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利萍
鄭州市兒童醫(yī)院 鄭州 450053
清肝達郁湯結合針灸治療抽動穢語綜合征54例療效觀察
崔利萍
鄭州市兒童醫(yī)院 鄭州 450053
目的 觀察清肝達郁湯聯(lián)合針灸從肝論治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54例抽動穢語綜合征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7例,觀察組以清肝達郁湯結合針灸治療,對照組以泰必利治療,均治療2個月,觀察2組藥物治愈率、總有效率、復發(fā)率的差異。結果 2組總有效率、治愈率、復發(fā)率、不良反應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清肝達郁湯結合針灸治療抽動穢語綜合征療效顯著,復發(fā)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清肝達郁湯;針灸;抽動穢語綜合征
抽動穢語綜合征,又稱多發(fā)性抽動癥,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疾病(概念、臨床表現(xiàn)),治療難度很大,西醫(yī)治療上多采用多巴胺受體阻滯劑,不良反應較大,且復發(fā)率高。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有一定的優(yōu)勢。本研究從肝論治法聯(lián)合針灸治療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取得較好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2-12—2014-11門診患兒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齡5~15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 a,平均(1.0±0.4)a。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7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以《中國精神病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的關于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的診斷標準為主[1],并參照美國《精神疾病診斷統(tǒng)計手冊》第4版(DSM-Ⅳ)關于多發(fā)性抽動癥的診斷標準綜合擬定[2]。
1.2.2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3]:患兒除具有上述多發(fā)性抽動癥常見的癥狀外,還應具有下述中醫(yī)證候特征:以面紅、口干、急燥易怒、舌質紅、舌苔黃五項為主癥;盜汗、少寐、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脈弦或弦數(shù)5項為次癥;凡符合三項主癥,或二項主癥加二項次癥,或一項主癥加三項次癥者即可作出證候診斷。
1.3 療效標準 療效標準:(1)治愈:癥狀完全消失;(2)顯效:抽動癥狀明顯減輕,或抽動間隔時間長,或偶遇情緒激動緊張而發(fā)抽動;(3)有效:抽動癥狀有不同程度減輕或緩解;(4)無效:經2個月治療癥狀未減輕者。
1.4 方法
1.4.1 觀察組:采用中藥聯(lián)合針灸治療。中藥治療:梔子、鉤藤、蟬蛻、茯苓、白芍各10 g,柴胡、丹皮、菊花、青橘葉各6 g,薄荷、甘草各3 g,琥珀2 g。肝火熾盛加龍膽草,痰多加浙貝母,便秘者加瓜蔞仁,水煎服,每天1劑,取汁250 mL,分早晚2次溫服。2個月后統(tǒng)計療效。針灸治療:(1)體針取穴:內關、神門、豐隆、百會、四神聰、足三里、三陰交、公孫、合谷、太沖。眨眼加攢竹;搖頭加風池;尿頻加關元;聳鼻加迎香;口角抽動加地倉、頰車。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采用30號1~1.5寸毫針,局部酒精棉球常規(guī)消毒,依次直刺或斜刺穴位,有針感后留針30 min,隔天1次。(2)耳針取穴:神門、心、肝、腎、脾、皮質下。操作:每次選4~5穴,耳穴埋針,每周2次,每日按壓3次,5 min/次。2個月后觀察療效。
1.4.2 對照組:口服泰必利,開始劑量每次50 mg,2~3次/d,治療中期與后期可依據患者情況靈活調整用藥劑量。2個月后觀察療效。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效果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cP<0.05,bP<0.05
2.2 隨訪情況 半年后隨訪觀察,觀察組25例有效患兒中,5例復發(fā)抽動,復發(fā)率20%。對照組20例有效患兒中,14例復發(fā),復發(fā)率70%。觀察組復發(fā)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抽動穢語綜合征的病因與情志失調、先天稟賦不足、窒息及感受外邪等因素有關,據其臨床特點,應屬“肝風內動”范疇?!缎核幾C直訣·肝有風甚》:“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上于頭目,目屬肝,風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劄也?!笨梢姴∥恢饕诟?,肝主疏泄,喜條達,若情志失調,五臟皆失和,則氣機不暢,郁久化火,引動肝風,上擾清竅,則見皺眉眨眼、張口歪嘴、口出異聲穢語、搖頭聳肩等表現(xiàn)。
清肝達郁湯以梔子、菊花、牡丹皮清肝瀉火;柴胡、薄荷、青橘葉疏肝解郁;鉤藤、白芍,蟬蛻疏風清熱,祛風止痙[4];琥珀、茯苓寧心安神;浙貝母、瓜蔞仁可清化熱痰,寬胸散結。龍膽草具有清熱、瀉肝,平肝熄風、滋水涵木之功效[5]。聯(lián)合針灸治療,針刺內關、神門、百會、四神聰穴寧心安神益智;太沖、百會穴平肝熄風;公孫、三陰交、豐隆穴可健脾胃、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祛濕化痰;三陰交、足三里具培元扶正之功。并《靈樞·口問》篇云:“耳為宗脈之所聚?!倍樐苷{整臟腑功能,疏通經絡,鎮(zhèn)靜止攣,調養(yǎng)氣血[6]。目前西醫(yī)對抽動穢語癥的藥物治療多采用氟哌啶醇或泰必利,方法局限,雖有一定療效,但療效差異大,不良反應明顯,復發(fā)率高。而中藥加針灸治療多發(fā)性抽動癥可調節(jié)患兒身體陰陽平衡,從而使療效顯著而持久,不良反應小,觀察組僅1例治療后胃腸道不適,停藥后好轉,無不良反應發(fā)生,隨訪發(fā)現(xiàn),觀察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中藥聯(lián)合針灸治療抽動穢語綜合征,療效顯著,無明顯不良反應,復發(fā)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學會,南京醫(yī)科大學腦科醫(yī)院.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2-R)[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28.
[2] 葛國嵐,韓雪,金玉晶.歸脾湯加減治療心脾兩虛型多發(fā)性抽動癥31例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4):52-53.
[4] 甄潤平.鉤藤蟬蝎飲治療小兒抽動癥臨床研究[J].光明中醫(yī),2013,28(12):2 572-2 573.
[5] 倪曉紅.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58例[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7,14(2):67.
[6] 李宗起.推拿聯(lián)合耳穴療法治療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30例療效觀察[J].中醫(yī)兒科雜志,2011,7(5):43-45.
(收稿2015-03-12)
R74
B
1673-5110(2016)07-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