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鳳
摘要:《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因此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合是"互動"教學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是"互動"的精髓。
關鍵詞:數(shù)學;課堂;互動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237-01"互動"教學是遵循以"教師為主導, 學生為主體"這一原則,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活動的教學模式。下面談談個人在教學中對"互動"教學的幾點認識與體會。
1.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合是"互動"教學的基礎
在傳統(tǒng)的數(shù)學教學中,過份強調(diào)教師的主導作用。 常常是教師滿堂講, 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 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 很難主動地學習、思考。久而久之學生的主動性受到壓抑, 進而影響學生智能的發(fā)展和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如一些教師在例題教學中, 將審題分析與例題解答等一一"包辦", 如此的教學使學生接受的信息過于繁雜, 且學生往往以聽為主, 參與教學活動的感官單一, 易于疲勞, 致使學生很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案例:《同類項和合并同類項》教學片斷
你能列式解決下列問題嗎?
(1)筆記本每本a元,小明買了3本,小華買了5本,他們一共用了多少元?
(2)快車每小時行m千米,慢車每小時行n千米,兩車行駛7小時一共行多少千米?
(3)兩塊長方形草地,一個長3xcm寬ycm,另一個長8xcm寬ycm ,那兩塊草地的總面積是多少?
(4)兩個正方體的棱長分別為acm、bcm,則兩個正方體的體積一共多少立方厘米?(學生討論交流)
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很有可能,直接答出問題的結果,然后由老師總結得出同類項的概念,多練習題型,達到讓學生掌握的目的。在新課程的指導下,達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合是"互動"教學的目的,我是這樣處理的這一知識:
師:誰能列式解決這些問題?
生1:3a+5a;7m+7n;3xy+8xy; a3+b3
生2:7m+7n也可以列成7(m+n)
生3:3a+5a=8a;3xy+8xy=11xy
師: 為什么有些能進一步計算,其他的卻不行?
那這些式子能進一步計算嗎?(舉例:3mn+6mn,abc+4ab, )怎樣的式子才能進一步的計算?(學生交流得出同類項概念)
師:究竟是怎么得到8a、11xy的?為什么這樣計算?其中的數(shù)學原理是什么?(交流找到合并同類項的方法和數(shù)學原理)
至此,課堂教學已進行了20分鐘,看似才入主題,但學生相關練習已悄然展開。教師并沒有提出我們來"探索一下""討論討論""練一練",沒有人為的割裂出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正是在教師不緊不慢的啟發(fā)下,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有序、高效的思維鏈中,最終找到數(shù)學知識的本質(zhì)。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教師是"導演", 學生是"主角", 在教師的引導下, 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自主活動, 真正成為數(shù)字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然后, 教師嚴格按格式書寫解題過程, 目的是給學生以示范, 培養(yǎng)其良好的解題習慣, 并為學生提供參考格式.。由此教師的主導作用再次得到發(fā)揮這樣的教學避免了教師面面俱到,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從而真正達到"互動"的效果。
2.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是"互動"的精髓
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更是值得我們廣大數(shù)學教師認真研究的課題。初中數(shù)學修訂后的大綱指出: 要使學生"逐步形成數(shù)學創(chuàng)新意識", 就是指"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現(xiàn)象具有好奇心, 不斷追求新知, 獨立思考, 會從數(shù)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 并用數(shù)學方法加以探索, 研究和解決"。"互動"課堂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真正地活動起來, 主動參與教學。而作為主導的教師在"互動"課堂教學中,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至少應做到以下兩點, 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的:
一是教師設計教學方案時展開過程, 設計問題, 讓學生不斷地面臨新的學習任務, 通過自己的思維來學習, 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在《勾股定理》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的:
【活動2】: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有這種關系,那么兩直角邊不等的直角三角形又如何呢?
在方格紙上,給出兩個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為2、3和3、5個單位長度),并探索猜想其三邊關系。你準備怎樣入手研究三邊關系?
(每組成員所畫圖形相同,選代表投影展示)
(1)以斜邊為邊的正方形面積可以怎樣求?
(2)三個正方形面積有何關系?
(3)直角三角形三邊長有何關系?
(4)請?zhí)岢瞿愕牟孪搿?/p>
學生在網(wǎng)格紙上按要求畫圖,然后回答給出的問題。
(教師參與小組交流討論,引導學生求出大正方形的面積)
預案:對于以斜邊為邊的正方形的面積有不同的求法,讓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解法和思想。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三邊分別為a、b、c,我們可以猜想到什么結論?
由于在平時的教學中, 教師經(jīng)常很有可能直接給出勾股定理,然后讓學生練習、鞏固就行了, 學生也往往習慣于接受現(xiàn)成的東西, 這樣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很不利。所以, 教師在課堂中適當安排一些創(chuàng)新的、開放性較強的練習, 既可滿足班級內(nèi)那些"提出問題有深度、有新意、有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問題"的學生的需要, 又促使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
二是"發(fā)揚教學民主, 師生雙方密切合作, 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互動"。要求教師尊重學生, 把學生看成是自己的同事、伙伴, 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發(fā)揮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景和營造和諧的氛圍。
案例:《平移》教學片斷(前面已經(jīng)探究得出平移的相關性質(zhì))
師:平移得到了這么多的美麗的圖案,你愿意學會平移的方法,自己設計出美麗的圖案嗎?
我們從三角形的平移開始練習吧,怎樣才能將△ABC平移成△A′B′C′,使A點平移到A′點?
生:……
生3:可以連接AA′,過A′點作AB 的平行線,在平行線上截取A′B′=AB;再過B′作BC的平行線,在平行線上截取B′C′=BC,好像可以得到平移后的△A′B′C′。
師:喔,再想想能否運用平移的性質(zhì)來平移△ABC。
(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思考做出反應,只因為不符合當前的設計和教學重點。但學生卻是帶著驚喜的發(fā)現(xiàn),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甚至是贊許。)
他能夠不滿足于老師所講的方法, 自己探索出一種新的方法解決問題, 這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行為。同學們應多動腦筋, 多向這位同學學習,更多方面去開拓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此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 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