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倫
摘要:品德與社會是小學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開展教學,通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理解,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促進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因此,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對農村小學生直觀重要,其效果的良好與否關系著學生能否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影響著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然而,當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關鍵詞: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不足;對策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057-01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理念倍受推崇,品德與社會作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素養(yǎng)的基礎課程,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品德與社會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并結合社會發(fā)展的特征和規(guī)律,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參與社會、學習做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正確的道德觀,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的公民,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出一份力。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現(xiàn)狀在農村小學有所改善,開始重視這門課的教學,但是,由于受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當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仍存在不足支出。
1.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不足之處
1.1重視程度不夠。隨著素質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課程改革更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品德與社會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在廣大農村小學也開始得到了重視。然而,由于受"小升初"壓力,應試教育理念在農村小學教育中任仍主體地位,導致農村小學過分重視語文、數(shù)學等考試科目的教學,而忽視品德與社會等副課的教學。同時,在家長心中,學習成績才是改變子女命運的唯一出路,他們未能看到品德與社會對孩子的重要影響。有的學校甚至壓縮課程時間,有的老師在上課時干脆讓學生自習。
1.2師資力量缺乏,教研活動缺少。長期以來,農村小學在師資力量上,都不如城鎮(zhèn)小學,在語文、數(shù)學等主課上情況可能還好一些,而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上,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遠不如城鎮(zhèn)小學。究其原因,主要是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城鄉(xiāng)小學在辦學條件上存在較大差距。由于辦學條件落后,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師資力量的建設上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小學師資力量缺乏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首先,專門的品德與社會教師短缺,且教學水平有待提升,在農村偏遠地區(qū)尤其如此,這些老師也缺少進修和培訓的機會。其次,不少品德與社會老師由其他科目老師兼任,他們常年教別的科目,對品德與社會的了解甚少,缺少相關教學經驗,無法勝任這門課的教學。而師資力量的缺乏又導致教研活動過少,試想,兼課老師肯定會將主要精力放在主課上,而忽視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踐與探索,造成品德與社會的教研幾乎是一片空白。
1.3教學方法落后,教學過程脫離實際國。品德與社會是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學科,教材內容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基礎,選取了大量既典型又真實的生活事例,讓學生在現(xiàn)實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學習知識、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由于師資力量不足,再加上現(xiàn)有的老師專業(yè)水平不高、能力有限,也缺少經驗,不少老師不知道如何有效開展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诖?,很多老師在教學時采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法,照著課本念,教學方法落后,教學內容枯燥無味,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種"填鴨式"教學,以教材內容為中心,雖然教材也是根據(jù)生活實際編排的,但那畢竟是書本上的內容,如果老師只是對照課本逐字逐句講解,只會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這與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標相背離。有的老師在教學品德與社會時,以講故事的形式開展教學,忽視這門課的生活性、開放性。
1.4教學評價機制不合理。農村小學對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評價機制也存在不合理的情況,過分重視測試成績,卻活忽略了學習過程。在對學生的考核上,沒有真正對學生的道德行為進行測評,不管學生是否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觀,也不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學會了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沒有考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改變,沒有考慮學生的態(tài)度是否變積極、行為習慣是否變好盾、學習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事實上,大部分農村小學對品德與社會的考核,是以考試的形式為主,一張試卷是無法知道學生是否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觀,是否養(yǎng)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學校對品德與社會老師的考核,也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yōu)槲ㄒ粯藯U,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2.改變上述不足的對策
2.1重視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品德與社會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素質的重要課程,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直觀重要,農村小學及其老師應意識到這一點,重視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首先,在課程設置上,根據(jù)教育部門的規(guī)定,開設足夠的課程,嚴禁其它科目占用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時間,保證課程有充足的時間。其次,對老師嚴格要求,應認真對對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而不是采用"放羊式"教學,讓學生自由活動。再次,家長應認識到品德與社會的重要性,要求學校和老師上好這門課。
2.2加強師資建設,開展教研活動。針對師資力量不足問題,農村小學可從以下幾點著手解決。首先,引進優(yōu)秀的品德與社會老師,專業(yè)的老師才能提供更好的教學。其次,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鼓勵他們去進修,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再次,對其他教師的轉崗,要嚴格把關,對其進行仔細的考核,看他是否符合標準,并加強對其的培訓。最后,盡量避免其他老師兼課品德與社會,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針對教研活動缺少的問題,農村小學可加強與區(qū)域內其他小學的聯(lián)系,成立學科教研組,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提高全體教師的教學水平。
2.3改進教學方法,結合生活實際。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已不適應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教師應改進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主題作用,采用如討論辨析法、 實踐調查法等開展教學,重視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學習。
2.4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對教學成果的評價,不應只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還應考慮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平時的道德行為予以評分,將考試和考評結合起來,以等級而不是分數(shù)的形式來評定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不應以學生的考試成績?yōu)槲ㄒ粯藯U,要把教師的教研工作納入考評范圍。
總之,當前我國農村中小學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上存在不足之處,需要從重視程度、師資力量建設、改進教學方法、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四個方面著手解決。
參考文獻:
[1]姜東旭. 淺談當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不足及策略[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03:122.
[2]孫祥中.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2,4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