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成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成都 611130)
?
通腑湯腸道準備對結直腸癌術后腸道菌群的影響
黃河(成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成都 611130)
摘要:目的分析中藥組方通腑湯腸道準備方法對結直腸癌術后腸道菌群的影響。方法 選取48例結直腸癌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4例。觀察組術前給予通腑湯腸道準備,對照組術前給予常規(guī)腸道準備,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術后腸道菌群變化情況。結果對照組雙歧桿菌及乳酸桿菌等益生菌種計數減少量明顯多于觀察組(P<0.05);且對照組大腸桿菌及葡萄球菌等致病菌計數升高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術后Ⅰ度腸道菌群失調8例,Ⅱ度腸道菌群失調15例,Ⅲ度腸道菌群失調1例,對照組分別為2、13、9例,兩組Ⅲ度腸道菌群失調率分別為4.2%、37.5%,兩組菌群紊亂程度比較,P<0.05。觀察組、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12.5%、54.2%,兩組比較,P<0.05。結論 結直腸癌患者術前給予中藥組方通腑湯腸道準備,可有效降低術后對腸道菌群的影響,維持腸道菌群平衡,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
關鍵詞:結直腸癌;腸道準備;腸道菌群;通腑湯;中藥
結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發(fā)生率約為13%[1],在我國惡性腫瘤排行中占第三位,對于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臨床常采用手術治療。20世紀70年代起,臨床將腸道準備作為直腸指診與手術前的常規(guī)內容,主要目的在于將患者結直腸內容物清除,以便為手術操作提供便利,并減少吻合口裂開、切口感染、腹腔內感染等多種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2014年5~12月,我們觀察了通腑湯腸道準備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道菌群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48例結直腸癌患者,男27例、女21例,年齡45~75(55.1±2.8)歲。均經病理檢查證實診斷,其中行左半結腸切除術9例,右半結腸切除術19例,乙狀結腸切除術5例,Mile′s術7例,Dixon′s術5例,Hartmann術3例;臨床分期:Ⅰ期9例,Ⅱ期12例,Ⅲ期27例?;颊邿o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及全身代謝性疾?。恍g前未發(fā)生腸穿孔及腸梗阻;術前均未進行任何放化療干預。將4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4例,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術前腸道準備方法對照組術前給予常規(guī)腸道準備,術前3 d主要以半流質食物為主,術前1 d禁食、禁飲;術前3 d開始口服8萬U慶大霉素及0.4 g甲硝唑,3次/d;入院后開始每天服用乳果糖緩瀉劑30 mL;術前1天晚上8時及手術當日清晨6時進行灌腸清潔。觀察組給予通腑湯進行術前腸道準備,方中組成為生大黃30 g、芒硝10 g、厚樸及炒枳實各15 g。先將15 g厚樸及15 g炒枳實放入2 L水中煎煮,煮開10 min后,將30 g大黃放入,湯液約1.3 L時可將10 g芒硝溶入,關火即可。可將湯液裝入袋中以便服用,每袋150 mL。術前2 d患者開始溫服,2次/d(10時、15時各1次),每次300 mL,連服2 d。術后2 d開始以半流質食物為主,術前僅能進食流質食物。術前30 min兩組患者均靜滴頭孢替安2 g+生理鹽水100 mL。術后行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3 d;且術后3 d進行常規(guī)腸外營養(yǎng)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術后禁食2 d,待其肛門排氣后可進食,開始以流質食物為主,逐漸向普食過渡。
1.3腸道菌群培養(yǎng)收集患者入院時及術后3~5 d第1次自然排便的新鮮糞便,將其置于無菌密封裝置中,30 min內進行送檢。主要試劑有D-乳酸檢驗試劑盒、內毒素測定試劑盒、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PCR擴增試劑盒、DNS提取液;主要儀器有Eppendorf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德國)、ABI Prism7000熒光定量PCR儀(美國)。將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糞腸球菌等當作標準菌株,取凍干粉各0.2 g,使用磷酸緩沖鹽溶液進行溶解,采用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以200 μL溶液作為樣本,提取標準菌株的DNA。
1.4觀察指標①腸道細菌計數:選擇紫外線可見光分光光度計定量,進行10倍稀釋,通過系統(tǒng)軟件對循環(huán)閾值進行分析,計算出腸道桿菌計數,并進行菌群分析。②腸道菌群紊亂情況:參考文獻[2,3]方法,分為腸道菌群正常、Ⅰ度腸道菌群失調、Ⅱ度腸道菌群失調、Ⅲ度腸道菌群失調。③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計算發(fā)生率。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腸道細菌計數比較術后觀察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種計數及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計數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腸道細菌計數比較±s)
