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興趣和習慣,可以慢慢上升到對自己的思想、生活發(fā)揮作用,袁鷹對此理解至深
山因革命而高,地以人杰而靈。漫步井岡山,每一座山峰都是一部英雄史詩,每一條小徑都凸現(xiàn)一種沉著和堅毅,似乎每一桿竹子都是中國革命的見證,每一陣風過都有先烈的呼喚和叮嚀。走在井岡山上,我們儼然在讀一部紅色經(jīng)典。
記者第一次知道袁鷹、第一次知道井岡山、第一次知道井岡多竹,是在中學時代的語文課本上的那篇散文《井岡翠竹》。
年已耄耋的著名作家、資深報人袁鷹,淡泊處世,謙恭有余,一頭皤皤銀發(fā)展示著他人生的艱辛與事業(yè)的輝煌。融洽的訪談氣氛,消除了年齡的界限與初次接觸的拘謹。透過他淡定、沉著的神情,記者感受到文學帶給他的魅力。
袁鷹的散文,感情奔放、文筆清麗細膩而為讀者喜愛。袁鷹的詩,樸實、清新而令吟誦者稱道。更讓人嘖嘖稱贊的,是他的為人、處世之道。
一座山與一個人的一段歷史一份情結
“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有“天下第一山”之譽的井岡山,是一個綠色的寶庫?!疤煜轮褡訑?shù)不清,井岡翠竹第一名”,當今散文名家袁鷹的一篇《井岡翠竹》膾炙人口,“竹是井岡魂”是他對井岡山竹子的最高禮贊。
1960年,層林盡染、萬山紅遍的時節(jié),袁鷹和報社同事從南昌經(jīng)吉安去井岡山,懷著虔誠的心情去尋求歷史的腳印。在文章中,袁鷹這樣寫道:“我們徜徉在茨坪、茅坪和大小五井那些經(jīng)過修葺的革命遺址間,漫步在茅草叢中蜿蜒起伏的石塊山徑上,穿過密密層層的毛竹林,走過當年白匪洗劫后的斷墻殘壁旁,斷斷續(xù)續(xù)卻又分明地聽到被塵封土掩的歷史遺音。秋風颯颯,一位歷盡滄桑的老人,默默地在向后人訴說……紅米飯、南瓜湯的清貧歲月,磨煉了戰(zhàn)士的堅強意志,鑄成了不屈不撓戰(zhàn)勝艱難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那漫山遍野、郁郁蔥蔥的毛竹,正體現(xiàn)了井岡山和井岡山人的革命品格。”
連綿起伏的青山,萬般柔情的綠水,如畫如詩的翠竹林,熱情好客的山民……這一切令他好奇。尤其當他看到井岡山人民在當時困苦的環(huán)境中,沒有氣餒,而是就地取材,用竹子蓋房、修橋、鋪路……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漫山遍野的翠竹帶給人民無限美好的生活,這些深深地打動了他。
在當年“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的嚴重困難時期,袁鷹看到井岡山人為革命傳統(tǒng)所激勵,正在胼手胝足地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說有人“砍毛竹運出山去賣錢,引良種養(yǎng)羊,那種艱辛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著實叫人感動”?;氐奖本?,他懷著激越的感情,用詩一般的語言寫下了《井岡山記》系列散文,《青山翠竹》是其中一篇,發(fā)表在《人民文學》,后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選入高中課本,并改名為《井岡翠竹》。
“從遠處看,郁郁蒼蒼,重重疊疊,望不到頭。到近處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來出世還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記者至今能背誦起高中時學的散文名篇《井岡翠竹》。
袁鷹的《井岡翠竹》之所以膾炙人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他通過“睹物思人”和“以物喻人”的手法,成功地做到了筆筆寫“竹”而又筆筆見“人”。通過比擬性的聯(lián)想,把人的思想認識、精神氣質(zhì)移注到描寫對象之中去,造成亦此亦彼,亦虛亦實、形神兼?zhèn)涞男Ч?。從形的刻畫上說,它簡潔而生動地勾勒出蒼山竹海的蓊郁氣勢;從“神”的寄寓上說,卻又正是井岡山人民往昔和現(xiàn)今戰(zhàn)斗風貌的剪影。
