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陽
【關鍵詞】 閱讀教學;學習能力;閱讀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8—0078—02
語文學習,就是對語言文字的剖析、理解與賞悟。它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學好語文,不但能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還能讓學生受到蘊含在語言文字當中博大的人文情懷的熏陶。但是,一直以來,我們受到教育革新和文以載道思想的左右,為了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樹立正確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的目的,很多的時候忘記了我們真正的身份,把自己當成了科技老師或德育導師,把語文課上成了科技課或政治課。如果我們坐下來仔細想想,學生連語言文字都沒有讀通、讀懂、讀透,又如何在此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又如何在此基礎上生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當我們像完成任務似地將那些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時,卻更多地受到了來自學生方面的抵制和怠慢,這是我可能也是很多語文老師曾經(jīng)遇到過的。走過了一段人云亦云的模仿路程后,回過頭來靜心審視我們走過的路,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學就像是在跟風,跟來跟去的結(jié)果是:外來的東西只學得了形似,不得精髓,所以只能淺至皮毛,又或者無果而終。不但沒有形成自己的教法、自己的風格,反而連自己最起碼的好方法好思想都丟掉了。可以這樣說,在課堂變革中我們對課堂的層面關注不夠,只注重了形式而已。
前一段時間參加教材培訓,聽了幾節(jié)課,尤其專家評課,我感觸良多。一專家說:“可喜地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回歸了閱讀教學的本真?!笔前?,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是語文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的關鍵。而語文教學是不能脫離文本獨立存在的,這就決定了閱讀教學也必須回歸文本。因此,只有上好閱讀課,才能讓孩子們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更好的提高??梢赃@樣說,閱讀是發(fā)展創(chuàng)造意識、習得能力的肥沃土壤。因此,我認為激發(fā)興趣、指導方法有利于學生在閱讀中習得能力。
一、激發(fā)閱讀的興趣
興趣的重要性自不必說,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教師要有讓學生折服的才華,要有讓學生欽敬的睿智。老師的學識水平、人格魅力、上課形式、語言風格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本文中,我只談兩點操作性比較強的方法。
1. 營造一種濃厚的“書香”氛圍。在教學文言文及處理課后練習時,我喜歡舉一反三。對于文章的寫作背景、作家作品,像講故事一樣侃侃而談,如數(shù)家珍;遇到一詞多義的情況,并不僅僅只講本課或者本冊中出現(xiàn)的,學生學過的一帶而過,沒學過的隨口就是一段,盡管學生并不見得能懂,但是從學生津津有味地聽講和學生炯炯閃亮的眼睛就可以看出來,他們感興趣,他們樂于接受。而且,初中階段的文言文范讀,那些經(jīng)典的篇目,我從來都是以背誦示范的。在“國學經(jīng)典誦讀”活動中,我的學生主動選取《出師表》《涉江》等篇幅較長的優(yōu)秀詩文來背,當他們站在臺上流暢地背誦中國光輝燦爛的古文化的濃縮,懵懂地感悟滲透在古文化當中偉大的人格精神的時候,我很欣慰。因為在初中學生重建興趣結(jié)構(gòu)的階段,我的干預成功了。
2. 創(chuàng)設一種闊大的“書香”意境。要想達到這一效果,似乎光靠一張嘴巴是不夠用了的,這就要借助于多媒體的便利條件。當然,過分依賴于多媒體的使用,使得對文本的理解隱退到一個次要的位置,這顯而易見是不可行的。多媒體的應用應該完全為文本、語言的感悟服務,讓多媒體成為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媒介,讓多媒體成為學生認識大作品的橋梁。比如我在教學《賈蕓謀差》、《李逵見宋江》等這樣一類節(jié)選自古典文學名著的課文時,利用閑暇的時間在網(wǎng)上搜集下載了大量的《紅樓夢》《水滸傳》等原作的圖片或人物圖譜,制作成PPT并配上電視劇作當中的主題曲,在課前準備時就播放給學生看,引起了不少學生的興趣。因為我要做的并不僅僅是教好這一篇課文,我要做的是通過這一兩篇文章的學習,激起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事實上,課文還沒有講完,他們就拿著各種版本的書來和我討論其中的人物,有學生拿著原著對我所講的問題進行質(zhì)疑,有學生甚至在課堂上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你講錯了?!蔽冶銊偤靡源藶槠鯔C鼓勵更多的學生去閱讀原著尋得答案再來討論。
二、教給閱讀的方法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zhí)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首先是“讀”。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訓練,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彼?,在教學過程中,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強化“語感”,只要“語感”訓練到位,學生自然就能在閱讀過程中感知語言的優(yōu)美,領略文章的韻味,得到語意的正誤、形象、情感等諸多方面的感受,從中得到種種妙不可言的意味,從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語文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
其次是“疑”。我們應該把生疑權交給學生,老師只是在何處質(zhì)疑、如何質(zhì)疑上加以引導就可以了。
