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彬
一看“適用”
看中成藥說明書時,很多人都會先看功效,譬如含首烏成分的膠囊,會立刻注意到說明書上寫的“適用于失眠、脫發(fā)、白發(fā)”,看看是不是和自己的情況吻合,如果是,就用它了。
這其實是個誤區(qū)。說明書上有一個更重要的地方需要我們盯緊,就是這些功效前面的那一句——“適用于……引起的失眠、脫發(fā)、白發(fā)”,這個“適用于……”便是重點。
比如我們熟悉的逍遙丸,說明書上寫著“適用于肝瘀引起的噯氣、不舒服、胃滿脹氣”,這個“肝瘀”就是重點。
一些治感冒的中成藥就更是如此,譬如“……引起的發(fā)熱、咳嗽、咽痛、口干”等等。感冒癥狀大同小異,風寒風熱感冒都可能引起發(fā)熱,但“……引起的”是重點,選對了,才會有明顯效果。
再如治咳嗽的中成藥,外感風寒咳嗽可用通宣理肺口服液,外感風熱咳嗽則適用于川貝清肺糖漿,肺燥咳嗽可用百合固精丸,“什么引起”的咳嗽才是選擇的標準。
留意這部分內容,實際上就是選擇匹配的對應治療藥物。這也說明,自用中成藥需要建立在辨清寒熱虛實等基本中醫(yī)理論的認識上。
二看用法
之所以特別提這個問題,是因為不少中成藥既可內服,也可外用。如家庭常備的藿香正氣水,內服常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夏傷暑濕所致的頭痛昏重、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等,外用則用于濕疹、皮膚瘙癢等。這些不同用法,多數(shù)說明書會有注明。
另外,中成藥劑型多樣,如蜜丸、膠囊、水劑、散劑等,服用方法也多樣,詳閱說明書也顯得重要。
三看西藥成分
一些人感冒、消化不好時,為了迅速緩解病情,可能會中西藥合用;也有些人因為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而需要常規(guī)服用西藥,但不少中成藥也含有西藥成分,有時就會造成某成分過量或者藥物之間互相影響。
譬如一些治感冒的中成藥含有對乙酰氨基酚,而一些西藥感冒藥也同樣含有該成分,合用就可能引起過量。治咳嗽的通宣理肺丸含有麻黃堿,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與降壓藥合用,就會降低降壓藥的作用。
另外,服用中成藥時常常會有一些忌口要求,這也要注意。
另外,不少中成藥藥名十分相像,但功效主治卻完全不同。如銀翹解毒丸與羚翹解毒丸、活絡丹和小活絡丹、人參歸脾丸和人參健脾丸等,雙黃連口服液和黃連更是完全不沾邊。有時候自己聽親友介紹而去藥店買藥,一不小心就買錯了。但如果仔細閱讀說明書,看功效主治及主要成分,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