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佳
在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對文本的賞析只圍繞欣賞進行,課文文本成為一種人為意義上的權(quán)威,學生描摹之,效法作者的行文思路,遵從作者的文本破綻,這不利于學生的客觀性閱讀,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實際上,文本是放在解剖臺待解剖的東西,我們從中拿出作者的心、生活經(jīng)歷、敘事視角、文本語言,并進行一次賞析,賞析不僅僅是欣賞,在欣賞、分析的基礎(chǔ)上,我們又會看到不足,并將這些不足挑揀出來,以客觀眼光看待作品,真正意義上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欣賞、批評在同一文本之中匯流。
一、 賞析之中的“褒”——欣賞
美雖是附著在事物之上,但如果一個進行審美活動的人缺失發(fā)覺美的意識,那么美在主觀的世界中就不能算是美,美在進行審美活動的人眼里是不存在的。對文本的賞析亦是如此,如果不懷有審美的意識,賞析之中的“褒”——欣賞就不可能生成。如果令這種行動成立,文學欣賞者必然要首先明確自己是審美主體,文學作品是審美客體,然后以對文本的理解作為基礎(chǔ),通過聯(lián)想、想象、情感、思維等一些心理活動,穿過字詞句所壘積的這面表層的墻,與文本世界、生活進行溝通。
但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急于求意,文本中的遣詞造句、結(jié)構(gòu)構(gòu)思對審美主體學生來說,如同沿途的風光,為了更迅速地抵達主題,不惜快馬加鞭,忽略這些東西。這樣一來,欣賞活動自然無法生成。因此,教師更多的是啟發(fā)學生有“褒”的意識,將自己作為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進行客觀的欣賞。當然,僅有意識還不夠,還要有熱情,在這里,教師要帶動起學生的審美欲望和審美積極性,讓積極的閱讀活動在課堂生成。
以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為例,上闋寫景,下闕抒情,用詞磅礴大氣、激奮人心,表現(xiàn)出作者意氣風發(fā),偉大抱負。作者將深邃的自然美與社會人生的美融為一爐,歷史的崇高是這首詞閃爍的光芒。此外,從美學角度來看,作者在詩中展現(xiàn)了一種巍峨、壯闊、高大的自然形象,宏偉、壯麗是其詩詞基調(diào)。當然,還有用詞、寫作技巧等方面,都包含著無限的美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首先分好審美的層次、角度,引導學生以所分出的層次角度進行欣賞,吸取其中的寫作精華。如圍繞用詞角度,學生紛紛闡明自己的觀點,認為“風華正茂”用得好,更使全詞被年少青春的熱情、奔放、旺盛、希望籠罩。
二、 賞析之中的“貶”——批評
批評也是對文本的一種積極接受,當然,也是一種理性的閱讀方式。它摒除了傳統(tǒng)教育賦予的偶像閱讀的意識,真正使讀者客觀起來,辯證地看待文本,分辨優(yōu)點與缺憾。這并不是帶有偏頗色彩的“貶”,而是客觀性的“貶”,它不僅使文本從神壇上走下來,還使學生從“平民”的階梯迎上去,提高自身鑒賞水平、文學素養(yǎng)。所以,閱讀賞析不能沒有這種客觀性的批評。這種批評是在文學欣賞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而且要以文學理論作為指導,對文本進行分析、評價,這種分析及評價要保證是科學的活動。在積極批評的活動中,學生這一讀者群獲得習作上的規(guī)范,當然也會受到引導、啟發(fā),發(fā)現(xiàn)進入文本主題的另一途徑。
以戴望舒的《雨巷》為例,詩人構(gòu)建了一個具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場景,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走在悠長、狹窄、寂寥 的雨巷,此種場景 既實又虛,其中那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恍恍惚惚,急速出現(xiàn),又急速消失,與詩人擦肩而過。因為這種含糊,學生可能會與這首詩產(chǎn)生隔膜,教師要提供一個批評的平臺,讓學生說出自己認為的這首詩的不足之處。有些學生讀過之后,會發(fā)問:“丁香一樣的姑娘如果是實寫,很容易讓人理解成愛情詩,但如果是虛寫,是一種感受的話,為什么還寫‘像我一樣,這樣的話,肉體和精神就分離了。”在這里,教師就要做解釋。首先說明象征的特點,其次就是說明作者寫法的特點。整首詩藝術(shù)上運用了象征主義的方法,用暗示、隱喻來表現(xiàn)瞬間感情,所以一切形象皆是象征性的,這就很好地說明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存在。
三、 褒貶相成,欣賞與批評匯流
有褒有貶固然是文本閱讀活動必經(jīng)的兩個途徑,但同一文本,褒貶不能隔離,讓人知有褒,忘記貶,或得了貶,忘記褒。為了更客觀地對待文本,要進行欣賞與批評的匯流,讓讀者對文本有一個整體上、客觀化的認識。尤其面對概括能力普遍不強的高中學生,文本欣賞與文本批評的匯流是不可或缺的教學部分。對此,教師應該在鑒賞完文本,探尋到主題之后,再對所鑒賞文本進行客觀概括,表明值得吸取和不足的地方。
如戴望舒這篇《雨巷》,在運用象征主義抒情方面是很精湛的作品,但鑒于風格的不同,讀者在理解上又存在障礙。但這并不能影響詩本身的價值,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如果不是運用嫻熟,在習作時最好避免運用這種藝術(shù)手法。
任何一個文學創(chuàng)作者都有自己不擅長的領(lǐng)域,因此,文本必然會呈現(xiàn)出一些不足之處,或受藝術(shù)風格的拘束,無法讓每個讀者接受。這就需要教師在文本鑒賞教學中對學生加以引導,使其會欣賞,會批評,客觀地看待每一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