1. 引導學生在文中關鍵性的字、詞、句、段處質(zhì)疑釋疑。一些字、詞組成一個能表達意思的句子,再由一些句群組合成段落,最后由諸多段落構(gòu)筑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這是一個寫作的過程,同樣也是一個閱讀的過程。如果對部分詞語、句子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響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因此,對詞語、句子、段落進行質(zhì)疑釋疑,無疑是閱讀的基礎。如:《背影》一文中,作者寫道:“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睂@句當中的“聰明”一詞就應該有所質(zhì)疑。誠然,對文本中關鍵性的詞語、句子、段落的理解,一是不能離開特定的語境,二是不能忽略寫作的背景的。寫作的目的和作者的態(tài)度是不能斷章取義、望文生義的。
2. 引導學生在文章多次反復處質(zhì)疑釋疑。作者使用一些手法是為了加強一定的表達效果,寄寓一定的感情傾向。這也是能開掘作者要著重表達的深意之處,需要緣疑而思。如夏衍《包身工》中的一段: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還是工作,手腳像蘆柴棒一般的瘦,身體像弓一般的彎,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慘,咳著,喘著,淌著冷汗,還是被壓迫著做工。這段文字個別詞語多次反復。首先是“工作”一詞,開頭是連續(xù)出現(xiàn),接著又間隔出現(xiàn),最后還用同義詞“做工”與之呼應;此外,前后尚用兩個“還是加以強調(diào)。這種連續(xù)反復與間隔反復的多次套用,極其鮮明地說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勞動,增強了對包身工制度的控訴和批判力量。這樣的質(zhì)疑釋疑,有助于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3. 引導學生在文章前后“矛盾”處質(zhì)疑釋疑。邏輯學要求人的思維遵循一定的思維規(guī)律,不能前后矛盾。但文學創(chuàng)作有時為一定的需要會“違反”這種規(guī)律??呆斞浮犊滓壹骸分凶詈蠼沂究滓壹鹤罱K命運的句子:“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笨滓壹壕烤顾懒藛??為什么魯迅會說“大約”,又說“的確”?通過質(zhì)疑釋疑,不僅能加深對人物內(nèi)心世界(我)的理解,而且還能品味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把人物置身在大的社會背景中,以人物命運的多舛來針砭時弊的高超技巧。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在感覺“矛盾”的地方進行質(zhì)疑釋疑,破譯弦外之聲。
4. 引導學生在文章“空白”、“錯位”處質(zhì)疑釋疑。文學創(chuàng)作講究“空白”“錯位”藝術,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在筆墨未染處包含豐富而深刻的意蘊,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效果。這些“空白”“錯位”的地方,正是激發(fā)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地方。如果我們引導學生在“空白”“錯位”處進行質(zhì)疑釋疑,就可以促進學生積極的信息加工活動,提高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還有利于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如莫泊?!俄楁湣?、歐·亨利《麥琪的禮物》的情節(jié)設置可謂峰回路轉(zhuǎn),一波三折,更妙的是它們的收尾,于高潮處戛然止筆,堪稱余意未盡,余味無窮。對結(jié)尾的質(zhì)疑而思(如加一個結(jié)尾好不好),對情節(jié)的重新續(xù)寫或改寫(如沒有人物的潛臺詞,心口如一),顯然能達到上述功效。
5. 引導學生在文中獨立成段處質(zhì)疑釋疑。閱讀文章時我們不難會發(fā)現(xiàn):一些獨立成段的句子是值得很好地玩味的。它們往往在內(nèi)容上有點明主旨升華中心之妙用,在結(jié)構(gòu)上有起承轉(zhuǎn)合或照應文題總結(jié)全文之作用,在表達方式上則是或議論或抒情或夾敘夾議,都肩負著一定的使命。抓住它們不僅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走近作者的內(nèi)心,更重要的是抓住它們就抓住了閱讀的大方向,更有利于學生在閱讀時將有用的信息提煉出來,如:歐·亨利在《麥琪的禮物》一文結(jié)尾處僅用了一句話:“他們就是麥琪?!笨此坪唵?,但在全文中又是不可或缺的。引導學生在這寄予了作者濃重感情之處質(zhì)疑釋疑,很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學習方法轉(zhuǎn)化為學習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反復實踐,所以在教學中,應選擇不同類型的短文,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方法去學習,通過長期反復實踐,使學生逐步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方法不是本文能夠窮盡的。“學生不是待裝的瓶,而是待燃的火”(雷伯第斯語)。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要引導學生讀書,不要光捧著兩本課本,死讀書,讀死書,最后就要讀書死,那樣是培養(yǎng)不出人材的?!薄澳芤龑W生自己動腦筋,自己得到真理解,這是好的教法?!蔽蚁耄覜]有辦法選擇適合接受教育的孩子,但我卻可以探索適合孩子們接受的教育。我的力量或許很微小,不足以改變誰,但是我相信我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中所播種的每一顆善與美的種子,都會在未來不經(jīng)意的某一刻,綻放出美麗的花朵!我更相信,有這么多敬業(yè)樂業(yè)的教師前赴后繼的努力,我們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定能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法,實現(xiàn)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根本性轉(zhuǎn)變!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