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麗
摘要:教學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基本途徑,是教師運用教材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智能、培養(yǎng)品德的認識過程。教師、教材、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三個最基本的要素。教師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者,對于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要給以解答,對于學生如何學習的問題要進行指導。
關鍵詞:教學;掌握知識;發(fā)展智能;培養(yǎng)品德;興趣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395-02教育史上,"教"與"學"的雙邊關系一直沒有得到正確的體現(xiàn),"教師主體論",把學生視為"容器"和"鴨子","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統(tǒng)治了幾百年,學生的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生字一遍遍的抄,錯一個就罰抄一篇;不能熟背課文怎么辦,抄,直到你能背了;做錯了事,不打你,不罵你,就罰你抄書,美其名曰:既讓你認識到了錯誤,又復習了知識,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殊不知,這樣做,只會讓學生更討厭學習。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教學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基本途徑,是教師運用教材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智能、培養(yǎng)品德的認識過程。教師、教材、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三個最基本的要素。教師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者,對于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要給以解答,對于學生如何學習的問題要進行指導;學生雖是受教的對象,但學生是有意識的人,他們對于教材內容的消化和掌握要經過自己的思維,是否接受由自己取舍,對于教師的施教情況也會進行分析和評論。
"教學生學",教師教什么,怎樣教,學生學什么,怎樣學,這引起了廣大教育者的思考。白金聲先生認為:教師的"教",不是交給學生"學科知識"本身,而是教給學生理解、掌握、運用"學科知識"的"方法、技巧、要領、關鍵、訣竅"等,不是給學生"奉送真理",而是教給學生"發(fā)現(xiàn)真理"的方法,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我認為,要想正確體現(xiàn)"教"與"學"的雙邊關系,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學習知識時處于被動狀態(tài),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寫,學生抄,這是怎樣的課呀,興趣何來?在我讀小學時,我最喜歡上新課的第一課時,因為第一課時老師會有精彩的開場白,或是故事導入,或是提問導入等,聽著,就特別想學新課,了解新知識,可是興趣只有這短暫的幾分鐘,后面就是常規(guī)學習生字,理解課文,可老師講的內容我就是聽不懂,聽不進去,真的是在"坐飛機"。好在那時,考試考得很簡單,很死板,大多數(shù)都是課后作業(yè),只要把老師講的作業(yè)題背熟了,成績就不會差。當然,現(xiàn)在這樣做是絕對行不通的。不管是素質教育的實施,還是新課程的改革,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不管是課前、課中、還是課后,都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第一位,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柏拉圖說:"強迫學習的東西是不會保存在心里的。"只有學生愿學、樂學了,學起來才有濃厚的興趣和異常甜美的滋味,也只有這樣富有"內驅力"的學習,才能學有成效和佳效。
其次,教學時教師要做到相機誘導、因勢利導。教學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時有時語言流暢,有時會出現(xiàn)思維停滯、語言閉塞的狀態(tài),或是冷場的局面,或是答案會出圈,背離了文本等。這時,教師就應及時疏通、開導,采取靈活機動的應變措施。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將相和》"完璧歸趙"一段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中是怎樣抓住秦王的弱點立功的?"開始學生答得比較順利,后來就找不到正確答案了,這時老師啟發(fā)說:"要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圍繞秦王要求交換寶玉是真心還是假意來考慮。"經教師這樣一提示,學生思路接通了,圓滿地作出了準確的答案。
第三,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重點。戰(zhàn)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最早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他認為,在學習上必須做主觀的努力,靠自己的思考、理解、求索而得到的知識,才能變?yōu)樽约旱难?。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學會了自學的本領,養(yǎng)成了自學的習慣,將來離開了學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自我充實,自我修養(yǎng),成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會的人。"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不斷地吸取新知識,學習新本領,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如今,我們所面臨的時代,是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社會知識化的時代,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有了自學能力,不管社會如何變化,也能適應新形勢,為社會做貢獻。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定要長期反復實踐,以使學生養(yǎng)成自學習慣。養(yǎng)成了自學習慣以后,就算真正具備了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