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龍
摘要: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現(xiàn)在的學生由于家庭、社會的原因,缺乏與人合作的精神,作為教師的我們不單傳授學生的知識,更重要傳授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合作學習;小組學習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276-01曾有一則哲理小故事: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于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連魚帶湯的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xù)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最后一點力氣也使完了,只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只是他們并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一條魚,他們經(jīng)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后,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同樣的道理,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單單只交給學生知識,即"魚"。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能力,即"如何去漁",這樣才會讓學生懂得學習的方法,其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尤為重要。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引導學生調整學習方式,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自主、探究性的合作學習"是根據(jù)對時代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1.合作學習的意義
1.1從學生的角度分析
(1)激活學生的思維。初中生思維受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伙伴之間的合作學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安全、融洽、自由的環(huán)境,為他們積極的思維活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往往產(chǎn)生1+1>2的效果。
(2)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當學生之間互相合作時,每個學生既是教師,又是學生,也是聽眾。學生獨立在課堂內(nèi)表情達意的語言訓練次數(shù)和時間相應地增加了許多,教學時間內(nèi)的效率也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達到德育的目的。學生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就會懂得去聆聽別人的談話,理解別人的表達,尊重別人的意見,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交流、合作。即增強學生的交往能力,也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4)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在合作學習中通過問題的討論與解決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競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競爭意識會逐漸增強。班級可以看作是社會一個小的縮影,在這個小社會中培養(yǎng)出的競爭意識,對學生們進入未來的大社會,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1.2從教師的教學角度分析。在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的形式,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師生關系就容易融洽,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作學習的方式
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主要按照小組的形式開展。在教學中按三種方式分組。
一種在課堂教學中,按座位分組,前后四人為一組,主要在于課堂上小組討論問題,解決問題;
一種在實驗教學中,按感情友誼分組,也是四人組合,在實驗探究中增強學生間的合作與友誼;
一種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按興趣愛好分組,志同道合者組成一組,自由組合。在課外實踐中,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3.在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3.1開展合作學習,作為教師應切實轉變角色。教師應該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放手"讓學生合作,當然學生也不可能一開始就會合作的很好。要有平和的心態(tài),而不能有急躁的心態(tài),多給學生以時間,讓學生成為合作學習的主體。
3.2開展合作學習,作為教師應注意情緒的控制。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其情感對學生有著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師的情緒是良好的,情感是積極的,課堂氣氛就容易和諧,師生關系就容易融洽。反之,如果教師對學生專制,學生的表現(xiàn)不是冷漠無情,就是懷有敵意。師生之間沒有心靈溝通,缺乏情感共鳴,是難以產(chǎn)生"合力效應"的。因此,合作學習的課堂必須注重師生之間真誠的、積極的情感交流,進而達成和諧的、合作的教學氣氛,以建立最佳的教學情境。
3.3教師在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小組合作學習并非純粹的小組討論,不能過分追求場面的熱烈,要注意學生是否真的在討論,討論是否有意義。因此,教師要善于控制合作學習的過程,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亦不能流于形式,要及時糾正偏見,消除誤解,預防冷場和過度依賴,更要關注學習消極的學生。
3.4掌握學生主體觀的理念。合作學習的基本教學方式是在教師的安排指導下,學生在小組內(nèi)自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生自主能動學習為主,教師在其中只起指導、輔導和引路的作用,把學生擺在了教學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在合作學習運作中,不但讓學生相互幫助,完成作業(yè)和其它學習任務,而還應從學生主體觀的角度,全盤考慮運作過程。要設計選擇利于學生全程參與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學習知識、形成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3.5掌握創(chuàng)新教學觀的理念。合作學習是創(chuàng)新教學的極好方式。合作學習中的主體學習,全體參與,加上小組討論和活動的形式,都為學校進行創(chuàng)新教學創(chuàng)造了極好的條件。小組討論形式的民主,寬松的氛圍,會觸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進而逐步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形式多樣的小組活動,諸如觀察、操作、試驗、或語言交際等,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創(chuàng)造,形成了創(chuàng)新能力。
因此,作為現(xiàn)代教育的教師的我們,不單單要給于學生于"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如何去"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會有明顯提高,成就終生學習的能力,使得整個國民素質得到加強,這才是我們教師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