197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袁鷹和幾位同伴從長沙經(jīng)株洲、醴陵、萍鄉(xiāng)、蓮花、寧岡這一路再次上井岡山。袁鷹記得,自己的同伴大都是第一次上山,“在招待所放下行囊,就忙不迭地出門,要呼吸‘革命第一山的空氣”。讓袁鷹驚詫的是,“朱毛會師”居然被堂而皇之地篡改為“毛林會師”,流傳很久“朱德的扁擔”故事也有人被解說為“林彪的扁擔”。走進紀念館,袁鷹遍尋展廳,也沒有看到那根朱德扁擔。袁鷹說:“歷史很快就給他們開了個大玩笑。就是這一年,已是副統(tǒng)帥折戟沉沙,成為荒涼的蒙古沙漠中一堆臭肉?!蹦菐滋欤椩谏缴系教幩?,全是荒涼衰敗的景象:原先的革命遺址似有似無,既無專人管理,也未認真修整。幾年動亂,人心惶惶,低水平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貧困的衣食,比10年前更糟。袁鷹記得,下山時候,大家都不似來時的歡暢,心頭都充滿迷惘和感慨,壓得沉甸甸的,很少談笑聲。
在《井岡翠竹》中,袁鷹曾寫到過朱德的扁擔?!拔母铩逼陂g作為課文時,出于政治原因,出版社曾找到袁鷹建議刪除有關內(nèi)容。袁鷹一聽,毅然決然地說:“我不同意刪,要么不用,我是不會刪的!”最終,課文在“文革”時期是否刪除有關文字或采用這篇文章,他沒有留意。
冬去春來,花開花落,一晃時光過了20年。1991年,升格為縣級市的井岡山市委打算拍攝一部反映山區(qū)新面貌的電視片,派宣傳部兩位同志遠道來北京請袁鷹撰寫解說詞。來訪者喚起袁鷹遙遠而親切的記憶,他沒有推辭,當年5月又一次上山。一路上,袁鷹只感覺到井岡今非昔比,一切透著新的氣息。這位散文名家,竟敬佩起今日井岡山人的大手筆,以非凡的膽識寫出如此一篇經(jīng)濟與生態(tài)“好文章”。
2001年夏,井岡山舉行旅游文化節(jié)暨經(jīng)貿(mào)洽談會。此前的一天,袁鷹收到自吉安寄來的請柬,陷入了沉思:從偏僻山區(qū)的革命根據(jù)地到邀請?zhí)炷系乇庇稳说穆糜挝幕?jié),從“紅米飯,南瓜湯,天天吃得精打光”到接待八方來客的經(jīng)濟貿(mào)易洽談會,井岡人觀念和實踐有了巨大飛躍。一切強烈地撩撥著老人的心弦。于是,他四上井岡,雖然來去匆匆只住了三四天,但是上得山來,“頓時進入清新明亮的天地,……握別時依依難舍”。
近半個世紀來,袁鷹沒想到自己竟四上井岡山。在井岡山,袁鷹無時無地不在體驗著竹子的存在。不說賓館飯店竹制的餐飲用品,單是特產(chǎn)超市琳瑯滿目的竹制品,就使他目不暇接。竹雕、竹畫、竹瓶、竹扇、竹椅、竹席乃至竹牙簽、竹發(fā)夾、竹手鏈,應有盡有,美不勝收。有一篇報道說,井岡山毛竹的利用率已經(jīng)提高到90%以上。讓袁鷹十分欣慰的是,井岡山人用當年削竹為矛的雙手編織著老區(qū)美好的未來。他說,4次上山,感受各自不同,但都留下難忘的記憶。
每一位去過井岡山的游人,都會深深地愛上這紅土地上生機勃勃的翠竹,放眼竹林,讓人有一種敬畏、一絲撫慰和一種仰慕。當年,井岡山的竹林是令敵人膽寒的戰(zhàn)場,井岡山的竹子成為戰(zhàn)勝敵軍的特別武器。今天,井岡山早已“舊貌變新顏”,成為一個集革命人文景觀與秀麗自然風光于一體的旅游勝地。漫山遍野傲然挺拔的翠竹成為井岡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袁鷹心底里為“精神故鄉(xiāng)”井岡山祈望,愿這塊土地“紅花”(革命老區(qū))與“綠葉”(自然景觀)交相輝映。
當年郭沫若游山后,有詩句云:“井岡山下后,百嶺不思游?!痹椪f,這自然有老詩人的藝術夸張,卻也寫了幾分實情。直至今日,他依舊對那里有一種親近感。袁鷹說自己有一個心愿,盼望哪一天,年過九旬的他能攜夫人和孩子一同五上井岡山。記者表示將設法促成此行,老人連連擺手:“謝謝,我們不能驚動地方政府,給地方添麻煩?!?/p>
