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
[摘要]青年馬克思為《萊茵報》撰稿期間,曾在相關論述中,大篇幅地質疑書報檢查令批評主體是否合理、言論的作者是否夠格、制定標準是否科學,以此來構建獨立自由的新聞責任觀。這些相關論述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激進性,但其中的部分思想仍有一定的可取性,為當前的新聞工作準確處理黨的領導、新聞行業(yè)、公民三者之間的矛盾沖突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尤其是對黨在治理和建設層面如何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了要素和理論支持。
[關鍵字]馬克思責任觀價值新聞
“世界上有許多事情必須做,但你不一定喜歡做,這就是責任的涵義?!瘪R克思這一責任思想始終貫穿在他的理論創(chuàng)造中,并多次加以論述。他認為,每個公民包括當權者都應該具有與之相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從公民層面來看,每個公民都應享有普選權和監(jiān)督權等基本權利,并合法使用這些權利的責任意識。二是從政府層面來看,應組建“議行合一”“廉價”政府,貫徹為人民服務的辦事宗旨,實施責任追究制。三是從傳播媒介層面來看,新聞出版的本質是表達人民集體信念。本文將從青年馬克思對書報檢查令的批判角度出發(fā),通過揭示書報檢查令的虛假本質與人民言論自由的矛盾沖突,闡明青年時期馬克思的新聞責任觀的基本內涵,并探討其當代價值。
一、青年馬克思新聞責任觀:獨立與自由
馬克思主持《萊茵報》編輯工作后,曾在其早期論著中多次提及報刊是自由言論最強大的保護人,并指出:“自由報刊的本質,是自由所具有的剛毅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質。受檢查的報刊的特性,是不自由所固有的怯懦的丑惡本質,這種報刊是文明化的怪物,灑上香水的畸形兒?!盵1]p171換言之,自由言論是人類精神特權,而不是某一特殊群體的發(fā)言人,新聞出版的責任不是散布廣告,而是出版自由。一切被政治精神束縛的言論,只能是畸形早產兒或者蹩腳的怪物??梢姡R克思早期時候的新聞責任觀的確立,是在其對政府書報檢查令的批判和質疑中慢慢構建起來的。具體表現在:
第一,發(fā)表批評的主體是否合理。新聞出版作為刊登公民言論的主戰(zhàn)場,現已被政府所壟斷。首先,政府取代公民享有出版的絕對自由?!暗拇_,在實行書報檢查制度的國度里,國家沒有新聞出版自由,但是,有一個國家機關卻享有新聞出版自由,那就是政府?!y道書報檢查官不是每天都在實踐(即使不是直接地,也是間接地)絕對的新聞出版自由嗎?”[1]p161其次,批評的性質由公開的原告向秘密的原告轉變。在這種情況下,難道批評不是已失掉它的合乎理性的性質了嗎[1]p172?再次,在自由面前,新聞出版保持緘默,導致了主體的錯位和精神層面的普遍虛偽,書報的命運由官方的脾氣來決定,批判成了政府的工作。新聞出版被剝奪了批評的權利,可是批評卻成了政府批評家的日常責任[1]p122。最后,新聞出版的內容被灌輸過多的政治精神?!吧缯摬皇前褔铱醋魇窍嗷ソ逃淖杂扇说穆摵象w,而是看作是被指定接受上面的教育并從‘狹隘的教室走進‘更廣闊的教室的一群成年人?!盵1]p217
第二,發(fā)表言論的作者是否夠格。馬克思曾在《關于新聞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級會議辯論情況的辯論》一文中指出:“書報檢查制度同新聞出版自由之間的斗爭就變成了夠資格的作者同不夠資格的作者之間的斗爭?!盵1]p195也就是說,兩者爭議在于如何裁定一個作者是否夠資格能不受書報檢查令的限制發(fā)表政治觀點。這就引出了一個重要裁決人物——書報檢察官?!皟A向”成為他評判一個人是否夠資格的重要依據,即公民是否可疑,見解是否善意,文章是否是科學研究,存在是否合理等諸多問題。但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這方面必要的前提是,對政府措施發(fā)表的見解,其傾向不是敵對的和惡意的,而是善意的。這就要求書報檢查官具有良好的愿望和鑒別的能力……書報檢查官也必須特別注意準備出版的作品的形式和語調,一旦發(fā)現作品因感情沖動、激烈和狂妄而帶有有害的傾向,應不準其印行?!盵1]p120
第三,書報檢查令制定的標準是否科學。馬克思曾多次表示,在檢查令的要求下,書報檢查官被授予過多的權力,充當教育和監(jiān)督理論的決策人,在出版中充當官方的發(fā)言人。這樣是不合理的。首先“書報檢查官也就是原告、辯護人和法官三位一體的人。書報檢查官被委任去管理精神,然而他是不負責任的”[1]p134。其次,在書報檢查令虛偽的誘導下,政府成了合理存在與真理的代言人。凡是政府的命令都是真理[1]p113。也就是說,一切和政府主流思想相違背的見解,都是謬誤。這就會導致五個問題的出現:書報檢查官的選拔條件是否合理?他本身是否有民族缺陷和客觀性?他對言論的批判標準和把握原則究竟是什么?標準是否客觀?言論自由背后所傳達的究竟是一種自由觀念還是一種統(tǒng)治意識?
