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盛
摘要: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我們的教育也在不斷改進,為適應經濟發(fā)展的需要,適應全球教育發(fā)展的大趨勢,課程改革便成了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小學語文課程也不例外。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小學階段,語文的教學是以后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好的學習習慣更是我們教學的重中之重,把素質教學落實到實處。新課改已經實行多年,作為一線的教師,要緊緊以新課改要求為根本,認真做好教學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新課改;立足課本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083-01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師能否發(fā)掘出學生的興趣點,能否把課堂變得氣氛活躍,對最后的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只有真正調動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對文本的感悟,才能讓語文教學有實效。經過多年的一線語文教學實踐,我認真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1.立足課本,挖掘語文教材資源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學參考書、配套讀本、教學掛圖、工具書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梢哉f,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臺。教科書一直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面對這一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我們也應與時俱進,改變簡單"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發(fā)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首先,科學把握教材,利用課本資源。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實施課堂教學的最基本依據,對教材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以往的課程學習中,學習者注重的僅僅是教材中的知識點,忽視了教材作者或編者在教材中貫徹的教學思想。對于語文學習和教學來說,由于教學思想的轉變,教材的編寫思路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其次,尊重學生的想象世界,充實教材資源。語文教材中的資源開發(fā)和利用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學科知識,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面對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共融,努力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努力將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現實資源。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對于小學生而言,習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時刻重視小學生各種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不論人格上還是學習方法都要嚴格要求,從各個方面進行引導,點點滴滴不能放松。新課程改革倡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快樂地去學習,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僅僅需要正面引導,還需要帶有一些強制性。教育心理學就此專門提到:"習慣養(yǎng)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現在小學語文教學有一種傾向,認為只要出現強制字眼,就應該遭到批判。這種傾向恰恰說明了現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區(qū)。
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沒有完全被激發(f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需要教師意志進行左右。教育以人為本,并不是處處順從和遷就學生,在尊重學生和遵循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教師也要有"強制"的意識,只要是切實來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學的都應該得到認可。
筆者認為,小學生有八個方面的習慣需要教師著重培養(yǎng):(1)培養(yǎng)他們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2)認真謹慎的學習習慣;(3)勤于動腦、善于動手的習慣;(4)說話規(guī)范的習慣;(5)愛惜書本的習慣;(6)勤于發(fā)問的習慣;(7)互助合作的習慣;(8)寫字規(guī)范的習慣。這些習慣的培養(yǎng)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僅僅要求學生有培養(yǎng)好習慣的意識,還需要教師能為學生做好示范,嚴格要求學生養(yǎng)成習慣。比如要求學生寫好字,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更不能過于遷就學生,寫字只有苦練才能出成果。就這個方面來說,如果一味地遷就學生快樂教學,好習慣就存在養(yǎng)不成的危險。
3.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夠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jié)、更新發(fā)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和發(fā)展。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使學生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新課程實施以來在教學實踐中,我也有了自己的點滴感受。
(1)師生的關系融洽了,教學就能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在教學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講臺,同學生打成一片,以親切和藹的態(tài)度,與學生平等對話,互相交流,因而課堂的氛圍寬松而活躍,學生的種種顧慮打消了,回答問題的膽子大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了。從這一點上看,我的學生觀正在改變,能夠把學生當作一個真正的人來看待,而不是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本身充當的角色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即由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2)單純的"接受性學習"減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始受到了重視。在教學中,不再像以前那樣一味地分析、講解,把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注重了學生的自讀自悟。比如在教學新課時能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字詞,提出疑惑的問題,然后再通過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來學習知識,解決問題。
(3)教學不再局限于課本,應開始注意到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在教學中都我會不同程度地由過去的"教教材"轉為"用教材教",教學中能夠從教材本身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之中,從課堂上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到課外更廣闊的天地中學語文。例如教識字的時候,我會讓學生自讀課文、檢查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以后,然后問學生:"你們都很聰明,能夠在生活中學到這么多字,能不能說一說你們是怎樣學到這些字的?"學生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教的,有的說是看電視學會的,有的說是看報紙學會的,有的說是查字典學會的,等等。這樣,就把學生引到生活中、更廣闊的天地中去學語文,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今后學生無論到什么地方,都會找機會學習漢字。這也是體現了大語文教育的思想。教學在課本的基礎上又有了延伸,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