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去金山嶺登長城是在一場落雪過后,從首都北京出發(fā),沿京承高速駛?cè)胙嗌缴矫},坡多路滑,原本一個多小時行程,我們竟然走了三四個小時。商務車內(nèi)暖和舒適,我正昏昏欲睡時,突然聽到有人情不自禁地驚叫:“哇,太壯觀啦!”循聲從右側(cè)車窗向外望去,銀裝素裹的險山峻嶺間,金山嶺長城依山而建,蜿蜒曲折,騰云駕霧,氣勢磅礴。僅是這樣遠遠地驚鴻一瞥,就已震撼了我的心魂。
到達目的地,當?shù)嘏笥延蛞丫?,草草地吃了兩口午餐,便乘坐纜車直奔山頂。路上朋友向我們介紹:金山嶺長城位于河北省灤平縣與北京市密云縣交界地帶,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為大將徐達主持修建,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將薊鎮(zhèn)總兵官戚繼光、薊遼總督譚綸又續(xù)建、改建,金山嶺長城是現(xiàn)今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長城,被專家稱為明長城之精粹。
下纜車后踩著積雪徒步近千米便來到了金山嶺長城上。登高遠眺,滿眼肅穆的銀色里,綿延起伏的長城像層巒疊嶂間的一條玉帶,又像一條碩大的白龍,依山憑險,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遠忽近,忽隱忽現(xiàn),高下相間,突兀參差。山川是壯美的,長城是雄奇的,兩者互融,讓我的內(nèi)心頓時熱血沸騰,激昂豪邁。
金山嶺長城沉穩(wěn)厚重,堅固雄偉,城墻上窄下寬,底部用三四層條石奠基,上部用長方形青磚包砌,白灰砌縫,數(shù)百年來固若金湯。城墻頂部的馬道大約六七步寬,以簸箕大的方塊青磚鋪面,遇到陡坡便砌成梯行臺階,上下通行都很便捷。城墻頂部靠外側(cè)的一面,用磚砌成了高過人頭的垛墻,每隔一兩米就有一垛口,守城士兵可以在這里射擊來犯之敵。而在內(nèi)側(cè)的一面,則是稍矮的宇墻,設有上、中、下三層射擊孔,可供士兵以立、跪、臥三種姿勢狙擊敵方。我扶墻向下望去,猛地驚出一身冷汗:丈余高的磚墻下,山體陡峭,深不見底,心頓時慌了起來,同時也忍不住想,在缺少現(xiàn)代化機械裝備的古代,先人是怎樣在如此險峻的山尖上建造長城的呢?他們攻堅克難的執(zhí)著和堅忍著實讓人敬佩。
長城上每隔百米左右便有一座三四層樓高的敵樓。它們以敦實的青色巨石為基,建筑形式多樣,卻又各具特色,有磚木結(jié)構(gòu)的,也有磚石結(jié)構(gòu)的;有單層的,也有雙層的;有平頂?shù)?,也有穹隆頂、船篷頂、四角鉆天頂和八角藻井頂……真可謂一樓一式、一樓一景。有一處敵樓破損了,僅剩下幾座磚跺堅挺著,卻也是寂寥地滄桑著,生硬的山風夾雜著碎雪,從歷史的深處吹來,在這里回響著金戈鐵馬的長嘯嘶鳴。撫今追昔,邊關明月下,塞北風雪里,為了守衛(wèi)和平,有多少將士背井離鄉(xiāng),別婦拋雛,歲歲年年駐扎于此。
漫步在鋪滿積雪的金山嶺長城上,用手輕輕地撫摸著一塊塊歷經(jīng)了數(shù)百年風雨剝蝕的大青磚,內(nèi)心是自豪的,也是凝重的,亂世之中,烽火狼煙,歷史曾在這里跌宕起伏,各民族也曾在這里演繹過興衰與悲壯。
如今的金山嶺長城,已成為一道壯闊的風景、一首優(yōu)美的旋律、一段悠長的傳說……我堅信,無論再過幾千年,它身上凝結(jié)著的那股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都不會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