第四,馬克思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書報檢查令的作用下,政府將標準合理性的希望寄予書報檢察官自身,他們的評判標準成了關鍵,并被統(tǒng)治者處于一種虛幻的世界中:這種人既慎重,又有洞察力,他們善于區(qū)別事物的形式與本質,當作品的內容與傾向本身已證實沒有必要加以懷疑時,他們又善于十分得體地拋開懷疑[1]p131。馬克思批判說,“超乎歷史的、公正的、客觀的、抽象的”人,是不切實際的,也是不負責任的。在“實行嚴格書報檢查制度的著作時期”,書報檢查制度無疑不負責任地給德國精神的發(fā)展帶來了不可彌補的損失,這個制度無論如何也不能起辯論人所認為的高尚藝術的導師的作用[1]p150。,馬克思指出,新聞出版摒棄公正、自由的責任意識的背后,有著更深層次的政治根源,即維護國家制度。虛偽自由主義的手法通??偸沁@樣的:在被迫讓步時,它就犧牲人這個工具,而保全事物本身,即制度[1]p109。普魯士內閣的虛假性在于一再宣稱自己是同政治精神脫節(jié)的,報刊言論具有獨立性和自由性,卻一次次與自己“初衷”相矛盾,將導致國家意志的產生。新的檢查令終究會使普魯士的作者要么獲得更多的現實的自由,要么獲得更多的觀念的自由,也就是獲得更多的意識[1]p134。
可見,以上所有爭論的焦點,歸根究底在于新聞出版毫無抵抗地將所有的決策權轉交給書報檢查官。書報檢查官承擔過多的權力和責任,使得新聞出版在發(fā)表言論時會選擇合乎統(tǒng)治者意識的傾向性,缺乏一定的自主性。主要表現在:自身責任感和使命感淡薄,獨立性的喪失和言論不自由。為此,馬克思曾對報界的責任作了清晰的界定:“報界不僅要撇開個別人的特殊意見來表達人民的信念,而且要證明這種信念的內容是合理的,難道這不是報界對政府的責任嗎?”[1]p313
報刊要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甄別能力。馬克思曾引用弗里德里?!ね踝臃炙徒o所有總督的王室內閣指令來說明國家對于報刊獨立性的推崇。指令上這樣描述:“王室內閣指令是從報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這一前提出發(fā)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獨立性……高尚的、忠誠的、莊重而坦率的思想也更不可能在報紙上出現并站住腳了?!盵1]p319并進一步補充說,“我越是深切地關心讓高尚的、忠誠的、莊重而坦率的思想無論在什么地方出現,都不致失去言論自由,讓追求真理的公開討論的園地盡可能少受限制……使言論自由不致因這種風氣的蔓延而失去其成果和恩澤”[1]p318。
新聞出版的存在價值和在群眾中的權威,不在于是否緊跟國家的號召走,而在于其言論是否自由,是否能讓廣大群眾感覺到真理的存在,是否能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來反映和揭示客觀事物規(guī)律。《萊茵報》因其強烈的革命民主主義的傾向,與政府精神相違背,幾度被人攻擊,甚至被迫停刊。為此,科隆市民曾在關于繼續(xù)出版《萊茵報》的請愿書中寫道:“下面簽名的科隆公民……我們所崇敬的自由言論的最強大的保護人,表達因宣布查封這家報紙而引起的痛苦心情……俾使陛下本人早先賜予我們國內所有報刊的自由不受任何限制?!盵1]p950
二、青年馬克思新聞責任觀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在分析書報檢查令的虛假性,探討新聞出版的責任意識時,主要是從新聞出版服務對象(人類自由精神服務)出發(fā),論述法令的制度虛假、標準虛假、普遍虛假等問題。馬克思的部分觀點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唯心主義和空想色彩,沒有完全將人置于歷史范疇中考慮。他將所有的人均假定為“良民”,一味倡導自由、公正,這容易導致公民暴動和社會動蕩。但青年馬克思新聞責任觀中的部分思想對當下如何發(fā)展新聞業(yè)提供了較為清晰的指引導向,為準確處理黨的領導、新聞行業(yè)、公民三者之間的矛盾沖突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對促進我國相關新聞責任觀理念的形成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完善新聞出版條例和放權的責任意識是黨領導新聞業(yè)的內在要求。黨在對新聞出版“放權”的同時,要有責任意識,要確保報刊在重大政治問題上有明確的政治導向。要完善出版自由相關法律,利用好新媒體,鼓勵多視角多探究,打造百花齊放的文化格局。
