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點時分,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銅鍍金鄉(xiāng)村音樂水法鐘發(fā)出了報時聲,鐘座上的裝飾也動了起來。為了恢復這座鐘的報時和演藝功能,故宮鐘表修復師王津和徒弟用了8個月。修復時有各種不確定因素,比如空氣濕度的增加可能讓底板變形,影響到上面組裝的部件,使得之前的修復成了無效工作。為了檢查出問題,就是將相同的修復程序再來一遍……
這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第1集的片段。這部總長3集的紀錄片,講述了貌似普通卻身懷絕技的故宮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故事,在網絡播出后迅速走紅,收獲了一大批“80后”“90后”追捧者。
書畫組修復古畫,要對原物拍照,在照片上標出細節(jié)反復揣摩;要分析使用的顏料及其產地,保證復原顏色;還要尋找和原畫匹配的紙張修補破損處,如果紙張的生產技藝已失傳,就需要不斷嘗試替代品……
片中,老技師們幾十年如一日地維護和修理著文物,身旁跟隨著年輕的學徒,在師父們手把手指點下協(xié)力參與,承習著傳統(tǒng)技藝。進行著枯燥、煩瑣又漫長的修復工作時,木器組的老師傅會和徒弟開玩笑:“以前的活兒為什么干得漂亮?因為干不好要被砍頭啊。我們現在挺好,至少院長不會砍我們的頭。”閉館期間,陶瓷組的女技師會在太和殿前騎自行車,笑稱是溥儀之后享有此等待遇的“第一人”。
拋開宏大敘事,紀錄片從日常角度入手,展現了故宮莊嚴巍峨以外的一面,拉近了觀眾和專家們的距離,又讓年輕人關注到,原來中國的傳統(tǒng)手藝如此精湛與迷人。
相關主題
工匠精神/細心/專注/嚴謹/追求完美
打磨細節(jié),不厭其煩;
毫厘之間,一絲不茍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工匠精神”一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引起了關注和熱議。它指的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無論在新興或傳統(tǒng)行業(y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差若毫厘,謬以千里”,文物修復是一項嚴苛的細活。秉持嚴謹的態(tài)度,文物修復者們沉浸在工作中,從未生厭。正是因為這種一絲不茍的匠人精神,一件件年代久遠的物品,才會在我們面前重放光彩。
解讀: 衢州第一中學 孫慧麗
相關主題
陳舊與新意/宏大與細微/方式/角度
日常角度拉近距離,吸引大眾關注傳統(tǒng)文化
好的內容需要有好的形式來呈現。文物修復的過程煩瑣、枯燥,缺少趣味性和觀賞性,但導演拋開了老舊的說教式介紹,從技師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入手,沒有刻意的渲染,沒有臉譜化的人物,通過生動又真實的展現,吸引了大眾對傳統(tǒng)技藝的關注,“捧紅”了一眾工匠,也使紀錄片獲得了成功。
相關素材
成語承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堪稱中華文化的“活化石”。但如何引發(fā)學習成語的興趣,并能有效地學習、記憶,是一個難題。央視舉辦的《中國成語大會》采用競賽淘汰制,邀請畢淑敏、蒙曼等文化名人擔任嘉賓。題目設置從成語的來源、典故和詞義理解等角度入手,配合選手組隊闖關的激烈競爭、專家妙語連珠的評點,讓觀眾在比賽中了解成語、喜歡成語,并能準確地運用成語。
相關主題
表象與意義/堅守與傳承
承襲傳統(tǒng)技藝,傳承中華文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記錄了一群普通人的工作、生活,老技師們幾十年如一日,寒暑無阻;年輕學徒耳濡目染,甘心追隨。他們的工作的意義,不僅僅是繼承文物修復技藝、保護珍貴文物,更傳承了中華文明。時間會帶走曾經的文明,但保存的文物仍記錄著它的璀璨。作為后來者,我們理應肩負起傳承的使命,保護修復先賢的遺產。
課本鏈接
《詩經》以樸素、真切、生動的語言,逼真地刻畫和表現了人、事、物,成為后世文學尤其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典范。借由《詩經》,我們還能一窺周朝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后,整理和修訂了大量先秦時的書籍,包括已有不少散佚的《詩經》??鬃诱肀Wo的,是一本本典籍,更是古老的中華文明。
相關素材
吳天明導演的電影《百鳥朝鳳》講述了兩代嗩吶藝人關于堅守的故事。隨著現代社會各種潮流的涌進,在民間流傳千年的嗩吶音樂變得乏人問津,但嗩吶藝人焦三爺堅持“以身做藝”,將技藝“以命相連”的執(zhí)著令人動容,也影響了弟子。這種對嗩吶技藝的堅守,更是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是無數文化傳承者精神的縮影。電影因此帶給了觀眾巨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