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晨晨
在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的翅膀還比較稚嫩,對數(shù)、數(shù)量以及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要讓學生能夠準確、熟練地進行口算,需要借助于實物、小棒、圖形等,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逐步形成技能,促進口算能力的發(fā)展。
一、動手操作,培養(yǎng)數(shù)感
一年級的口算教學,首先學習十以內的加法,十以內的加法是從數(shù)數(shù)開始,對于數(shù)感不強的學生,口算起來困難比較大。因此在口算中,我們要利用課堂和業(yè)余時間,讓學生利用小棒、畫片進行數(shù)數(shù)的訓練,讓學生把1-20、1-100的數(shù)正數(shù)和倒數(shù)都要數(shù)熟練,充分了解數(shù)的順序和數(shù)的大小,這樣才能為今后的口算打好基礎。
如在口算9+3=?時,我們可以用多媒體出示9個蘋果和3個蘋果,它們合起來是多少?如果學生有困難,可以讓學生拿出小棒幫助思考,這時再讓學生說出是怎樣想的,學生都能順利說出把3分成1和2,先算9+1=10,再用10+2=12。由于有小棒的直觀演示,建立9+1=10的表象,學生口算的方法和速度明顯增強。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在口算教學中,不一定追求口算的速度,重要的是理解口算的算理,只有理解了口算的算理,才能有效掌握口算的方法。
一位老師在教學15-7=?時,學生有困難,他就讓學生想怎么辦,一個學生舉手了,他說:我用小棒擺,15-7=8。在此基礎上,該教師又繼續(xù)提問:還可以怎樣想?這時另一個學生說:我是這樣想的,7+8=15,15-7=8。這時這位老師及時給予表揚,這種方法叫作減法先想加,很管用。這位老師沒有結束,而是繼續(xù)問:還有什么方法?老師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后小組合作,學生想出了多種方法。生:10-7=3,3+5=8。生:15-5=10,10-2=8……這時學生的思維非?;钴S,個個爭相發(fā)言。學生說完之后,這位老師出示了不同的退位減法口算題,并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說一說口算過程,通過說理訓練,學生的方法靈活了,口算的速度也得到了提高。
如果這位老師只是停留在擺小棒算減法上,學生的操作能力雖然熟練了,但是口算的速度很難上去,而他卻欲擒故縱,先抑后揚,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了很多的口算方法,達到新課標的目標要求。
三、強化練習,形成技能
合理運用口算卡片。低年級有配套的口算卡片,在每節(jié)課開始的五分鐘,我們都要進行口算訓練,口算形式可以是獨立思考回答,也可以搶答,還可以分小組比賽,看哪一組回答的速度快,總之要不斷變換不同方式,調動學生口算的積極性,促進口算技能的形成。
注意視聽結合。視算和聽算是兩種不同的口算形式,視算是通過用眼睛看題目,然后用腦算,用口說得數(shù);而聽算的要求就高了,它通過用耳聽題目,然后動腦記憶和計算,才能算出得數(shù),難度較大。在口算中,要經(jīng)常變化口算方式,增強學生的興趣,提高口算效果。
家校合力促提高。新的課程標準對口算的要求比較高,對一些學困生,運用課堂教學時間很難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可以發(fā)動家長,讓家長幫助有困難的孩子提高口算能力,一方面,老師和家長要建立聯(lián)系,根據(jù)教學內容布置相關口算內容,要讓孩子掌握口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讓家長配套相關年級的口算練習冊,每天用三至五分鐘對孩子進行口算訓練,促進后進學生的轉化。
四、科學訓練,促進發(fā)展
1.注意興趣的培養(yǎng)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學生的自我控制力較低,要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需要大量的練習,如果教師只是機械重復地訓練,長期下去,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心理。在訓練中,我們要不斷變化口算形式,適當運用多媒體,設計適合兒童心理的口算練習,讓學生學中玩,玩中學。
2.口算題要有層次性
由于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差異,學生在口算時表現(xiàn)出的速度與正確率不盡相同,為了面向全體學生,確保學生均衡發(fā)展,在練習設計時要體現(xiàn)層次性,讓后進生也能得到發(fā)展。
3.注意形式多樣
長時間單一的訓練容易使學生的大腦皮層產(chǎn)生疲勞,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設計練習時,要以視聽為主,適當增加找朋友、我是小小郵遞員等與口算相關的游戲內容,讓學生在游戲的同時,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學生的口算能力決定著筆算的速度與正確率,低年級教師的引導與訓練能讓學生在口算中少走彎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谒闶茄?、耳、心、口多種感官的有機結合,除了設計合理的口算內容和正常的訓練外,還要注意學生學習興趣和習慣的培養(yǎng),要讓學生養(yǎng)成嚴謹踏實、認真檢查的良好習慣,不能讓他們產(chǎn)生厭學的心理和懶惰的習慣,不斷變化練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口算能力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武堅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