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全曉
摘要: 現(xiàn)在孩子的自主權(quán)已被家長、老師的安排所占有,他們有能力安排一切,但擁有的卻是無盡的接受。母親現(xiàn)場施教的失靈和畫蘋果故事,說明個性化教育有多重要。本文旨在探討課程改革中如何構(gòu)建高效課堂,把學習的自主權(quán)還給學生的問題。對高效課堂應(yīng)具備的特點、實施策略、避免的誤區(qū)以及評價的標準做了初步的探究。
關(guān)鍵詞: 無盡的接受;個性化教育;還給自主權(quán)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337-02
現(xiàn)在的孩子,在家里,家長凡事都替他們安排好了,生怕孩子忘了干這干那,一天到晚,催個不停;在學校里,老師為了自己的前程,生怕教學成績落后,老是嘮叨著講個不停,連學習的細枝末節(jié)都講得一清二楚了。難怪,現(xiàn)在的孩子都說自己生活得實在太累。這也讓很多家長和老師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細細琢磨一下,孩子也太難了。他是人,卻沒有一點兒自主權(quán);他有思想,卻失去了自我安排生活的機會;他有能力,卻不敢在家長和老師面前施展才華。他所擁有的只是永無止境的接受。孩子本該是自己學習和生活的主人,但卻只能進行接受性學習,而且是沒完沒了的被動者。試想一下,誰愿意讓別人牽著鼻子走呢?
在一個假期,我耳聞目睹了一位母親拉著孩子去上補習班,在經(jīng)過一個烤紅薯攤點時,兒子吵著要吃紅薯,她竟然教育兒子道:"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就來烤紅薯。"可兒子回敬的是:"天天吃紅薯,我喜歡。"這不僅是家長現(xiàn)場教育的失靈,更主要的是家長長期替孩子做主,壓制得孩子喘不過氣來時,孩子的無奈反抗。
更能凸顯出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的是關(guān)于中日美三國美術(shù)老師教孩子"畫蘋果的故事"。說中國的孩子畫蘋果,是由老師先在黑板上畫出一個標準的蘋果,規(guī)定出先畫左后畫右,這邊涂紅,那邊涂綠; 日本的孩子畫蘋果,由老師擎著一個蘋果,孩子們觀賞后作畫; 美國的孩子作畫,老師提來一筐蘋果,任孩子們拿一個自己畫。足見在大力推進素質(zhì)教育和新課改的中國,仍有一部分老師固守著"知識本位"的思想觀念不放,強調(diào)"教"的過程,以教師為主體,太注重預設(shè)和控制,過分關(guān)注了學習的結(jié)果,造成了學生只能進行接受性學習、封閉性學習、抽象性學習。學生成了外部操作的學習機器,失去了進入學習內(nèi)部操作的思維發(fā)展的漸進過程。老師的教學不能以學生為主體, 忘記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不給學生創(chuàng)設(shè)知識情景,不讓學生進行自由學習、自主學習,生怕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活動性學習、個性化學習浪費了時間,影響了學習效果。中國孩子付出的勞動只不過是機械模仿,缺乏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中國的老師改不掉給孩子"畫出一個標準"來,再讓他們學習的毛病,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嚴肅的教育課題。
我們的教育總以扼殺孩子的個性,泯滅孩子的創(chuàng)新潛能為代價。主要原因是我們只能憑高考成績錄取,雖然也能選拔出大部份的優(yōu)秀學生,但無法選拔出尖子生。難怪,北大校長許志宏多次在北大迎新會上語重心長地告誡北大的新生,"你們不要再去爭什么狀元了……"因為通過一連串的考試,一步步地抵達目的地,這種方式對不能獨立思考的蕓蕓眾生來說,是十分有利的,而對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人來說,考試則意味著自由學習的結(jié)束。教育不能沒有考試,問題出在只為了考試的教育。