很多人喜歡竹子,喜歡她那修直挺拔的身姿,也喜歡她那飄逸脫俗的氣質(zhì)。竹子的高風亮節(jié)是人所共知的,初唐詩人張九齡的“高節(jié)人相重,虛心世所知”則贊美了竹子的虛心與高潔。井岡山之行,使許多人對竹子的感情由喜愛變成了敬仰,因為井岡山的竹子被譽為“革命的竹子”。袁鷹從竹子的品格中得到更多的精神啟迪,其實他本人就是竹的化身,他的謙虛、他的高潔風范、他面對困境表現(xiàn)出的特有秉性,就是井岡竹的形象、井岡竹的靈魂。
自“天堂”到“孤島”
袁鷹在文學界可謂家喻戶曉,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他并非姓袁而本姓田。袁鷹,原名田復春,又名田鐘洛,出生在江蘇北部大運河畔的古城淮安?!斑@些年來,我用過不少筆名,大約有二三十個。用得最多的是‘袁鷹,漸漸成為正名,直到如今?!?/p>
筆名“袁鷹”,始用于20世紀40年代初。當時的袁鷹彷徨苦悶,一直想離開淪為“孤島”的上海,遠走內(nèi)地去大后方。接受采訪時,老人回憶說:“那時寫稿時,我學習魯迅用母親姓氏,他的小說中常提到的‘魯鎮(zhèn),就是他母親的老家。我母親姓袁,鷹就是表達遠走高飛的向往。”
1934年,10歲的袁鷹隨全家遷往杭州,插班考入新式小學——杭州師范附屬小學四年級。學的不再是“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國文課本全是白話文、新詩、寓言,沒有一句文言。
如今,袁鷹還記得那位瘦臉、常穿深咖啡色中山裝的級任兼國文老師金老師。“金老師很注重鼓勵我們課外閱讀,就是在他的指導下我開始養(yǎng)成這個好習慣。他把課外閱讀作為國文作業(yè)來布置,有時指定一兩本書作為全班的共同閱讀書。他要我課外閱讀最早的書,就是意大利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和冰心的《寄小讀者》?!痹椪f,金老師當時還兼管學校圖書館的工作。
閱讀興趣和習慣,可以慢慢上升到對自己的思想、生活發(fā)揮作用,袁鷹對此理解至深。在他看來,閱讀的成果當時不一定看得出來,閱讀的當時也不一定完全能消化,但它卻像種子一樣,落于心田的沃土,發(fā)芽、生根、開花、結果。袁鷹認為,早期的閱讀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教育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個時候,學生的作業(yè)負擔沒有今天的孩子多,我們放學后總有不少讀課外書的時間?!?/p>
俗諺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1937年,日寇鐵蹄下的“天堂”杭州卻成了人間地獄,原本秀麗的西湖變得蓬頭垢面,滿身污穢。1938年初春,袁鷹的父親決定舉家遷居上海。一個陰冷的早晨,一家八九口人帶著必要的箱籠行李,乘幾輛人力車去杭州城站,擠進一列裝送難民的悶罐車,離開住了多年的杭州?;疖囬_動,袁鷹從車門望著漸行漸遠的家鄉(xiāng),難過得直掉淚……
袁鷹在上海讀的中學是無錫師范初中部和揚州中學,都是戰(zhàn)前的江蘇省立學校,戰(zhàn)火中搬遷到“孤島”來的。那時期,袁鷹成為福州路文化街上生活、開明、光明書店的????!斑@些書店有大量進步書籍,開架出售,買不起書可以站在那里看,店員決不會攆你,也不會給我白眼?!痹谶@里,袁鷹閱讀了大量中外文學名著,契訶夫的短篇小說集、開明版的高爾基《俄羅斯浪游散記》等都是每天下課后在開明書店店堂里連續(xù)站著讀完的。
書讀多了,自然而然地萌發(fā)起寫作的興趣。1940年8月,袁鷹嘗試著寫一篇短短的人物速寫。當時,寫了一位弄堂小學的校長,辦學校如同學店,熱衷于搓麻將,輸了錢就拿小學生出氣。這篇題為《師母》的千字文寫就后,取了個冷僻的筆名“裴苓”,然后寄到《申報》的“自由談”副刊。20多天后,即這年9月5日居然發(fā)表了。盡管今天袁鷹認為這篇文章看來有些幼稚粗糙,但是就是這篇小文章帶他走上了文學習作之路?!扒嗌倌陼r期不知天高地厚,什么題目都寫,什么形式都碰,寫小說、散文、新詩,也寫歌詞、活報劇、書評影評和劇評,還發(fā)表過一些用舊體詩詞形式寫的政治社會題材的打油詩?!?/p>
以“第一讀者”身份品偉人詩作
