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潔
“很多人形容中國和美國的關系,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德國和英國。但我不認為這兩種關系具有很強的可比性。因為在1914年前,德國的工業(yè)生產力就超越了英國,而中國在整體實力上仍然與美國有一定的差距。這也就意味著,兩國之間仍有很多時間和機會來彌合彼此間的分歧?!?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7/24/qkimagesldwcldwc201608ldwc20160838-1-l.jpg"/>
78歲的約瑟夫·奈依然很活躍。美國知名媒體上時??梢娝脑u論文章,也常能看到他在不同場合的演講。前不久他還出了一本書,探討《美國世紀終結了嗎?》。
作為國際關系理論中新自由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約瑟夫·奈以最早提出“軟實力”概念而聞名于世。此后,他的新概念“巧實力”則成為奧巴馬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軸。
在哈佛的辦公室里,約瑟夫·奈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
中美分歧比以前少了,雙方也有足夠誠意
中國新聞周刊:奧巴馬外交政策的重點之一是“轉向亞洲”,這被解讀為試圖增加在亞洲的話語權,進一步牽制中國。你如何評價奧巴馬政府這一政策的有效性?
約瑟夫·奈:我認為美國的亞太戰(zhàn)略是保持這個地區(qū)的平衡狀態(tài),而不是抑制或者牽制中國的發(fā)展。事實上,美國希望中國在亞太地區(qū)和平的發(fā)展,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一直在推動雙邊的貿易,每年接收27萬中國留學生赴美留學,我們希望看到雙邊關系向積極方向發(fā)展。但是美國不愿意看到的是,中國的發(fā)展將美國排擠出亞太,或者對其亞太的鄰居造成威脅。所以“轉向亞太”的戰(zhàn)略制定,不是為了牽制中國,而是希望通過和亞太地區(qū)國家的合作,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和平和有利于共同發(fā)展的環(huán)境。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提出中美要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但似乎美國方面對這個概念爭論頗多。你如何理解這樣一種關系?
約瑟夫·奈:我個人認為這個概念比較模糊,目前似乎還沒有關于這個概念的清晰解讀。這個想法的初衷是好的,我們都可以理解。關鍵在于如何解讀并將這個想法付諸實施。比如說,如果是中國、美國、日本、歐洲可以更多地合作,那么我們自然歡迎。但如果變成了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一種平衡,而不能讓更多的國家和力量融入進來,那么恐怕這個概念很難得到廣泛的認同。
總體而言,我對中美關系的未來發(fā)展抱有樂觀的態(tài)度。兩國的合作和溝通在日益增加。比如近日的習近平和奧巴馬的會面,兩國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達成了很多一致。兩國發(fā)表了聯(lián)合聲明,共同推動降低碳排放量,還有經濟轉型。我們看到,跟四年前比,分歧明顯減少了。另外一個領域是中美在網絡安全方面達成的協(xié)議,共同打擊網絡犯罪。這是正確的方向。有些人擔心這些協(xié)議能否最終付諸實施,至少在目前看來兩國的誠意都是夠的。
中國新聞周刊:那么,從你的角度來看,目前中美關系的最大障礙是什么?
約瑟夫·奈:南海問題是中美關系的最大障礙。在南海問題上,美國的立場是不選邊站。美國也希望中國能夠更好地在亞洲地區(qū)發(fā)揮和平的領導作用,希望看到中國和鄰國有更多的和平交流。
在國際安全問題上,中國和日本或許可以有更多的合作。中國和日本現(xiàn)在的矛盾焦點之一是釣魚島。在領土問題上,我始終認為周恩來當年的說法至今仍然是適用的?!拔覀兛梢园堰@個問題放給后代去解決?!爆F(xiàn)在不去討論到底誰有所有權,雖然兩國都會公開表示對釣魚島的所有權。
中國新聞周刊:你曾提到,要分析中國和美國的關系,就需要考慮三個維度的力量,即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軟實力。這三個維度如何影響中美關系?
