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
暑假到了,爸爸媽媽又要帶著孩子出去游玩了。有的孩子心里要犯嘀咕了:為什么每次出去,爸爸媽媽都要吵個不停?你們可不可以意見統(tǒng)一一下,為我好的事情,為什么我的心情這么不爽?
案例一:3歲的兒子央求著爸爸一起出去玩,爸爸說,好,但是有個原則,兒子你已經(jīng)是大人了,出門要自己走,不能總抱著,累了我們就休息下,可以嗎?兒子說好,然后父子倆就這么一會走一會兒停地遛完了整個公園。然后心情愉快地回家吃晚飯。
案例二:兒子央求著媽媽一起出去玩,媽媽說,兒子,有個原則,今天媽媽有點累,你得自己走才行,你是男子漢了,媽媽抱不動了!兒子說,好。剛到公園門口,兒子說:媽媽抱抱。然后就不斷地往媽媽身上蹭、黏著不走。媽媽說:那我就抱一下下,就2分鐘行嗎?兒子說:行!結(jié)果,整個公園逛完了,兒子也沒從媽媽身上下來,最后倆人都不怎么開心地回家了。
案例三:兒子央求著爸媽一起出去玩,爸媽說:出去可以,你得自己走,不能抱著。兒子說:好。然后一家三口下樓,剛到小區(qū)門口,兒子說:媽媽抱。媽媽說:不抱,咱不是說好了么!要抱找爸爸去!兒子不去找爸爸,繼續(xù)糾纏媽媽,爸爸眼看著hold不住的時候,說:咱不是說好了么,得自己走!然后媽媽不滿意爸爸的態(tài)度,倆人開始爭吵究竟抱不抱。十分鐘過去了,還沒結(jié)果。兒子說:爸爸媽媽,你們慢慢吵,我先走了!留下原地發(fā)愣的父母……
大人究竟要不要抱這個孩子
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出門的時候,都有強調(diào)過一個原則:你得自己走,不能抱著。只是面對這個原則,父母做的不同,孩子表現(xiàn)得也不同,父母同在時,就出現(xiàn)爭執(zhí)不下的場面。原則是什么?是人們都會遵守的、基本的行為準則。很多家長會說自己的孩子不遵守原則,說好了的事情,做的時候就不遵守了,那么,案例二和三中,父母是否都做到了遵守原則呢?孩子的行為是根據(jù)大人的反應(yīng)進行調(diào)整的,當孩子在不斷地試探、不斷地調(diào)整時,你給他什么反應(yīng),直接決定了下一步他會采取什么行動,一連串的行動加起來,就成了這個孩子的行為模式與習慣,而習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當你想要孩子遵守原則、培養(yǎng)某一個習慣時,作為家長的你,自己要先說到做到!
我們總說教養(yǎng)方式要一致,總說大人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可做起來很難,我們總是會遇到這樣一類家長,夫妻達不成一致,然后跑到第三方那里找支持、求幫助、要評理的,第三方無論是站在誰的角度,都不合適。當達不到要求時,這對夫妻就繼續(xù)找下一個第三方。久而久之,教育理念之戰(zhàn),就成了家長之間的爭奪戰(zhàn),而在這場大戰(zhàn)中,并沒有贏家,最終受到傷害的,是孩子!“我們還不是為了他好嗎?!”若真的是為了孩子好,那么就請記得,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問題,而不是拿著孩子做擋箭牌!
養(yǎng)育孩子就像一場旅行,在旅途中,并不是簡單地給孩子路線圖,再隨口說句“就是這樣走”就完了的,而是要在開始的階段身體力行地陪著他,一步一個腳印前行,看到那一連串的腳印之后,小小的他才有能力自己走接下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