1947年,袁鷹畢業(yè)于之江大學教育系,曾歷任《世界晨報》記者、編輯,《聯(lián)合晚報》副刊編輯,《解放日報》記者、文教組組長,《人民日報》文藝部編輯、副主任、主任等;并出任過國際筆會中國中心理事和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書記處書記、主席團成員。
在人民日報社文藝部工作期間,上自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一般文學青年或來自基層的投稿者,他都認真負責。
1958年10月下旬的一個下午,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吳冷西來電話請袁鷹到他辦公室,交給袁鷹一份稿件,原來是周恩來總理剛剛送來的一首悼詩,悼念近日在蘇聯(lián)上空因飛機失事而罹難的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和他率領的中國文化代表團。吳冷西交代:爭取在明天副刊上見報。
袁鷹接過讀了一遍,只感覺到這首絕句感情真摯深沉。心想,過去很少見到周總理的詩作,這首是悼念老友的,尤為難得。于是,他拿著詩稿立即返回編輯部,開始思考設計版樣。不多時,吳冷西又來電話,叫袁鷹帶總理原稿再到他那兒去。原以為原稿有改動,袁鷹沒想到吳冷西接過原稿就說:“總理剛來電話,說先不發(fā)表了?!笔裁丛虿坏枚?/p>
袁鷹悵然若失,只好回編輯部。這時才想起剛才沒有將原詩抄錄一份,而且滿腦子只顧考慮版面安排,倉促間竟沒有記住全文。此后,這首詩再沒有發(fā)表過,至今湮沒無聞,袁鷹每一想起就追悔莫及。不過,日后在《周恩來書信選集》中,可以看到周恩來于1958年11月17日給鄧穎超的信中提到:“有一夜激于志愿軍的感人戰(zhàn)績,又臨紀念鄭振鐸、蔡樹藩等遇難烈士大會前夕,思潮起伏,不能成寐,因成歪詩一首,送給陳總校正,仍感不能成詩,遂以告廢。”然而,究竟是什么詩,信中沒有提及。
葉劍英一生戎馬,戰(zhàn)南征北,倥傯間吟詩作賦,言志抒情,詩詞多豪邁之氣,卻也不乏婉麗之筆。新中國成立后,葉劍英雖然日理萬機,晝夜操勞,殫精竭慮,但是依舊筆耕不輟,寫出大量詩作描繪了新生的東方大國日新月異、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以他絢麗的筆法,盡情地歌贊祖國層出不窮、欣欣向榮的建設新面貌。在袁鷹眼里,葉劍英是一位善詩能文的儒將。
1957年,葉劍英訪問蘇聯(lián)回國后,將一組《西行雜詩》寄給人民日報社總編輯鄧拓。當時,鄧拓囑袁鷹編發(fā)??墒?,袁鷹發(fā)現(xiàn)其中一首《憶王孫》按詞牌少了一句,他即持鄧拓親筆介紹信去葉帥寓所面謁。接受記者采訪時,袁鷹欣然回憶起那個傍晚:“當時,穿一身中式便服的葉帥正在吃晚飯,見我來了就放下碗筷,于是我拿出鄧拓的信。”葉帥仔細看了看信,信上說到《憶王孫》一詞缺句的情況。葉帥放下信按原詞牌沉吟了幾句:“哦?少了一句?”葉帥爽朗地笑起來:“對,對,這里少寫了一句。我再改一下,明天就寄給你?!?2月26日,《西行雜詩》7首在《人民日報》副刊上發(fā)表。
晚年,袁鷹每天不忘看書看報看雜志,《人民日報》、《中華兒女》等9份報刊是他??吹?,央視“新聞聯(lián)播”是必看節(jié)目,國際頻道節(jié)目與京劇頻道節(jié)目也不時看看,“電視劇好的不多,一般不太看”。
一次,袁鷹游覽成都寶光寺。寺中的1塔、5殿、16院讓他十分感嘆規(guī)模宏大、結構完整、歷史悠遠。在該寺主殿大雄寶殿,袁鷹看到這么一副楹聯(lián):“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細細品來,他悟出了其中的禪機。在他看來,“了猶未了”實在蘊涵著樸素的真理?!傲恕笔窍鄬Φ?、暫時的,“未了”才是絕對的、永恒的。對于他,生活與創(chuàng)作從來都“未了”。他認為:“對個人來說,最好的選擇莫過于安下心來,利用未了的剩余時光,繼續(xù)做未了的事?!钡靡嬗谶@副楹聯(lián)的啟發(fā),晚年袁鷹把自己的書齋起名為“未了齋”。
告別之時,老人簽贈一部近著給記者,鄭重地蓋上印。那謙遜的態(tài)度、那嚴謹?shù)呐e止,讓人感動。他的題簽,記者倍感珍貴,珍藏的是一份敬意!
責任編輯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