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鳳
匠心是愛,是對手中物的愛,讓一切沉淀與勞作都甘之如飴。
深灰毛呢大衣,綠格子圍巾,頭發(fā)略長,手里還拿著錘子狀的木頭,整個人看起來不修邊幅,這是海弟他給人們留下的最初印象,更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的自我介紹:“像我這種長得又瘦、說話慢半拍、木訥的人,按照老家的說法,叫做‘柴頭,也就是木頭人的意思?!?/p>
海弟,出生于廣東饒平縣的普通家庭。因為舅舅和姨丈都是木匠,他從小就特別喜歡用木頭做各種玩具。畢業(yè)后,他進入檢驗機構(gòu)工作了,也還在中山大學(xué)學(xué)習(xí)藝術(shù)與設(shè)計。有一天,他在木頭實驗室做完實驗后,撿了一些廢舊木頭回去。面對木頭,海弟想起兒時做的木頭玩具,以及那段快樂的童年時光。
木屑飄香,他著了迷般地遁入“木門”??此斐撩杂谀绢^,一位同事把他引薦給了實驗室鑒定木頭成分的老專家蘇中海。因為激動,海弟在見到蘇老師的時候語無倫次,但他骨子里對木頭的喜愛深深打動了八十歲高齡的蘇中海,破例收下他這個業(yè)余愛好者為徒。
從最基礎(chǔ)的木射線、木導(dǎo)管到木頭結(jié)構(gòu)、樹木生長的方式開始講起……在蘇中海的精心指導(dǎo)下,海弟潛行鉆研,很快就掌握了辨識木頭的精髓。為了讓海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木頭,蘇中海還把自己這些年收集到的標本送給了海弟。
收集的木頭和作品越來越多,海弟決定給自己的寶貝換一個家。為此,海弟除了找三輪車師傅幫忙運送外,所有事情都親力親為。每天下班后,他一個人洗,一個人看,一個人搬,慢慢感受著從前匠人們留在木頭上的榫眼鋸路,從中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
在用木頭制作作品的過程中,海弟愛上了雕刻。雕刻木頭需要的不僅僅是藝術(shù)雕刻,還需要熟練的木工活。為此,海弟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木匠徒生涯。在簡單、重復(fù)的刨、鑿、磨刀中,他慢慢感受到了傳統(tǒng)木作的智慧,“表達”也越來越豐富。
在父親的支持下,海弟辭去了廣州的穩(wěn)定工作,來到了杭州。八年的時間,木頭早已成為海弟生活的一部分。他的家中,小到勺子,大至桌、椅、衣柜全都是用木頭制成,工作室更是木頭的海洋。一天,朋友來到他的工作室,驚訝地感嘆道:“原來木頭還能這么玩?這太不可思議了!”
終于,海弟在上海博物館開了自己從事木雕創(chuàng)作以來的首個展覽——“初開”?!俺蹰_”是海弟一件作品的名稱,也是海弟父親的名字。他說,這預(yù)示著自己回到了心之所向的最初狀態(tài)?!白髌防铮徍郯吆埤R聚于榫眼,榫眼塑造了一扇門,就像父親為我的新生打開了一扇門,我也正是他播撒在這個世間的一粒種子。”
海弟引用瑞秋·卡森的一句話說:“倘若我對仙女有影響力,我會請求她賜予世上每個小孩好奇之心,而且終其一生都不會損毀,以作為永遠有效的解毒劑,來對抗日后生活中的倦怠與幻滅。”就像他展出的作品一樣,通過棱角、鑿痕、縫隙等試圖去告訴人們:不要妥協(xié),保留一顆好奇之心,補白這個不完美的世界。
匠心是愛,是對手中物的愛,讓一切沉淀與勞作都甘之如飴。對海弟來說,雖然不知道雕刻木頭這條路能走多久,但只要腦袋里有無數(shù)想法存在,他手中的刻刀就不會放下,對木頭的喜愛也斷不了。海弟是“木頭人”嘛,怎能離了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