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
摘 要:凹凸件銼配是鉗工工藝中非常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本文主要從備課、教學策略、教學流程三個方面就凹凸件銼配實訓如何進行教學設計進行闡述,簡要介紹了教學過程中的教法、學法,充分體現(xiàn)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凹凸件銼配 教學策略 教學流程
本課題選自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的《鉗工技能訓練》(全國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機械類通用教材)第四版第十四課題的綜合技能訓練(二)。通過本課題的技能訓練,提高學生對圖樣分析、加工工藝步驟分析、畫線、鋸割、鏨削、銼削、銼配的技能綜合理解和熟練掌握。本課題培養(yǎng)學生掌握工件銼配技能,打下良好基礎,為下面錯配課題起到鋪墊作用。
一、備課
根據(jù)本課題技能訓練內(nèi)容及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前面課題實習的內(nèi)容,確立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表。
通過關鍵詞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對工件加工工藝方法的分析能力,要求學生針對本課題的關鍵詞展開討論,進一步加強對本課題加工工藝步驟的掌握,并且能應用到實際技能操作中去。
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知識結構特點,確定了本次課程的教學重難點。重點:讓學生能夠按照圖樣要求進行備料和加工工件,保證尺寸精度、對稱度、垂直度、平面度、表面粗糙度等要求;保證銼配間隙達到要求的精度,掌握銼配修整的方法;能夠理解加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難點:讓學生學會怎樣保證對稱度,掌握薄板料平面度的控制,凹凸件銼配怎樣達到間隙要求,掌握銼配技巧。
二、教學策略
實習教學過程是教師向?qū)W生傳授技能訓練方法、學生掌握技能的過程,采取目標教學法,通過教學目標階段、實際操作目標階段、達到實際操作檢測階段、巡回指導階段、反饋矯正階段來提高學生技能掌握水平,從而達到本課題的技能訓練目標。
1.建構學習
在教學中,通過假設、提問、對話讓學生回顧前面課題中訓練的技能,然后再到本課題中所要應用的技能,通過探索、反舉例、反問、講授,導入本課題加工工藝,使學生更加明確本課題加工工藝思路,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更提高學生技能掌握要求。
2.引入式教學
在課堂上結合前面加工的課題進行引入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愿意去聽,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針對已完成畫線、銼削、鋸割、鏨削、鉆孔的技能訓練,筆者會問:“同學們,我們鉗工能做出工件進行裝配嗎?你們想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藝術品嗎?”這樣一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很快步入主題。
2.組織教學
(1)勞保用品的正確穿戴,確保在實習過程中,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
(2)明確所需的工量具有哪些、各工、量具在具體加工中怎么使用等。
3.入門指導
(1)圖樣分析、技術要求的分析。教師分析使學生能看懂圖樣,按照圖樣要求加工,強調(diào)對稱度的重要性,達到圖樣上規(guī)定的技術要求。與學生們互動,在互動討論中引入加工的工藝步驟。
(2)加工工藝步驟分析。
①詳講工件備料尺寸精度的控制方法及重要性。教師詳解鋸割、銼削時的注意事項,使學生理解如何達到圖樣規(guī)定的垂直度、平面度、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要求,了解形狀及精度達不到的原因和備料的三個原則。該環(huán)節(jié)的完成使得學生明確備料時的注意事項。
②凸件的加工。根據(jù)圖樣,對稱度有嚴格要求。首先教師讓學生明白對稱度誤差的概念,進行互動,提問“根據(jù)鉗工工藝學所學知識,什么叫對稱度誤差?”拓展學生思維,實現(xiàn)課堂討論。
進入加工凸件工藝步驟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圖樣,從圖中分析出包含了畫線、鉆孔、鋸割、銼削的技能訓練。
根據(jù)凸件加工的特點、重點,教師將鋸割、銼削作為重點講,向?qū)W生闡述為什么要先鋸去一角,因為這樣可以保證對稱度。提問:“什么是尺寸鏈?什么是環(huán)?尺寸鏈如何計算?”引導學生進入思考狀態(tài),與學生一起計算。
通過控制70mm的尺寸誤差值減去70mm的尺寸誤差值除2的值加上30除2的值來控制1、3兩面之間的尺寸,根據(jù)50mm的尺寸誤差值減去20的值間接控制2、4兩面的尺寸公差、平行度。在加工過程中還要保證1、2兩面互相垂直,達到平面度、表面粗糙度要求。教師向?qū)W生講解注意事項,防止工件做成廢品,達不到預期實習效果,同時,對于學生要求又是一個提高。注意事項:加工凸面時,只能先去一垂直角,待加工至所需的尺寸公差后才能去掉另一角,因為要保證工件的對稱度要求,所以要采用間接測量法才能保證;70mm、50mm的尺寸必須按照實際測量尺寸進行尺寸鏈計算,否則造成累計誤差增大;加工時,防止銼刀側面碰壞另一垂直側面;為達到配合后轉位精度,必須控制垂直度誤差在最小范圍內(nèi)。通過講解注意事項,使學生在加工時更加注意加工工藝步驟,防止出錯。
結合圖樣,按照畫線鋸去工件的另一角,利用上述講述方法,以求達到圖樣要求,實現(xiàn)凸件加工完畢。注意事項: 制并銼尺寸20mm,可以直接測量此尺寸;平面度一定要控制好。
③凹件的加工。首先帶學生審圖,明確以凸件為基準,凹件配凸件。老師提問:“如何達到銼配精度?間隙如何保證?凹件上的余料采取什么方法去掉?需要保證哪些間接尺寸,從而能保證間隙精度?”通過提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在凹件的加工工藝步驟教學中,首先討論凹槽的余料采取什么方法去掉。通過討論,達到開拓學生的思維的目的。首先根據(jù)畫線鉆孔,加工兩個工藝孔,技術要求、注意事項與加工凸件相同。其次是鉆排孔,教師一定讓學生理解先鉆排孔再鋸割的原因,防止先鋸割造成鉆排孔時失去支撐力而無法進行鉆削。鉆排孔時要求孔與孔要相切,否則取余料進行鏨削時阻力較大,難以取下。
4.精彩展示
(1)學生上交作品,教師對每件作品進行尺寸的測量、成績的評定和存在問題的分析。
(2)將優(yōu)秀的學生作品放入展示柜,予以表彰和鼓勵。教師針對學生的表現(xiàn)予以點評,使學生在制作展示過程中,既能掌握技能,突出重點,也能突破難點,將抽象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本環(huán)節(jié)除了注重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動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歸納總結
該零件的加工難度主要集中在凹凸件的制作與測量上。制作時先畫線,參照所畫線條進行加工,加工過程中注意隨時測量,測量方法即利用千分尺及φ10mm圓柱。學生在制作本課題后,應該熟練掌握間接測量方法。
四、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項目教學法的成功實施,使學生的學習更有目的性和有效性;“先會后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做中學,體驗知識。創(chuàng)新之處:由傳統(tǒng)的先講理論再舉實例,改進為先舉實例加工再穿插各項基礎知識。不足之處:對課程時間的分配還需合理些。
課堂上,學生通過交流、闡釋、質(zhì)疑、爭論、展示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和拓展;教師通過傾聽和討論,提出建設性意見,給出有針對性的評價。這樣的課堂才是師生平等交流、共同成長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