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關(guān)鍵詞】勞技話語;工具;技法;工序;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11-0075-01
勞動與技術(shù)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技術(shù)意識為目標,強調(diào)耳、眼、手、腦并用的課程。它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怎么做,還要讓學生理解為什么這么做和怎樣做才能更好。通過觀察和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勞動與技術(shù)課上既動手又動口更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操作過程中含有的可遷移的技術(shù)要素,更利于學生用技術(shù)要素把握技術(shù)活動的全過程,從而使學生從“學會技術(shù)”變?yōu)椤皶W技術(shù)”。
1.說制作工具——了然于胸。
勞技課中的手工制作雖不復雜,但用到的制作工具種類繁多。光紙工工具就有剪刀、線、膠水、針、美工刀等。每次制作前,讓學生說說該制作需要哪些工具,如何使用,使用時有什么注意點,不但可以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有序性,而且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意識到如何安全地使用這些工具。
2.說符號功能——胸有成竹。
手工制作的符號很多,光紙工制作里就有山線、谷線、粘貼面、剪切線、挖切等符號。每次制作前可以讓學生說說這些符號,重識它的操作方法、操作注意事項。在說的過程中可以鞏固、強化學生對符號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手工制作本領(lǐng)。
3.說操作技法——如數(shù)家珍。
手工制作的基本技法不少,就紙工技法常用的就有:加法(增量法)、減法(減量法)、變形不變量法(不刻去一部分,也不添加一部分)。加法包括:貼(平貼、疊貼);編織;拼接。減法主要為剪刻法或者燒的方法。變形不變量法包括:劃、切折、切掀、卷、壓印、植(硬紙條側(cè)立粘貼)、刺(戳洞眼)。如果學生在每次手工制作前能說出這次制作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技法、基本步驟。那么,說的學生和聽的學生就都能復習學過的基本技法,且手工操作的有序性也能得到進一步規(guī)范。如:教學蘇教版《勞動與技術(shù)》四上《豬形儲蓄罐》時,教師問:要想做好這個“豬形儲蓄罐”要用到哪些技法呢?學生說,需要剪、折、粘貼三種技法。教師緊接著問:在這三個步驟中,你最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學生討論得出:折的時候要平直,要先劃痕;貼的時候要注意貼整齊、貼牢固。經(jīng)過學生的討論,學生的技法操作就更規(guī)范了,制作出的作品也會更精致、美觀。
4.說制作工序——心中有數(shù)。
每次制作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制作的步驟、過程,這既能讓手工制作熟練的學生有一個展示自我、鍛煉說話條理性的機會;又可以讓不熟練的學生有個先學再做的機會。如:教學蘇教版《勞動與技術(shù)》三下《小鳥的家》時,在學生了解了制作要用到的符號、工具、技法后,同桌間可以說一說自己的制作過程,然后請學生代表把制作過程說清楚,其他同學可以補充或質(zhì)疑。這樣學生很快就清楚了這次手工制作的基本操作流程。
5.說文化內(nèi)涵——娓娓動聽。
勞技話語除了表現(xiàn)在制作工作、方法、流程等方面外,還可以包含文化內(nèi)容,即說說手工作品背后的文化。如:在教學蘇教版《勞動與技術(shù)》五下《中國結(jié)》時,筆者請學生根據(jù)課前收集的材料說一說中國結(jié)的由來,有位學生的介紹別具一格。她這樣說:我是中國結(jié),我的年紀已經(jīng)老大老大嘍。我生于上古先民的結(jié)繩記事中。唐宋時期,我就成了一種裝飾藝術(shù);到了明清,人們開始給我起名,讓我賦予了更豐富的內(nèi)涵……這位學生的介紹生動形象,能讓人感受到中國結(jié)和祖先思緒相連、與古人情意相通的內(nèi)涵。這樣的介紹激發(fā)了學生制作中國結(jié)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制作的積極性。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皠诩荚捳Z”什么時候說,什么地方說,還要教師適度把握。相信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引導學生合理地“說”,靈活地“說”?!罢f”肯定會成為勞技課上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宜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