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利芳
摘 要:現(xiàn)階段,語文新課程改革雖然有所成效,但中學文言文教學還沒有與新課程理念有效結合起來,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要想將中學文言文教學推向更高的臺階,教師不僅要從思想上給予引導,讓學生正確認識文言文學習的必要性,還要采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初中語文;興趣;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6-001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010
當前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但中學文言文教學一直沒有什么變化,仍舊沒有探索出有效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產生了“學古文難,難于上青天”的心聲,有了厭學的情緒。而《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為達到這一要求,我們必須改變教學觀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那么,以往文言文教學中存在著哪些問題呢?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
1.教學目標片面
以往教師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認為:文言文教學就是掃清字詞障礙,會意譯文章就行,把容易考的知識點讓學生死記硬背下來就可以了。只將教學目標定位在知識與技能上,忽略了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這種觀念造成文言文教學目標片面。
2.教學方法不恰當
恰當?shù)慕虒W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以往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占據(jù)主導角色,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違反了新課程理念,使學生滋生了厭學的心理傾向。另外,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傳而授忽略了學習方法的引導。俗話說:“授之以魚充饑一時,不如授之以漁終身受益。”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懂得學什么,還應讓學生懂得怎么學,即應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能舉一反三,成為一個會學習的人。教師還忽略了學生對文言文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閱讀分析是最能體現(xiàn)文言文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通過閱讀分析,可以了解文言文的思想內涵,體會遣詞造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但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運用“串講”法,對所學文章逐字逐句地翻譯,剝奪了學生的閱讀自主性,沒有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文言文的熱情。
(二)學生方面
以往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只關心所考知識點,為了考取較好的成績,往往對所考內容死記硬背。另外,文言文與學生的生活時代嚴重脫節(jié),遣詞造句雖然優(yōu)美,但對學生而言仍佶屈聱牙,加上教師教學方法的不當,使學生對文言文失去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阻礙了文言文教學的發(fā)展。
二、解決對策
以學生興趣為主導,以學生發(fā)展為目標,展開文言文教學。
(一)激發(fā)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興趣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敝挥屑て饘W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
1.借助多媒體寓教于樂
文言文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他們大都對文言文不感興趣。所以,要想讓學生喜歡讀,能讀懂文言文,對文言文產生興趣,就得設法拉近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強、容量大、傳輸速度快的特點,能夠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為教師提供直觀、形象、高效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智力培養(yǎng)、素質提高提供空間。在文言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深受學生青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還要擁有深厚的古代文學知識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信手拈來,旁征博引,以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讓學生感受到學好文言文的好處,產生羨慕之情,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2.“讀、誦、唱”有機結合,激發(fā)興趣
文言文的教學,強調熟讀成誦,最好能讓學生模仿古人帶著感情拉著腔調、搖頭晃腦地誦讀。讀法有齊讀、分組讀、個人讀、誦讀、默讀等,在教學中范讀、朗讀、齊讀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某些字的讀音與現(xiàn)代讀法不同,要求教師范讀,加深學生的記憶。如《荊軻刺秦王》“樊於期”一句中“於”不讀“yū”而讀“wū”,這些異音字的存在,體現(xiàn)了教師范讀的必要性。此外,教師可以選一些廣為傳唱的古詩詞讓學生學唱,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如教《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可播放流行歌曲《明月幾時有》,讓學生跟著去讀,去學唱,這樣學生很容易就記住了全詞的內容,同時在曲子的旋律中對全詞所表達的意境也有所感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文言文教學應“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古代文化知識浩如煙海,教師根本講不盡,只有教給學生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去靈活分析、推斷語言現(xiàn)象,才能使他們最終受益。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只注重傳授表面知識,采用強壓式教學。教師把自己或古人的觀點,把教材規(guī)定的知識內容和盤托出,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和心得,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是閱讀的主人,為了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我們在教學時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和創(chuàng)新意識。授課前,教師應根據(jù)教學重難點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運用工具書,結合課文注釋或相互討論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學生對所學內容做出理解時,教師要給予肯定,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提高興趣,樹立學習的信心。
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并討論,而對于學生提出的獨特見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要在精神上給予肯定,加以鼓勵,這樣學生就會勇于表現(xiàn)自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逐漸養(yǎng)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
(三)方式多樣化,靈活教學
單一的教法枯燥無味,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法,使教材變活,學生樂學,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古代文言文是中國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了解古代民族文化和研究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只要制定計劃,整體安排,轉變教學思想,努力探索教學方法,就一定能使文言文教學走向成功、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蔣玉萍.新課程校本教研問題與指導[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 孫秋克.中國古代文學原理八論[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
1995.
[4] 劉敬波.《新課標》下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責任編輯 房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