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背景下,各種教學方法實現(xiàn)了課堂的運用價值,其中比較式閱讀教學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上,知識點的相互聯(lián)系與比較,更易于學生對新舊知識的區(qū)分與掌握,并得到對新事物新知識的見解。比較式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上的應用,主要通過四種方式實現(xiàn)。在進行比較前,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全面分析教材,吃透教材,為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比較方式以及教學目標明確具體的方向。高中語文教材中引入了多種體裁以及其他的文學鑒賞,教師必須具備重組課文的能力,以主題與題材內(nèi)容為中心,重新編排授課的順序,讓學生在不同的領域?qū)W習中通過比較深刻理解知識。
一、同中求異
在學習李白的《送友人》以及王實甫的《長亭送別》時,教師可以將兩者進行比較,實現(xiàn)閱讀時同中求異的目的。送別的題材在高中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是常見的,《送友人》中的點睛之筆“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揮一揮手從這里離去,連馬兒也在嘶嘶悲鳴。除了表現(xiàn)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以外,還滲透了更多對人生、友誼、前景的祝愿。在《長亭送別》中,“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盡管表達的是與《送友人》相似的離別,但情感、場景與心態(tài)都各不相同。在這兩者的比較中,學生不但能同中求異,同時又增添了關于離別寫作中另一種蘊含其中心境的表達技能。學生在人生閱歷較淺的學習階段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意境,對高中語文的學習或今后的成長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異中求同
在學習王勃的《滕王閣序》時,教師可以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與之進行比較,兩者共同表現(xiàn)的主題是美景暢飲的盛會與歡愉。在《滕王閣序》中,作者將山水之美、宴會之樂寫盡,“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由遼闊的天地描寫表現(xiàn)其吞吐萬象的氣魄,同時引出滕王閣的雄偉壯麗。繼而作者又轉(zhuǎn)向了內(nèi)景的描繪,如桂殿蘭宮,滕王閣聚會,高朋滿座的景象,在這種良辰美景當中,引發(fā)作者的感嘆。而在《蘭亭集序》里,作者則先通過對自然美景的描寫,如清流映帶,風和日麗,宇宙無窮,萬世之繁華,于是“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景色完全滿足了人們視覺與感覺上的需求。而在群賢舉杯暢飲之中,又為美景平添了幾份情感,于是“暢敘幽情”。兩者一經(jīng)比較,學生能從作者的寫作風格中感受到美景與人情。隨后,教師指導學生詳細講述兩篇文章展現(xiàn)的不同意境。王勃的文章將自身融入于美景天地之下,感受的是自身的渺小,與其創(chuàng)作背景相連,“時運不濟,命運多舛”,表達的是不平與抑郁之感。而王羲之的文章感嘆人生苦短,“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表達的是幸福終有破滅之日,生命終有走盡之時。這兩篇文章都有樂極生悲的情感。在比較過程中采用異中求同的形式展開,讓學生在比較間掌握其中蘊藏的規(guī)律以及相互結合的共性,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思維能力。
三、橫向比較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了很多評價歷史人物的文章,有的觀念表達不一定公正甚至有失偏頗,比如針對曹操,通常會在正面描述上表達曹操在政治、軍事以及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但具體到很多課外閱讀的小說形象的塑造方面,曹操卻被文學性地進行了二次加工,搖身一變奸臣。那么學生在展開閱讀的時候,就要全面掌握相關的歷史情況以及人物的全方位剖析,既要看到后人對歷史人物的各種評價,又要深入分析主人公自身的作品,以橫向比較的形式真正了解歷史人物,對人物的理想、文采和胸懷等以及所要學習的語文內(nèi)容有充分的認識。
四、縱向比較
縱向比較側重在文章創(chuàng)作的文化、時代背景以及政治等因素進行比較,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梅蘭芳畫傳》一課,敘述了梅蘭芳先生事跡,如在香港淪陷前后大家面臨斷糧困境時,梅蘭芳先生是如何成全大家,冒險讓自己的兒子偷運糧食解救危機。也提到了梅蘭芳先生“蓄須”和以打針發(fā)燒的方式拒絕演出的佳話??箲?zhàn)時期,藝術家擔負著比藝術更為重要的民族責任。閱讀梅蘭芳相關事跡的文章時,學生可充分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人物的愛國精神,由外而內(nèi)地了解一位偉大的表演藝術家高超藝術素養(yǎng)和深入人物精神與意志,從而被一位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藝術氣息的中國人而折服。在這樣的情境下展開文章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人物,且在偉大榜樣面前,更加發(fā)奮圖強,努力上進。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采用比較的方法展開教學,使教師在諸多文體的教學中應用自如,同時也利于學生在比較閱讀下深入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與主題思想,全面提高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的有效性與學生學習的效率。
徐靜,教師,現(xiàn)居江蘇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