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翠香
摘 要:在物理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不會解題的困擾。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一難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從教師層面出發(fā),提出了一些改善教學的方法,希望能對學生物理學科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有所幫助。
關鍵詞:物理學科;解題能力;培養(yǎng)
經常會聽到有學生這樣說:“物理課我都能聽懂,可一做習題就困難重重?!薄拔锢眍}目我已做過的數量不算少了,但一遇到新題,就又不知所措?!边@就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提示:學生聽明白物理知識和學會靈活運用物理知識之間還是存在較大差距的,解題訓練僅僅依靠量的積累是不會引起質的提高的。怎樣教會學生獨立解題,怎樣從根本上提升學生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一課題就責無旁貸地擺在了物理教師的面前。下面的建議也許會對解決這一問題提供幫助。
一、教給學生全面完整的知識
知識是解題的基礎。這里所說的“知識”應當包括哪些方面呢?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根據知識的不同表現(xiàn)方式和作用,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說明事物“是什么”,以用于區(qū)別、辨別事物。程序性知識是指“怎樣做”的知識,即關于如何從已知狀態(tài)向目標狀態(tài)轉化的知識。策略性知識是關于如何學習和如何思維的知識。
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學習與構建是物理解題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證。然而,傳統(tǒng)的知識觀只是把陳述性知識和極少部分的程序性知識看做是知識的全部。在普通教師的知識體系中,主要是陳述性知識,而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比例偏低。物理教材中的陳述性知識也是位居顯性的狀態(tài),并具有相對嚴謹的結構,而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則不同。教師一般在教學中重視解決“為什么”和“是什么”一類的問題,而對“怎樣去學習”“怎樣去思考”以及“怎樣做”這類問題往往很少涉及。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僅僅學到了一些靜態(tài)的陳述性知識,而缺少動態(tài)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于是就出現(xiàn)了“能聽得懂,但就是不會解題”的問題。
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突出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地位,將平常不夠重視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通過解題活動傳授給學生,以促進學生全面掌握知識。例如,在講授簡諧振動知識時,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懂得物體做簡諧振動時,其受到的回復力F與位移x是正比反向的關系,而且應當讓學生學會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做簡諧振動的方法,即先讓振動物體稍偏離平衡位置x,建立回復力F與x的函數關系F(x),如果所建立的函數關系F(x)表明F與x正比反向,則物體的振動就是簡諧振動,否則就不是。
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所謂知識結構就是在學生頭腦里建立起來的認知結構。大家都知道,解題的基礎是知識,但這并不是說知識的總量越多,解題能力就越強。學生解題能力與知識的總量之間不存在單純的正比關系,一個人解題能力的高低主要與他所掌握的知識組織形式相關。解決問題需要提取大腦里長時記憶中的相關知識,并將這些知識與問題情境相匹配。知識能不能迅速而暢通無阻地被提取出來,與知識的存放方式直接相關。美國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說:“貨源充足和組織良好的知識倉庫是一個解題者重要的資本?!?/p>
物理學具有嚴謹的結構體系,知識點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縱橫交錯的內在聯(lián)系。在講授知識前,首先要給出能夠統(tǒng)攬各部分知識點的結構體系,使學生整體了解知識單元的概貌。例如,在講授運動學的知識之前,先要引導學生把機械運動知識進行整理分類,即:
再分別講授該單元的有關知識。這樣可使學生在單元知識的整體背景下認識各個知識點,易于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
三、教給學生適用的解題策略
解題策略是指在解題思維中從宏觀角度來考慮解題途徑的思考方法。在物理解題中,技巧、方法、策略都是解題的主要手段,因此,都應當歸屬在方法的范疇。但是,方法是劃分有層次的,解題策略就是解題方法的最高層次。
通過把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解題策略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優(yōu)等生與中等生在解題能力上出現(xiàn)的不同,并不是基礎知識也就是說陳述性知識的不同,而是解決問題思維策略的不同。解題能力強的學生能夠自主地生成策略,解題能力弱的學生就缺乏自主生成策略的本領,而且很難生成策略。
在過去的教學中,解題策略的傳授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其基本上是依賴學生在解題的實踐中自發(fā)地生成的,學生獲得解題策略的途徑經常是盲目的,或者是走了很多彎路最終才領悟到的,這種掌握解題策略的路程非常曲折而且緩慢,常常事倍功半。事實證明,給學生提供或者幫學生總結出解題策略要比他們自然生成的解題策略效果會更好些。所以,在物理課的習題教學中,應該注意通過合理編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把解題適用的思維策略先提煉出來,再外顯出來,明確地且有意識地傳授給學生,并適時地幫助學生就解題思維的過程進行總結、概括,使學生在解題的實踐中逐步掌握各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總之,物理教師通過改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全面完整的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并教給學生適用有效的解題策略,學生的物理解題能力就會逐步培養(yǎng)起來并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董品滬.振動和波:物理學[M].3版.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2).
[2]趙新君.變速直線運動:醫(yī)用物理學基礎[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