生活中去”,激發(fā)學生對新詩課堂的興趣。
眾所周知,流行歌曲以其通俗易懂的歌詞旋律成為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沒有人督促強迫,但凡有年輕人的地方,就有流行歌曲的傳唱,這是無可回避的現(xiàn)實,如同古代的“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在“歌星”流行的時代,教師在新詩教學中不必回避反而可以利用流行歌曲來打破課堂刻板枯燥的講解,增強課堂的親和力和教學效果。因為詩與歌本是同根同源,古人對此早有定論?!渡袝吩唬涸娧灾荆栌姥?,聲依永,律和聲?!对姟ご笮颉吩唬涸娬撸局?,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都強調(diào)了詩與歌相輔相成的關系。孔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他不但認真研究修訂了《詩經(jīng)》,而且三百零五篇,“皆弦歌之”??傊?,新詩教學引進、利用流行歌曲有足夠的理論支撐和現(xiàn)實依據(jù),教師應該借用流行歌曲促進新詩教學,甚至把流行音樂中的經(jīng)典作品當作新詩教學對象。比如,在講解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四韻》前,教師就可以播放羅大佑作曲演唱的同名作品;在講解鄭愁予的《錯誤》前,教師就可以播放李泰祥作曲演唱的同名作品,然后安排學生朗誦,再分析作品的古典韻味和現(xiàn)代情感,并提出問題和學生交流討論。根據(jù)筆者的教學經(jīng)驗,這樣的課堂氛圍是活躍的,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感投入也明顯增加。又如,愛情是大學生的中心話題之一,在講解愛情詩名篇《致橡樹》時,可以與王菲演唱的名曲《女人花》進行比較欣賞,也可以聯(lián)系電視相親節(jié)目《非誠勿擾》中的擇偶標準等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分析討論,由此加深學生對現(xiàn)代詩歌與愛情的認識。
在大眾文化崛起的時代,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在不斷消弭,二者相互轉換的頻率加快,彼此滲透的程度加強。學者陶東風認為:“不管我們是否承認,在今天,審美活動已經(jīng)超出所謂純藝術/文學的范圍,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占據(jù)大眾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經(jīng)不是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繪畫、雕塑等經(jīng)典的藝術門類,而是一些新興的泛審美/藝術門類或審美、藝術活動,如廣告、流行歌曲、時裝、電視連續(xù)劇乃至環(huán)境設計、城市規(guī)劃、居室裝修等?!盵1]新興的泛藝術門類和活動對公眾的吸引和誘惑是巨大的,新詩課堂教學在回應、利用這些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可以彰顯日常生活與詩歌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如何運用日常生活審美化來改善教學效果呢?對于新詩教學來說,就是追求能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回憶和創(chuàng)作相關的新詩。比如,在臨近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時候,就可以打破慣常教學體例,安排與之相關的詩歌教學內(nèi)容,并闡釋這些流傳至今的節(jié)日活動對于倫理價值建設和人文精神弘揚的重要意義。這種“應景”式的教學內(nèi)容,會讓詩歌因為貼近現(xiàn)實生活而變得更加親切,更有助于讓學生感受到詩歌之于現(xiàn)實生活的魅力所在,即讓新詩的接受主體能夠坦然地面對生活,珍愛生命,能夠超越庸常日子而詩意地生活。
三、更新教學方式,加強實踐教學
在多年來的教學改革研究中,灌輸式和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孰優(yōu)孰劣一直沒有定論,學界對于以學生為中心還是以教師為中心也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對相關概念理解不同,教學理念也不同。在新詩教學實踐中,不妨拋開種種非此即彼、定于一尊的觀念和做法,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學方式,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實踐環(huán)節(jié)分為課堂內(nèi)和課堂外兩部分,具體來說主要包括觀摩、講解、朗誦、演唱、創(chuàng)作五種形式。課堂內(nèi)的新詩講解,主要由教師擔任,但由于大部分新詩并不晦澀,教師也可以在適當引導之后把話筒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講解中學會欣賞和分享,提高表達能力和學習興趣。值得強調(diào)的是,朗誦在新詩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能否定的,它是詩歌教學的基礎,與古典詩歌一樣,新詩也應該精讀、細讀、美讀。有中學教師甚至認為新詩的教學過程和方法應該是“始于朗讀,終于朗讀”,因為“朗讀訓練可以直接培養(yǎng)學生對現(xiàn)代詩歌的語感、情感、意境的領悟和想象能力”[2]。大學教師同樣應該突出朗誦對于新詩學習的重要作用,當然,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要求學生朗誦,而不去教授朗誦技巧和方法。具體來說,教師既可以言傳身教,也可以讓學生在觀摩央視的“新年新詩會”等朗誦視頻的過程中把握朗誦的輕重徐緩和頓挫停連。央視主持人的新詩朗誦確實達到了聲情并茂的高度,值得師生在課堂內(nèi)外共同觀摩學習。
