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香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96-01
古詩文是中國古典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它不僅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仁人志士熱血與激情的抒發(fā),是歷史人文價值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的審美理想、趣味和心理的表達,更是5000多年燦爛的中華文明的積淀與結晶。
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開展美育,是對經典國學最好的傳承與發(fā)揚,同時古詩文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功能,對于人心靈的啟迪,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升華,都有著積極的教育價值,對人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我泱泱中華,自古至今都是一個崇尚美的國度,中華民族,歷來也都是一個崇尚美的族群。 中國古代審美教育思想源于孔子的仁學審美教育觀。孔子始終強調詩教對于培養(yǎng)"仁"的作用。他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有助于心靈的凈化??鬃訌囊粋€教育家的角度強調了運用詩歌對青少年進行審美教育在對人的教育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然而,筆者通過長期的觀察研究和認真廣泛的了解,在現實的教育教學中,尤其是處于第一線的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學中,不重視古詩文教學、忽視古詩文教學的現象相當普遍、十分嚴重。
其表現之一:對古詩文教學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既不引導學生對古詩文(詞)進行認真全面的理解學習,更不會利用古詩文(詞)中所包蘊的豐富內涵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思想教育,以陶冶其性情、凈化其心靈。
表現之二:教師以抄寫古詩文(詞)的字詞句的釋義,學生以能記熟、會背誦、能默寫字詞句釋義和詩(詞)的意境描述為學習之能法,當然了實際的的教學效果為零。
結合當前審美教育的現狀和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的呼喚以及當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追求,可以看出美育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
筆者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深切的感受到了在古詩文教學中,如果能夠巧妙、恰當地利用其審美教育功能,則將會春風化雨般地啟發(fā)學生的智慧,對他們的發(fā)展會起到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下面就從四個方面談一下古詩文中的審美教學。
理解發(fā)現"美"
"文以載道,書以言志"。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外現,閃耀著作者永不熄滅的思想光芒,古詩詞也不例外。每一首優(yōu)秀的古詩詞,字里行間都奔流著作者真實的情感和思想。"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年之前的怒斥,是詩圣對富者的撻伐,是對貧者的同情;"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是孟郊對父母的感恩,是對后人的垂訓!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吟哦聲里,我們感受到了陶淵明遠離世俗、與世無爭的境界。只有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些先賢大家們的思想,享受到了色彩繽紛的思想美,他們就會更深一層地理解古詩文,理解作者的思想,就可以穿越時空與這些千百年前的先賢大家們進行心靈的對話,接受思想上的洗禮,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和對人對事對社會的認識水平!
感知意境"美"
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根據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的特點,精心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審美情感的熏陶起著重要作用。它較之單純的說教更易于被學生理解并引起審美情感的共鳴,尤其是能夠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中得到美感體驗和審美陶冶,把學生從有我之境,帶入到無我之境,變課文中的"此情此語"為"我情我語"。學生置身于這種特定的情境氛圍中,此情此景,撥動了學生的"美感的心弦",引起了情感共鳴。當我們學習杜牧的《清明》時,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多媒體等手段帶領著學習者真正感受作者的心情,進入到那清明飛雨、楊柳如煙的意境中,怎能會不勾起大家淡淡的哀思,怎能會忘記"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樣的千百年來為人傳唱的奇文佳句呢?我想,我們這樣的教學處理所起到的教育效果,恐怕是那些簡單的讓學生會背會寫的方式所遠不能比的吧? 在動人魂魄的情感中,把知識傳授不斷從感性向理性深化升華,師生之間就會迸發(fā)出強烈的美感共鳴,產生共振效應。
朗讀感受"美"
優(yōu)美的朗讀是一種藝術,教師可以通過朗讀以聲傳情,聲情并茂,達到韻味無窮的藝術境界。掌握好朗誦技巧,處理好輕重、緩急、停頓、韻律、語氣等朗誦技巧,具有音韻美的朗誦具有藝術穿透力,使得具有識覺特征的文學作品立體化,變得鮮活起來,轉化為聽覺藝術。優(yōu)美的朗誦對學生的感覺和知覺具有較強的沖擊力。而在我們現行的中小學語文教材中,也都精選了許多這樣的名篇佳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我們無數的人,不都是吟詠著這些熟悉的句子慢慢長大,飛出家門搏擊風雨的嗎?吟詠著它們,我們從懵懂無知出落得成熟灑脫;吟詠著它們,我們從浮躁狹隘修為得安詳寬和;吟詠著它們,我們找到了自己、認同了自我──這些讓人如癡如醉的佳句,像細雨,像春風,滋潤著我們的心田,使我們受益無窮、收獲多多!由此可見,古詩文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功能,對于人心靈的啟迪,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升華,都有著積極的教育價值,對人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體會想象 "美"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美感經驗。引導他們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力、想象力,對課文的形象給予補充和豐富,使課文在頭腦中有聲有色地活起來。在我?guī)ьI學生學習宋代大詩人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一詩的時候,我用多媒體設備給孩子們播放了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并配上了一組次序展開的江南春來風光圖片。在古箏渾厚的彈奏似波浪翻滾涌來、美麗的江南春景沖入眼簾的時候,孩子們的眼睛瞬間被點亮,所有同學爆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激情齊聲朗誦: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此情此景,惠崇大師所描繪的江南春江曉景就此深深地印在了孩子們的腦海中。跨越千年,理解了古人當時的心境!
綜合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發(fā)現,在中小學的古詩文教學中,如果我們善于并能夠利用其中的豐富內容進行審美教育,并主動的將審美教育所產生的積極效果反過來作用于教育教學活動本身,那么我們就能夠真正實現古詩文教學價值的最大化! 以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來育人樹人,我們每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