2.2兩組患者術后腸道菌群紊亂情況觀察組術后腸道紊亂情況較輕,Ⅰ度腸道菌群失調8例,Ⅱ度腸道菌群失調15例,Ⅲ度腸道菌群失調1例,對照組分別為2、13、9例,兩組Ⅲ度腸道菌群失調率分別為4.2%、37.5%,兩組比較,P<0.05。
2.3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術后出現腹瀉2例,切口感染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5%;對照組術后出現腹瀉6例,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1例,腹腔感染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4.2%,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P<0.05。
3討論
結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根據流行學相關資料統(tǒng)計,全世界結直腸癌發(fā)生率中男性占總惡性腫瘤發(fā)生率的第4位,女性占惡性腫瘤發(fā)生率的第3位[4]。近年來,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率及病死率不斷升高。對于結直腸癌患者臨床常采用手術方式治療,但手術治療可對患者腸道造成不同程度損傷,導致患者吻合腸道出現缺氧、缺血可能,增加手術風險[5,6];且手術作為應激源,患者應激狀態(tài)可進一步破壞其腸道屏障。腸道菌群和結直腸癌發(fā)生、發(fā)展均有密切關系。腸道菌群是組成腸道保護屏障的重要部分,一般情況下,人類腸道菌群主要為厭氧菌、益生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腸上皮細胞特異性受體結合于腸道內有序定植,為人類腸道形成一道層次分泌的生物屏障,保護作用顯著[7,8]。人體腸道內產生的生物化學效應及競爭生長等效應可有效抑制有害菌的過度繁殖,有助于保護腸道,使腸道避免受到病原菌的侵襲與黏附。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雙歧桿菌及乳酸桿菌等益生菌種計數減少量多于觀察組,大腸桿菌及葡萄球菌等致病菌計數高于觀察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術后菌群紊亂程度輕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見,結直腸癌患者術前予中藥腸道準備可有效降低對腸道屏障的損傷。術前腸道準備是擴大手術視野、方便手術操作、提高手術安全性的重要內容。術前給予中藥腸道準備可充分促進患者推進性運動,并有除滿、消脹、洗滌腸胃的功效,減少因機械性操作導致患者出現電解質紊亂及脫水現象;術前預防性應用少量抗生素,可有效減輕患者腸道菌群失調程度[9,10];并于術前1 d不禁食,麻醉前2~3 h可飲用含糖的液體,有效緩解了患者術前饑餓、口渴、煩躁等狀態(tài),還可有效抑制術后患者胰島素過度抵抗及分解代謝現象,降低手術風險。另外,通腑湯中大黃可有效促進結合性蕙酮衍生物泄下,是進行腸道準備的基礎。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患者術前給予通腑湯腸道準備,可有效降低術后對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張?zhí)姨?葉新華,黎玲.國內結直腸癌術前腸道準備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0,8(1):62.
[2] 郭世奎,王昆華,包維民,等.手術處理對結直腸癌患者腸道菌群變化的臨床研究[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0,16(4):201.
[3] 徐艷麗,尹霞,常英.腸道菌群失衡在結直腸癌發(fā)病過程中的作用[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4,34(2):124.
[4] 韋健賢,李麗,左萍.結直腸癌術前腸道準備的研究進展[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1,17(2):128.
[5] 劉穎嵩,邵斌,張斌,等.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道菌群變化及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效果研究[J].中國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3,33(5):584.
[6] 麥美芳,羅瑞女太,李月嬋.結腸癌術前腸道準備方法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學,2010,5(9):107-108.
[7] 王松,王茂龍,廉政,等.不同處理因素對直腸癌病人圍手術期腸道菌群影響[J].齊魯醫(yī)學雜志,2012,27(3):217.
[8] 王潔,王松,蔣楠楠.腸內營養(yǎng)制劑在結直腸癌患者術前腸道準備中應用效果Meta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6):9.
[9] 閻良,黃建平,劉崗.加味大承氣湯在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術前腸道準備的應用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9(1):67.
[10] 楊麗,周軍.腸道微生態(tài)制劑在結腸癌根治術前腸道準備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6):13.
(收稿日期:2015-08-15)
中圖分類號:R735.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2-266X(2016)13-0062-02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6.1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