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千人一面的"標準"化教育,只能抑制孩子創(chuàng)造的天性,讓孩子失去開動腦筋,認真觀察,積極思考良好習慣,在學習與生活上產(chǎn)生了對老師與家長的依賴性,缺乏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這恐怕怨不到我們的孩子頭上。要怨只能怨我們的教育不是個性化教育,沒有激活孩子的創(chuàng)造潛能。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孩子是在體驗中成長的,成人不能代替孩子成長, 一個人對自己負責才能長大。教育孩子實質(zhì)是改變自己,我們的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通過對人生命質(zhì)量的提高而進行施教,關(guān)愛孩子的生命成長過程,不能只看自己的教學成績。
激發(fā)寫作興趣和情感的重要性。興趣是寫作的動力,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一個害怕作文、視作文為洪水猛獸的中學生,無論如何是寫不好作文的。每次寫作文,老師們總千篇一律地布置一個作文話題,再要求學生們限時完成。許多同學要么托腮冥想,要么口咬筆發(fā)呆,有的同學甚至最后完全放棄寫作趴臺睡覺,下課作文本上依然一片空白。其實,學生并非不會遣詞造句,也不是缺乏生活素材,更不是有意對抗作文課,而是我們訓練方法的單調(diào)陳舊,訓練內(nèi)容的乏味枯燥,評價標準的僵硬死板,大大抑制了學生的寫作欲望,使他們失去了對作文的興趣和寫好作文的信心。在作文講評課鑒賞朱自清散文《背影》時,筆者重點介紹了車站送別的場面,其中父親的"背影"是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這個鏡頭表現(xiàn)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筆者就對學生們說父愛如山般深沉,他們對兒女的愛往往濃縮于一個深情的眼神、一個細微的動作、一次慈祥的撫摸、一句句家常質(zhì)樸的話語中,只是我們對這種特別的愛熟視無睹,沒有領(lǐng)悟。今天我們再次品讀了這篇語言樸實、情感真摯的文章后,要懂得發(fā)現(xiàn)與體悟生活中最簡單、平凡的點滴,寫出我們對生活的個中感悟來。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要懂得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體悟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至此,學生寫作、訴說的熱情空前高漲,生活的點點滴滴在他們筆下似清泉汩汩流淌。在作文《成長的滋味》里,學生這樣描述自己考試考砸后的心情:"幾張鮮紅的試卷疲憊了似的,躺在桌上,仿佛它們也對我感到了失望……又在有意無意間瞥見了同桌的試卷:語文112、數(shù)學140。頓時,哀傷化為淚水,悄悄從眼里涌了出來,濺落到試卷上,紅色的交叉被打濕后漫開了。"這些描寫,多么細微傳神,不是親身經(jīng)歷不能言語。在作文《感悟親情》中一位學生這樣寫著:"時光流轉(zhuǎn),曾經(jīng)的黃毛丫頭已成花季少女,而我與父親依舊如往常相距甚遠,唯一改變的是他光滑的額頭好似被犁出了幾道痕,密而黑的頭發(fā)竟藏著幾根抑或是從母親那里偷來的銀針?!"這些感人的文字,都是在教師倡導自主作文訓練下學生有了一吐為快的寫作表達欲望,真正做到了"我手寫我口"。
自由式寫作是學生傾吐心聲的絕妙形式,四季更替皆可入筆,喜怒哀樂皆成文章。他們的習作,不僅將筆觸面對家庭、學校生活,而且還向社會各角落延伸。學生懂得用眼睛觀察生活、用心靈感受生活,用情感體驗生活,就能成為體驗生活的主角,成為表現(xiàn)與再現(xiàn)生活的高手。他們學會突出個體的位置和情緒,抓住寫作的機遇,表現(xiàn)出較為濃厚的寫作興趣。
當然,要想讓孩子學好,必須給他學習和生活的自主權(quán)。但給孩子自主權(quán),并不是就撒手不管了,這個火候不好掌握,是一種藝術(shù),須謹慎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