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夙
中圖分類號:G633.9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303-01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教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于課堂中,它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內(nèi)容單一、手法單調(diào)、信息量少、課堂氣氛沉悶,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的重要方式只有板書。多媒體的出現(xiàn)則大大更新了這一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盡可能地讓學生的聽覺、視覺、乃至感覺全部調(diào)動起來,不再拘泥于聽、讀的形式,而這種現(xiàn)代化多媒體教學模式則更好地體現(xiàn)在音樂課堂上。中學音樂欣賞課在課時中占有相當比例,初中學生對西方音樂、民族音樂的感知能力較差,加之學習任務繁重,他們不可能花費很多時間對這門藝術做深一步的了解,接觸也只停留在表面?;谶@種狀況,要求教師充分利用音樂課時間,提高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和音樂欣賞水平,令其沉迷于流行音樂的大腦"換換口味",也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松弛其緊張的神經(jīng),達到音樂課教學的目的。
在上學生較為熟悉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祝》欣賞課時,我采用了現(xiàn)代化多媒體教學模式。首先,既然想利用多媒體,就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并且將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如卡座、音響、投影儀、放像機、影碟機等外圍設備有機結合起來,為教學服務。然后,按常規(guī)教學方式查閱大量資料,準確掌握樂曲的音樂背景,如樂曲的創(chuàng)作根源、故事發(fā)生的年代、其隱含的意義、想要反映的歷史問題等都要清晰地羅列于腦海中,并設法將音樂知識不失時機地穿插進樂曲的欣賞之中。然后進行課件的準備工作。這是一個工作量較大的項目。要用一節(jié)課時間完成這一音樂內(nèi)容的欣賞無疑是很緊張的,僅僅放樂曲的時間就二十幾分鐘。因此需要教師課前工作做得非常充分。第一步是將需要寫板書的內(nèi)容,如作者簡介、作品名稱、作品體裁、故事梗概、曲式結構、樂曲的重點、難點和樂譜等輸入到計算機中,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配以聲音、畫面。第二步是準備CD的故事片段。這樣授課時聲像并茂,學生像在看一部有解說詞的電影,不再是簡單地聽聽旋律,而是真正了解每一部分旋律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達到欣賞的真正目的,形成融洽的課堂氛圍。所以說,音樂課要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
1.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常規(guī)教學中,每遇欣賞課,教師只是播放樂曲,簡單講解,使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一種模糊意識──音樂欣賞課就是聽聽樂曲而已,過后再問樂曲反映了什么情感、各種樂器之間怎樣相互配合的,都一概不知。通過現(xiàn)代化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聽覺與視覺能很好地結合起來,學生對所學的內(nèi)容能夠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樂器欣賞中涉及到民族管弦樂與西洋交響樂。在民族樂器合奏中,又涉及到絲竹樂和打擊樂等五個主要樂種。在樂曲欣賞中,涉及到古今中外十幾種樂器的不同音色。如何獲得最佳效果,就要發(fā)揮多媒體的功效,通過多媒體,學生把樂隊演奏時的規(guī)模陣容,指揮的風格手勢,音樂的情感形象,樂器的音色特點以及演員的服裝道具,演唱時的動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聽得清清楚楚。再如提到什么是協(xié)奏曲,如果只說定義,那么在學生的頭腦中印象不會很深,但若結合著畫面來說就會變得通俗易懂了,學生的感情也會自然而然地投入進去。一堂課下來,學生會對樂曲每一樂段所表達的情感、思想內(nèi)容有較深的理解,從而轉變以往欣賞只是過過耳朵的舊觀念,可以引申為"心賞",用心來體會。
2.讓強迫性記憶轉化為情感記憶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要經(jīng)常問起:"這段旋律下行,曲調(diào)低沉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而這段旋律上行,曲調(diào)激昂又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問這些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的思路跟隨樂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理解樂曲所要表達的含義,如果利用了現(xiàn)代化多媒體教學,學生可以觀賞到交響樂隊的實際演奏。難以理解的樂段還可以配以故事當中剪輯的錄像片段,并且有文字說明,所有這些音樂畫面同時出現(xiàn),最后又有肯定的文字說明,無疑會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鮮明的印象,令強迫性記憶轉化為情感記憶。那么諸如上面所提出的問題無需教師去問,學生便會自然地判斷出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如在欣賞《梁?!芬徽n英臺抗婚一段時,先是由大管及大提琴奏出旋律下行的封建勢力主題,這里為了增加學生對樂曲的切身感受,可以在故事片《梁祝》中選擇英臺抗婚中的部分情節(jié),當欣賞到這段時,播放故事片斷,學生在聽與看的同時自然地理解了樂曲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英臺反抗的主題中,小提琴強烈的切分節(jié)奏,旋律上行,表現(xiàn)的是英臺抗婚不嫁,同樣也播放故事情節(jié),英臺在電閃雷鳴前與父親祝員外抗爭,所有這些都會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曲的發(fā)展,真正了解到樂曲表達的含義,在潛移默化中樂曲會很容易地被學生接受。再如欣賞貝多芬的《月光曲》時,錄音配上畫面,隨著音樂旋律的跳動,屏幕上出現(xiàn)了茫茫的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水面上,霎時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放完音樂,學生對這首曲子的作者、曲子的旋律反映什么內(nèi)容等一清二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