約瑟夫·奈:這三個維度讓中國和美國處在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中。中國現(xiàn)在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雌饋韮烧呓洕鷮嵙ζ旃南喈?,但中國經濟在“先進性”方面與美國還有很大差距。比如說蘋果手機雖然在中國生產,但中國只能獲得利潤的一小部分。中國的軍事實力發(fā)展速度非常快,而中美兩國在軍事關系上的博弈和交流也一直在繼續(xù)。談到軟實力,不可避免地要談到公民社會。從我的角度看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更多地來自公民社會,而非來自政府。以美國為例,我們民間的軟實力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和傳播能力,比如好萊塢的電影、美國的慈善基金會、還有美國的音樂。盡管我相信長遠看來,中國的軟實力會進一步發(fā)展到與美國接近的程度,但從目前的發(fā)展階段看來,走到這一天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所以,中美在很多領域是直接的競爭者,但我認為中美在很多方面共同的利益遠大于矛盾和分歧。比如說在經濟合作,在共同維護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反恐和網絡安全等領域,兩國能夠通過合作推動更大的建樹。所以從戰(zhàn)略的角度看,兩國不能追求零和博弈,而應該追求互利共贏的局面。
同時我也建議,兩國的民眾、媒體更多地關注兩國可以共同合作促進的領域,而不要只看到彼此的負面和分歧。因為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都沒有給對方帶來真正的所謂致命的“威脅”。中國的成功并不威脅美國,而美國的成功也不會威脅到中國。這和希特勒或者斯大林時代的國際關系還是不一樣的。所以最重要的還是看到合作帶來的利益,而非一味追求競爭。
美國“巧實力”將長期保持領先
中國新聞周刊:你曾多次提到關于中國發(fā)展軟實力方面的問題,你如何評價中國的軟實力?
約瑟夫·奈:中國公民社會每天都在進步。比如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參與到社會活動上,中國的中產階級也在急速地發(fā)展。中國的城市化發(fā)展令人矚目。當人們在財富上有了更大的實力,他們會有余力去爭取更多的參與社會,讓個體在社會中發(fā)揮更大的自主權。一個中國將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滿足崛起的中產階級更多的參與社會的需求。
中國兩任國家領導人都一直在強調軟實力對中國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從2007年開始,當時的中國領導人胡錦濤就提出,中國需要提高國家軟實力。這是一個聰明的選擇。因為隨著國家硬實力,比方說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增強,鄰國的不安全感會隨之增加,他們有可能會結成聯(lián)盟來保護自己。但中國如果可以在發(fā)展硬實力的同時增強軟實力,那么鄰國的懼怕感就會減少。
目前,在面對一些國際問題的時候,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相當強烈。這在某種程度上會讓周邊一些實力較弱的國家,比如越南,或者菲律賓,會產生懼怕的情緒。中國做了很多積極的事情來增進和周邊國家的關系,比如說在這些國家建立孔子學院,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如果這個同時,中國在周邊海域和鄰國頻繁產生沖突,那么軟實力帶來的積極效果可能很快就會被消磨掉。
此外,軟實力的發(fā)展更多要靠民間力量推動,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更多的是來自公民社會,而非政府。
中國新聞周刊:所以你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把軟實力和硬實力的積極作用結合起來,形成“巧實力”?如何評價目前奧巴馬政府在發(fā)揮國家“巧實力”方面的建樹?
約瑟夫·奈:是的,“巧實力”的核心就是將二者結合,讓兩者相互促進,而非互相競爭。我認為奧巴馬政府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某些方面仍值得商榷。在處理阿富汗問題、中東危機問題方面,奧巴馬政府的做法并不讓人滿意,在這些地區(qū)美國的正面影響力遠不如它在拉美和非洲地區(qū)的影響力,這一點可以從最近的民調中可以了解。
中國新聞周刊:在你的新書中,你認為美國的地緣政治優(yōu)勢遠未被超越,它堅實如初并將持續(xù)下去;美國最大的威脅不是中國,也不是印度或俄羅斯,而是美國自身。
約瑟夫·奈: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中國的發(fā)展變化的確是驚人的。中國的GDP曾在很長一段時間保持著接近10%的增長,GNP翻了三倍,軍事、經濟和軟實力都在飛速的發(fā)展。這些是不容否認的。然而,關于中國是否會在可以看見的未來超越美國,這一點我持保留意見。盡管中國現(xiàn)在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在中國漫長的發(fā)展道路上,還存在著非常多的阻礙需要克服。拋開經濟、軍事實力的差距,僅在軟實力方面,中國就面臨著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在未來的20年到30年中,我不認為中國的經濟能夠超越美國。如果中國的GDP增速從目前的7%降到6%或者5%,那么中國整體經濟在2040年前是無法超越美國的。即使整體經濟超越了美國,在人均GDP上,美國仍然是中國的四倍。這樣的現(xiàn)實在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但兩國之間的差距會日益縮小,這一點不容否認。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