第一,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tǒng)一,規(guī)范新聞出版自由相關條例,依靠傳播媒體,尋求社會群體一定意義上的價值認同,開展合乎公共存在的公共教育。馬克思認為,自由與法律并不沖突,完善新聞出版自由相關條例是必要的:“沒有關于新聞出版的立法就是從法律自由領域中取消新聞出版自由……法律不是壓制自由的措施?!盵1]p176早在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以及又來的《憲法》,都規(guī)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出版的自由權。2011年修訂的《出版管理條例》還明確指出:“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權利,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予以保障?!秉h應該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的傳播能力,培養(yǎng)公民的集體意識和明辨能力,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馬克思說:“實際上,國家的真正的‘公共教育就在于國家的合乎理性的公共的存在。國家本身教育自己成員的辦法是,使他們成為國家的成員……使個人以整體的生活為樂事,整體則以個人的信念為樂事?!盵1]p217
第二,自覺把政治工作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把握事物本質,同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定程度上,允許人民探討和發(fā)表意見。馬克思曾多次指出,普魯士政府的虛假性在于它只聽得到自己的聲音。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說,凡對整個國家管理機關或個別部門作出評價的作品,凡根據已頒布或尚待頒布的法律的內在價值對這些法律進行討論、揭露錯誤和缺點、指出或提出改進辦法的作品,只要措辭合乎禮貌,傾向善良,就不能僅僅因為它們不符合政府的精神而拒絕發(fā)表[1]p120。特別是處于這樣一個信息化時代,政府過多地干涉,只會造成個體的不自由、思維的固化和認知的麻木。馬克思認為,一個民族如果像美好時代的所有民族那樣只讓宮廷弄臣享有思考和述說真理的權利,這樣的民族就只能是依附他人、不能自立的民族[1]p145。
第三,加強黨管媒體的指向標作用,部分權力下放給出版社,鼓勵和扶持其他中小型報社發(fā)展。這是因為,主流意識既不是靠管能統(tǒng)一,同時也不是靠灌輸能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意識如果想要達到預期效果,一定要借助批判與辯論,在反復的質疑—認同—質疑過程中建立和成長起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揭示了事物運動和存在的普遍規(guī)律,正如馬克思所說,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屬于我一個人,而為大家所有[1]p110。允許其他報刊在沒有重大政治錯誤的前提下談論政治和發(fā)表觀點,不隨意扣帽子,特別是不將新聞報刊劃分為好壞、善惡兩類,保持報刊的一定獨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和聽取公眾意見,搭建民眾表達心聲的重要渠道。
2.負責、創(chuàng)新和監(jiān)督的責任理念是新聞出版的應有之義。新聞出版要善于把握公眾易變心理,樹立嚴謹、創(chuàng)新、監(jiān)督的責任意識,對發(fā)表內容本身有一定的敏感度和辨識力,還原和揭露事實真相,引導公眾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
第一,新聞出版要敢于負責,充分意識到自己的重要地位,保障公眾自由言論權,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公眾進行理性思維。馬克思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報紙是作為社會輿論的紙幣流通的?!盵2]p264報紙對社會輿論形成和走向有著巨大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宣傳思想部門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職責,必須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3]p156。報刊具有導向、告知、批判、監(jiān)督的義務和職能,要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群眾的知情權,正確引導和疏解矛盾沖突,恰到好處地批判或引導,構建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編輯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不盲目迎合市場,要認清當前我國意識形態(tài)面臨復雜、嚴峻、多變的形勢,要肩負起政府與公民之間的橋梁作用。
