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選,黃漢愛
(山丹縣退耕還林工作辦公室,甘肅 張掖 734100)
?
不同整地方式在內(nèi)陸河流域旱地造林中的應(yīng)用
王立選,黃漢愛
(山丹縣退耕還林工作辦公室,甘肅 張掖 734100)
摘要結(jié)合內(nèi)陸河流域降雨稀少、干旱缺水的自然條件和造林成活率低、生態(tài)工程建設(shè)成效不顯著的生產(chǎn)現(xiàn)狀,通過采取水平階、魚鱗坑、開溝和穴狀等4種整地方式,在山灘旱地進行了對比試驗,總結(jié)出了適于內(nèi)陸河流域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不同整地技術(shù)。該技術(shù)的研究應(yīng)用,可節(jié)水保墑,提高造林成活率,有利于植被恢復。
關(guān)鍵詞整地方式;成活率;保存率;生長量;旱地
內(nèi)陸河流域由于氣候條件、植被生態(tài)、土壤環(huán)境及水環(huán)境質(zhì)量較差,屬于典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帶[1]。為了提高內(nèi)陸河流域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促進苗木生長,解決因干旱少雨,降水分布不均,蒸發(fā)量大等自然因素對造林質(zhì)量的制約,我們通過采取水平階、魚鱗坑、開溝和穴狀等4種整地方式,開展了對比試驗研究,為內(nèi)陸河流域干旱山區(qū)山灘旱地造林綠化總結(jié)和提出適宜的整地方式,推動區(qū)域林業(yè)生態(tài)工程建設(shè)。
1試驗區(qū)概況
山丹縣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地處100°41′—101°42′ E,37°51′—39°03′ N,東靠金昌市永昌縣,西與張掖市甘州區(qū)相連,南部祁連山冷龍嶺與青海省為界,北過龍首山與內(nèi)蒙古阿拉善右旗相望。該區(qū)域位于亞洲大陸腹地,遠離海洋,近沙漠,植被少,多裸露山地、丘陵,屬大陸高寒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5.9 ℃,日照時數(shù)2 802~2 993 h,降水量150~340 mm,蒸發(fā)量2 246 mm,≥10 ℃的活動積溫1 879 ℃,生長期150 d??h境內(nèi)分布的主要河流有山丹河、馬營河、霍城河、寺溝河等,水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和南部祁連山、中部大黃山的融雪。
2材料與方法
2.1試驗材料
選用本縣引進水利部(內(nèi)蒙古)沙棘中心1年生沙棘苗,苗高30 cm,地徑0.8 cm,根長15~20 cm,苗木健壯,無病蟲害。沙棘對土壤和氣候的適應(yīng)性很強??箛篮L沙,耐大氣干旱和高溫,在炎熱高溫下能正常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耐水濕和鹽堿,也耐干旱瘠薄。在不施灌溉撫育的前提下,成活率達85%以上,保存率達95%以上。造林初植密度2 550株hm-2,株行距2 m×2 m或1 m×4 m。
2.2試驗方法
選擇祁連山北麓坡耕旱地或撂荒地,土壤貧瘠,無灌溉條件,生長多年生植被的5~15°坡耕地或25°以上荒山荒坡。第1年秋季整地集雪,翌年春季頂凌栽植沙棘。
2.3整地方式
根據(jù)試驗區(qū)實際,主要采取水平階整地、魚鱗坑整地、開溝整地和穴狀整地4種方式,按照灌木造林初植密度2 550株hm-2的要求進行整地(具體技術(shù)要求見表1)。
表1 不同整地方式技術(shù)要求
3結(jié)果與分析
3.1生長量情況
3.1.1同一地類生長量按照不同的整地方式,在山灘旱地試驗區(qū)每個方式定株選擇100株觀測株,從造林當年連續(xù)測量樹高、地徑與冠幅。
由表2可以看出,在山灘旱地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造林,沙棘樹高、地徑和冠幅等各項生長指標均表現(xiàn)出良好的生長狀態(tài),但是第2年在根系完全恢復后,水平階和魚鱗坑整地方式栽植的沙棘樹高、地徑和冠幅的生長明顯優(yōu)于第1年,且呈逐年增加趨勢,而開溝整地方式栽植的沙棘樹高、地徑和冠幅的生長不明顯。說明水平階和魚鱗坑整地方式可有效集雨、集雪,在山灘旱地造林中較為適宜。
表2 同地類、不同整地方式沙棘生長量
3.1.2不同地類生長量在不同地類、采取不同整地方式,各選擇100株觀測株,從造林當年連續(xù)3年測量樹高、地徑與冠幅(結(jié)果見表3)。
表3 不同地類、不同整地方式沙棘生長量
由表3可以看出,在不同地類條件下,通過連續(xù)測量樹高、地徑和冠幅,沙棘在灌耕地、沙地采取穴狀或開溝整地方式,在灌水1~3次的條件下,生長優(yōu)于不灌水的山灘旱地,缺點是當?shù)厮Y源缺乏,耕地資源有限,造林成本高,不適于大面積造林;而山灘旱地在不灌溉的條件下,采取魚鱗坑或水平階整地方式,樹高、地徑和冠幅與灌耕地、沙地相差不大,且造林成本低,有效地利用了當?shù)卮罅康囊肆只臑┗纳劫Y源,對干旱區(qū)恢復植被效果明顯。