此外,詩歌寫作是新詩教學必不可少的部分,但長期以來遭到忽視,我國的詩歌寫作教學出現(xiàn)了的“空白期”,阻礙了新詩的發(fā)展和接受。課堂內(nèi)外的新詩寫作教育,教師可以通過親自寫詩來示范引導,可以通過設置文學期刊的詩歌欄目來保障,也可鼓勵學生以新詩創(chuàng)作來表達情感、完成作業(yè),形成良好的新詩教學氛圍。近年來,首都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推出駐校詩人制度,引進王家新、多多、歐陽江河、江非等知名詩人參與校園詩歌教學活動,拉近了詩歌與大學生的距離,對豐富校園文化、提高詩歌寫作水準,都具有積極意義。選拔優(yōu)秀詩人、培養(yǎng)詩歌人才并不是新詩教學的目的,但讀詩與寫詩的結合對于增強校園的詩歌氛圍是十分有益的。誠如陳平原說:“大學校園應該是‘詩歌的沃土——有人寫詩,有人譯詩,有人讀詩,有人解詩。”“在日益世俗化的當代中國,最有可能熱戀詩歌、愿意暫時脫離塵世的喧囂、追求心靈的平靜以及精神生活的充實的,無疑是大學生。因此,大學天然地成為創(chuàng)作、闡釋、傳播詩歌的沃土。”[3]大學生需要詩歌的滋養(yǎng)和熏陶,大學生的理想主義和生命激情需要新詩寫作中予以激發(fā)。
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教學,顯然是不能隨便取消的現(xiàn)代教學方式,因為它直觀簡約、信息量大,但也容易造成師生對課件的過度依賴,其利弊得失已為許多教研文章所指出。教師對此應有自覺反思,注意合理使用多媒體,且需引導學生恰當分享教學課件。教師不能成為電腦程序的操作工,其角色定位更接近負責串詞解釋的節(jié)目主持人,能夠根據(jù)課堂現(xiàn)場反映和問題從容應對。比如,在學習臺灣詩人羅青的《答案》時,播放齊豫演唱的同名歌曲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僅限于此,可以聯(lián)系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以及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古典詩詞來講解古人關于心理距離的經(jīng)典描述和思考,還可與卞之琳的《斷章》和顧城的《遠和近》等現(xiàn)代詩歌名篇進行對照,把《答案》放進詩歌史的鏈條中去打量,更能讓學生領悟到該詩的特色和韻味。這不但要求教師適時播放精美的幻燈片,而且還需要在古今詩詞中自由出入和闡釋,做個性化的講解員和主持人。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QQ群、微信等新媒體與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交流溝通,收集學生對新詩教學的反饋信息,或者分享優(yōu)秀作品和精彩詩論,或者鼓勵有朗誦特長的學生在“群”中“秀”出自我。大學教育中師生感情淡漠、交流太少向來為人詬病,利用QQ群、微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上課來、下課走”的教學習慣,能與學生建立密切聯(lián)系。
值得注意的是,教學方式的增補更新,增加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都不能簡單地視為只是工具和手段的變化,它們其實是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念的載體及呈現(xiàn)方式。從根本上來說,新詩教學是審美教育、人文教育和藝術分享,改善新詩教學的關鍵還是需要教師心中有詩、眼中有詩,有一種詩性生活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這樣自然而然地能夠傳達詩意和詩美。因此,筆者十分贊賞詩人王家新的教學觀點:“搞好新詩教學的關鍵是要懂詩、愛詩。不懂詩,只是在教學方法上弄些花樣,只會流于形式。我們的心中有了這種愛,詩歌就會走向我們。詩歌就會通過我們而歌唱。在這種意義上,詩歌教學不是‘教學,而是一種‘分享。”[4]
注釋:
[1]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浙江社會科學,2002,(1).
[2]王育林.始于朗讀 終于朗讀——關于現(xiàn)代詩歌教學過程和方法的探討[J].考試(教研版),2007,(5).
[3]陳平原.作為大學精魂的詩歌[J].文藝報,2012,(6).
[4]王家新.讓詩歌照亮語文教學——回答<語文建設>記者關于新詩教學的幾個問題[J].語文建設,2008,(6).
(杜 昆 河南信陽師范學院 4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