第二,新聞出版要尊重地方特殊性,要利用好新興媒體,在開展宣傳工作時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文化差異較大。新聞出版應該深入研究地方性文化,關注少數民族的基本訴求,為推進少數民族融合、發(fā)展出謀劃策。同時,穩(wěn)步推進宣傳思想工作的思維變革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加快媒體融合,搶占信息傳播制高點。習近平強調:“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優(yōu)勢互補、一體發(fā)展”[4]p1。并說,“宣傳思想工作創(chuàng)新,重點要抓好理念創(chuàng)新、手段創(chuàng)新、基層工作創(chuàng)新,努力以思想認識新飛躍打開工作新局面,積極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難題的新舉措新辦法,把創(chuàng)新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3]p155。
第三,黨報、黨刊、黨社作為黨的喉舌和輿論陣地,要有監(jiān)督的責任意識,對于不實的輿論和報道及時給予回應,捍衛(wèi)人民根本利益,預防不良報道的蔓延和擴散。黨報、黨刊、黨社如果能夠及時發(fā)現苗頭性問題,及時制止諸如虛假報道、有償新聞、低俗之風、不良發(fā)行等等問題,定能樹立起權威和公信力,這也是時代賦予黨報、黨刊、黨社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對于目前黨員隊伍中存在的違法亂紀現象要敢于揭示,要成為維護人民利益的報紙。當年馬克思曾指出,報刊是我們社會的堅定的捍衛(wèi)者,是對于當權者的持之以恒的揭露者,是無所不在的監(jiān)督者,是維護自由的人民意志的千呼萬應的喉舌[2]p234。黨報、黨刊、黨社肩負著捍衛(wèi)黨的權威、推進黨的進步、改善政府形象、維護人民利益、保障社會和諧的輿論宣傳義務,更應如此。
3.尋求真理、保持理性、對社會負責是公民言論自由、行為適當的必要前提。公民要合理、理性看待言論自由,增強責任意識。對于不能明了的社會議論,不跟風。對于偶發(fā)事件不發(fā)表過激言論。對于謠言不傳不信。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辨別真?zhèn)危逭嫦?,尋求真理?/p>
第一,真理一般容易被掩蓋,公民要勇于質疑和批判。在互聯網沖擊下,主體的異化表現為主體情感的極端化、主體思維的從眾性、主體認知的“被奴役”。這就要求我們不要被假象所迷惑。正如馬克思所譏諷的一樣:“實際上,我們什么也不知道,因為真理隱藏在深淵里。”[1]p21一個一無所知的人比滿腦子裝滿謊言和謬誤的人更接近真理[5]p1365。我們很容易被假象所影響,在認知上形成一種預先判斷,經過反復和循環(huán),成為一種“機械化”的思維定式,真理往往很難被察覺。公民要做好與謬誤斗爭的準備。
第二,隨著網絡等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言論自由在虛擬社會中呈現發(fā)展態(tài)勢,網民在對網絡信息(特別是網絡新聞)真?zhèn)蔚恼鐒e中要理性對待。當批判變得“民主化、合理化”后,對事物的評判標準再也不是一些共識,而是主體本身的判斷。在交往過程中,單一個體的言論,往往通過網絡資訊、媒體引導、群體評論得到強化,無限擴張。此時,知識的局限性、偏見和放縱等等因素,可能讓人產生非理性情感,難以自我,很容易被一些帶有極端情緒的言語所煽動,容易被心理暗示、量化信息所引導,產生一些消極行為,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爆發(fā)。因此,慎言慎行、保持理性是言論自由、行為適當的必要前提。
第三,遵守已有的條例,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公民一言一行要對社會負責。《出版管理條例》明確規(guī)定:“公民在行使出版自由的權利的時候,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不得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薄肮窨梢砸勒毡緱l例規(guī)定,在出版物上自由表達自己對國家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社會事務的見解和意愿,自由發(fā)表自己從事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成果?!惫褚獙嵤虑笫潜磉_自己的觀點,把握出版自由與法律約束、權利與義務的多重關系,提高自身思想認識?!?/p>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論新聞[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習近平.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fā)力,群策群力把各項改革工作抓到位[N].人民日報,2014-08-19.
[5]杰斐遜集(下)[M].劉祚昌,鄧紅風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
責任編輯/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