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漢民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的重大舉措。在中國經濟從高速向中高速轉變的換擋期,既要保持眼前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又要考慮到長遠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為精準地從經濟運行的源頭入手,將供、求兩側相結合的調控方式的目標,可謂恰逢其時,必將大有作為。
進入新常態(tài)的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何以解憂,唯有改革,繼續(xù)改革,不停頓的改革,這就是今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義所在。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是要極大地提高生產力
經濟新常態(tài),有四個表現非常明顯:第一,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第二,人力資源的成本高企,中國的人力資源成本比周邊國家高很多。第三,能源資源成本高企,我們對包括石油在內的資源依賴性較大。第四,環(huán)境影響巨大,去年巴黎氣候大會達成第一份全球氣候協定,中國做出了莊嚴承諾,任務艱巨。
由此,為極大地提高生產力,供給側改革至少要側重五個要點:一是人力資本必須受到極大的關注和支持,勞動力是生產力第一要素。二是資本的涌動在很大程度上,應當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三是應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我國作為世界國土面積第三大國更應注重土地資源的作用,尤其是農村的土地確權、流轉和發(fā)揮效益,當成為供給側改革一個極為關注的要點。四是注重企業(yè)家的創(chuàng)新精神。企業(yè)家的創(chuàng)新精神也是生產力,是國人的自豪。五是政府的管理模式進一步改革。政府行政體制改革是政府改革的組成部分,審批制改革只是行政體制改革的組成部分,三者的關系在邏輯上是一個從屬關系,不是等同關系。我們對政府不斷改革、繼續(xù)改革寄予希望,就是因為政府管理也創(chuàng)造生產力。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當下的任務就是要極大地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
通過供給側改革來滿足不同的需求,將追求有效需求滿足作為重要目標。如何體現?我以為很大程度體現在創(chuàng)新能力上。進一步提升服務業(yè)的發(fā)展固然重要,但絕對不能低估工業(yè)化朝氣蓬勃的力量,因為中國還處在工業(yè)化的歷史進程中。
有三張榜單可以說明工業(yè)創(chuàng)新的意義:一是財富五百強榜單,2015年大陸企業(yè)進入世界五百強的就有100家,僅次于美國。在世界五百強行列中,已經有了一支浩浩蕩蕩的中國企業(yè)隊伍。二是世界品牌五百強榜單,去年美國有239個,占據半壁江山,而中國還不到30個,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點,我們需要有效供給,思考分層消費該如何滿足。中國企業(yè)在世界五百強數量較多,但中國品牌數量離我們國家的發(fā)展以及世界的要求仍有較大距離。三是世界創(chuàng)新企業(yè)一百強榜單,2014年我們有華為一家,2015年一個都沒有,此消彼長。而相比較之下,亞洲國家?guī)缀跽嫉揭话?,?7個。這三個榜單就是極大地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的參考。中國應以創(chuàng)新為首,供給側改革要的就是創(chuàng)新,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滿足日益增長、分層以及實際和未來的需求。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極大地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
不可否認,我國是一個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高排放的發(fā)展中國家,這一模式讓我們警醒,這樣自覺的警醒難能可貴。
由此,要做三件事:一是機制改革。供給側改革最需要的是與發(fā)展需求相匹配的體制、機制和法制的改革。
二是要把社會資源調動起來。我們以往強調的是政府和企業(yè),但同樣要強調社會力量也有重要的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把第三方力量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
三是需要強調國際合作。中國是世界的組成部分,一方面,中國已經高度融入世界,另一方面,世界對中國的期望如此之高,也令我們非常受關注。G20國集團的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剛在上海結束,拉開了今年G20系列峰會的序幕。我們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給今年9月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打下一個重要的基礎??傊?,中國應當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與世界交往,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