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提出“語文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教材涉及作家作品豐富,我們何不深入挖掘教材選文的價值,向學生推薦與教材相關的課外讀物和資源,由課內帶動課外,用課外豐富課內,在拓展閱讀和比較閱讀中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閱讀品位。
我嘗試在五個方面開發(fā)教材閱讀資源,指導學生閱讀,效果顯著。
一、讀同專題之文
我們這套人教版教材是以專題組元的,這便于開展專題閱讀活動。
1.開展單元主題專題閱讀。學生讀完一個單元的課文后,再來讀推薦多篇同主題文章,或者在課文教學中對照著閱讀,實現(xiàn)由課內到課外的拓展延伸,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專題是親情,在學習這一單元時,我推薦學生閱讀《我兒子一家》(舒婷)、《我們家的男子漢》(王安憶)、《旦旦記趣》(陳忠實)、《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等作品,通過對同主題作品的閱讀,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文章選材和文學樣式的多樣性,又對本單元以“親情”為話題的寫作訓練積累素材,開拓寫作思路。
2.開展同體裁作品專題閱讀。此外還可以推薦閱讀與課文體裁相同或寫法相近的其他作品,如我在教七上《寓言四則》一文時,除了引導學生閱讀《伊索寓言》,還推薦讀了幾則《拉·封丹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
按照主題閱讀的思路,基本上一篇課文至少拓展一到兩篇文章,也就是把一本十幾萬字的教材翻了兩番,自然就實現(xiàn)了每學年43萬字的閱讀量。
二、讀同作家之文
人教版教材注重選文的經(jīng)典性,大都經(jīng)過時間檢驗、文質兼美的名家名作,據(jù)我統(tǒng)計,現(xiàn)代文共選110位中外作家作品,其中入選超過兩篇的有15位。我一般在開學初和寒暑假時,讓學生選擇與課本選文有關的作家作品閱讀(有必讀和選讀作家書目),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閱讀水平和喜好,自由選擇作家作品。閱讀后全班開展以某一作家作品為專題的讀書活動。例如我在七年級下冊推薦學生閱讀的部分名家名作有: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必讀)、沈石溪的《狼王夢》(選讀)、豐子愷的《阿慶》、《鐵馬與風箏》等,本學期主要開展 《城南舊事》讀書會活動。
三、讀節(jié)選之全文(書)
“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每冊教科書后都鏈接有名著導讀,每冊推薦2-3本名著,共15本,而且精心編寫了作家作品簡介、閱讀建議、精彩片段、選讀點評和作品探究思考,我們可以以此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閱讀全書。
此外,教材選文有很多是節(jié)選內容,把節(jié)選的文章或者整部作品讀完,不僅能深入了解作家,理解作品內涵,更是拓寬閱讀范圍,增大閱讀量的有效途徑。例如我在九年級下冊推薦學生閱讀的全文(書)有:《余光中詩選》、《契訶夫小說選》、《音樂之聲》影片和影視劇本、《威尼斯商人》等。
四、讀淺顯古詩文
《新課標》提出初中除了閱讀文學作品,還特別要求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的文言文”,體現(xiàn)閱讀的多樣性。教材共選67位古詩文名家,其中入選超過兩篇的有李白、杜甫、蘇軾、陶淵明等22位,學習課文時,適時補充一些經(jīng)典作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如七上學完曹操的《觀滄?!泛汀洱旊m壽》后,讀一讀他的《短歌行》,定能加深對曹操其人其詩的理解。初中三年有計劃地開展閱讀某一古代作家作品為專題的讀書活動,對學生傳承經(jīng)典文化更是意義深遠,例如我在九上學完《江城子 密州出獵》和《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棗花)后,結合以前學過的他的詩文,開展《走進蘇軾分享會》,設計“蘇軾生平”、“經(jīng)典誦讀”、“感悟蘇軾”三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全方位認識蘇軾的詩文、人格魅力,收效理想。
五、讀報刊雜志
報紙雜志信息量大,引導學生通過輕松的閱讀,可以了解最前沿的時事,接受多元的知識,開闊閱讀視野。據(jù)筆者統(tǒng)計,人教版教材選文涉及報紙4種,雜志17種,品種豐富,包括文化文學、科技地理、戲劇電影等領域。我充分利用學校的閱覽室,在指引學生瀏覽報紙的時候,特別關注一些經(jīng)典欄目,如《羊城晚報》的“花地”“大城小議”,《南方都市報》的“時事評論”,《中國青年報》的“冰點”,同時堅持閱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期刊,如《讀者》、《小小說選刊》、《中學生閱讀》、《青少年科技博覽》等。
正如溫儒敏教授反復強調的“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絕不是靠做習題‘做出來的,而是靠廣泛地閱讀‘讀出來的”。只有培養(yǎng)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的常態(tài),從各種讀物中汲取養(yǎng)料,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語文素養(yǎng)。
鐘麗花,教師,現(xiàn)居廣東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