3.2造林成活率與保存率
在山灘旱地試驗區(qū)樣帶內(nèi),對采取水平階和魚鱗坑整地方式栽植的沙棘造林成活率和第2年、第3年造林保存率進行調(diào)查,3次重復(結(jié)果見表4)。
表4 不同地類、同一整地方式沙棘成活率和保存率
由表4可以看出,采取水平階和魚鱗坑整地方式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3.3綜合評價指標
通過開展不同地類與不同整地方式、同地類與不同整地方式、不同地類與同一整地方式沙棘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長量觀測,得出各項調(diào)查因子綜合比較情況(結(jié)果見表5)。
表5 同地類、不同整地方式沙棘綜合指標比較
由表5可以看出,采用魚鱗坑、水平階整地方式栽植的苗木,各項生長指標明顯優(yōu)于水平溝、穴狀整地,而且其集水效果好,對植被的破壞程度低。
4結(jié)論與建議
4.1魚鱗坑、水平階整地方式,適應(yīng)于降雨少、無灌溉條件,蒸發(fā)量和溫差變化大的山灘旱地或山地進行造林;穴狀、開溝整地方式適應(yīng)于灌水條件良好的灌耕地、沙地進行造林。
4.2魚鱗坑、水平階整地,可有效積聚降水,節(jié)約水資源,提高造林成活率;穴狀、開溝整地方式造林成本高,在水資源缺乏、耕地資源有限區(qū)域不適于大面積造林。
4.3內(nèi)陸河流域干旱山區(qū)采用的魚鱗坑呈三角形排列,坑口寬80~100 cm,內(nèi)徑60 cm,深40 cm;水平階呈品字形排列,規(guī)格為深0.4 m,寬0.5 m,長1.2 m。兩種整地方式較之于甘肅蘭州以東地區(qū)采用的同類整地方式具有規(guī)格小、用工量少、集水效果明顯等特點。
參考文獻:
[1] 楊建紅,劉建泉.河西內(nèi)陸河流域生態(tài)問題及其保護對策[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0(10):298-298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Land Preparation Methods in Afforestation in Dryland of Endorheic River Basin
Wang Lixuan, Huang Hanai
(Converting the Land for Forestry Forest Office in Shandan County,Zhangye 734100,China)
AbstractCombined with natural conditions (scarce rainfall and drought and water shortage) in inland river basins and production status (low survival rate of afforestation, insignificant effect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by adopting four kinds of land preparation methods (level bench, fish scale pit, trenching & hole ) in dry land.Different soil preparation techniques which are adapted to plant in barren hills and wasteland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endorheic river basin were summarized.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can save moisture,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and is conducive to vegetation restoration.
Key wordsland preparation methods;survival rate;preservation rate;growth;dryland
中圖分類號:F301.24;F2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4.017
作者簡介:王立選(1982-),男,大學,助理工程師,從事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檢疫及林業(yè)科技指導工作.
收稿日期:2016-03-01
文章編號:1005-5215(2016)04-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