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p>
2016年3月30日,緬甸完成了舉世矚目的政權交接儀式,新總統吳廷覺宣誓就職。自1962年以來,緬甸政權一直由軍人或退役軍官主導。2015年11月的大選改變了這種狀況,昂山素季率領全國民主聯盟(民盟)取得壓倒性勝利,開啟新一輪權力交接。新政府也被媒體廣泛譽為“緬甸真正的民選政權”。民盟吸引選票的最醒目標語是“改變”,因而新總統及新內閣就緒后,倡導改革的“新政”便如箭在弦上。
2016年4月2日,緬甸首都內比都發(fā)起了一場“百日新政聚焦”的討論,來自前政府官員、學者、媒體、政黨的數名權威人士參與,話題囊括了有效實施中央地方政令、釋放政治犯、構建政治文化、協調軍政矛盾、解決民族問題等。能否讓滿懷期待的民眾真正感受到“變革之利好”,讓國際社會相信民盟真正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正在考驗著緬甸新政府。
實際上,各類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相牽制,民盟必須通盤考慮,很難有優(yōu)先選項。沿著緬甸人民的思路,我們僅以“民族問題”為出發(fā)點,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百日談”。
第一,民盟會讓少數民族政黨表達自己的聲音嗎?
民盟去年大選中的壓倒性獲勝,有很大部分是占了少數民族政黨的議席。唯有在若開邦議會中,若開民族黨獲得最多票數,但若開首席行政長官最終仍由民盟黨員吳尼普出任。從實施政策的有效性來看,民盟需要打通中央到地方“決策—政令”統一協調的軌道,因此由新總統任命“合適的人選”參與其中,合乎憲法規(guī)定,也無可厚非。只是,少數民族政黨的精英們擔心民盟的這種做法,會擠壓少數民族在整個緬甸聯邦中的代表權?!靶省焙汀肮健币_到平衡,將取決于民盟能在保證政令暢通的同時,多大程度上爭取少數民族的諒解;而少數民族能在保證參政議政的基礎上,多大程度上與民盟妥協。
第二,緬北民族沖突地區(qū)能夠和平多久?
就在吳廷覺總統發(fā)表就職演說的同時,緬國內各新聞媒體傳來各支少數民族武裝(民地武)組織的祝賀、以及關于緬北撣、克欽邦各民族沖突地區(qū)保持寧靜的消息。新政百日,如果這些地區(qū)也能夠和平百日,自然是首善。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上屆吳登盛政府致力于同各民地武組織簽署“全國?;饏f議”的進程中,大大小小的戰(zhàn)火無一不是突如其來,而短短一兩天的戰(zhàn)火,就可能毀掉數個月甚至數年和平進程所建立起來的信任基礎。緬甸數十年的內戰(zhàn)史表明,民地武問題絕不是通過戰(zhàn)爭能夠解決的。在民地武問題上,雙方只有“妥協”和“承諾”才能奠定和平穩(wěn)定的基礎?!巴讌f”是指民地武組織和政府無論哪一方,均能保持觀望、不主動挑起沖突,將矛盾與怨憤讓位于國家建設和改革;“承諾”則是在妥協的基礎上能夠彼此讓步,以實際行動(如開展新的對話與談判)來支持整個國家的和平進程,通過換位思考重新積累信任基礎。
第三,民盟與軍方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就民族和解問題保持合作?
就這個問題而言,首先要明確“權力和責任并存”的道理。軍方長期以來意圖控制民族和解大局,民盟也提出“21世紀彬龍協議”,意欲“另起爐灶”。但由于民族問題的復雜性客觀存在,而軍政分權的政治體制目前已成定局,因此雙方均無法單獨主導民族和解進程,更無法單獨承擔有關責任。其次是“難易度偏好”的問題。民盟要在百日內讓改革見效,就不大可能去直接觸碰數十年未解決的民族問題;而軍人在新政權的架構中也不會主動挑起對民地武攻勢,將此前吳登盛政府所取得的既有成果毀于一旦。因此,只要民地武組織不主動挑起危機,軍政雙方更愿意在民族問題上保持一致與合作,并把精力先集中在國家內政、社會經濟與外交事務上。再次,即使民地武挑起沖突,民盟和軍方也不一定就會“鬧僵”,民盟反而更愿意從中斡旋調停,贏得各方認可。畢竟緬甸轉型是以軍人為代表的“舊精英”和以民盟為代表的“新精英”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全體緬甸人民改變以前積貧積弱的現狀、求得新發(fā)展的訴求所在。
只要“緬甸智慧”足夠包容,那么民族問題就會讓位于發(fā)展問題。而從長遠來看,緬甸民族問題的解決對中緬邊境安全和中緬關系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