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濤
動物的舌五花八門,形形色色,不僅構(gòu)造千差萬別,而且功能各有千秋,是它們生活中“多才多藝”的重要器官。真是令人驚奇!
穿山甲的舌
穿山甲是一種善于掘洞而居的動物,挖洞之迅速猶如具有“穿山之術(shù)”,而且它除了臉部和腹部之外,全身披著瓦狀排列的硬角質(zhì)厚甲片,很像古代士兵的鎧甲,因而得名。
穿山甲主要以白蟻和螞蟻等為食。它的頭為圓錐狀,上面長著一對小眼睛,一對瓣狀而下垂的小耳朵和一個像筆管一樣尖尖的、張不大的嘴,但舌的長度一般可達身體長度的一半,甚至更長。它的舌前扁后圓,柔軟而能靈活地伸縮,非常適合舔食螞蟻。它的舌上還分泌pH值為9~10的堿性黏液,可以中和食物中的蟻酸和適應棲息地的酸性土壤。
穿山甲的舌之所以能夠如此靈活而適用,是因為它還有更為精妙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來支撐。原來,它的舌是附著在其下腹部上的,也就是說,它最后面的一對肋軟骨的上端與背骨分離,成為胸骨的延長,并通過腹面后方到達腹部的后端附近,其后端還附著有活動舌的肌肉。
犬的舌
并非所有的哺乳類的舌都對味覺十分敏感。事實上,犬的味覺極差,雖然可以感覺酸、甜、苦、辣等,但幾乎品不出食物的味道。犬吃東西時很少咀嚼,幾乎是“囫圇吞棗”,所以見到犬狼吞虎咽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那是因為食物的味道好,而是由于食物散發(fā)出的鮮美的氣味的緣故。犬并不是通過細嚼慢咽來品嘗食物的味道,而主要是靠嗅覺和味覺的雙重作用來鑒別食物的種類、新鮮程度。
在炎熱的夏季或劇烈奔跑后,犬往往把長長的舌頭伸出口外,氣喘吁吁。原來,犬皮很厚,毛又密,而且沒有汗腺,只能靠呼吸排出體內(nèi)多余的熱量。它的舌頭上血液循環(huán)特別旺盛,是一種高效率的散熱器,利用舌頭上水分的蒸發(fā),散發(fā)體內(nèi)的熱量,就可以起到“降溫”的妙用。
犬常在陽光下用舌頭舔身上的毛,并不僅是在清除身上的臟東西,也是在給自己補充維生素D。有的時候,犬也會用舌頭舔身上的傷口,因為唾液中有促進傷口愈合的物質(zhì)。
啄木鳥的舌
被譽為“森林醫(yī)生”的啄木鳥有極為高超的捕蟲本領(lǐng),它的喙強直而尖,不僅能啄開樹皮,而且能啄開堅硬的木質(zhì)部分,很像木工用的鑿子。它的舌細長而柔軟,能長長地伸出喙外;它的舌骨很發(fā)達,包圍著頭骨,舌骨起著特殊的彈簧作用,能使細長的舌條伸縮自如;舌面富含黏液,能把樹中昆蟲的幼蟲和蟲卵粘??;舌端生有向后倒長的小鉤,能鉤取樹中較大的昆蟲。
每天清晨,啄木鳥就開始用喙敲擊樹干,在寂靜的林中發(fā)出“篤篤”聲,如果發(fā)現(xiàn)樹干的某處有蟲,它的利爪就緊緊地攀在樹干上,頭和喙與樹干幾乎垂直,先將樹皮啄破,而后就伸出特別細長的舌,用前端逆鉤將隱藏的害蟲一只只地鉤出來,美餐一頓,即使躲在樹干深處的蛀蟲也休想漏網(wǎng)。啄木鳥一般要把整棵樹的害蟲徹底消滅才轉(zhuǎn)移到另一棵樹上,碰到蟲害嚴重的樹,就會在這棵樹上連續(xù)工作上幾天,直到害蟲全部清除為止。
蛇的舌
蛇的舌細小而長,尖端呈深叉裂狀,俗稱蛇信子,當舌伸出口外時,看上去就像有兩根舌一樣。在舌的基部有個舌鞘,平時能把整條舌縮進鞘內(nèi),當舌肌收縮時,舌便迅速從舌鞘內(nèi)伸出。蛇的下顎前端正中有一缺口,所以閉口時也能將舌自由伸出,并能在口外前后左右地活動。蛇的舌尖有豐富的黏液和許多感覺的小體,起觸覺及味覺的作用,識別天敵和尋找食物的感覺也主要是靠舌來傳遞。
蛇的舌也能不停地吞吐黏附空氣中的氣味分子,感受周圍空氣中化學物質(zhì)的刺激。它在靜臥或爬行的時候,總是將舌不時地探出,縮回口中的時候舌尖立刻伸入口腔壁上的兩個小孔——即鋤鼻器的開口中。鋤鼻器呈彎曲的小管狀,在腭骨前方的深凹處,開口在口腔頂部的前方,是一種化學感受器,表面分布著嗅覺上皮細胞,通過嗅神經(jīng)與腦相連。鋤鼻器與外界不直接接觸,而是通過伸出口外的舌搜集空氣中各種化學物質(zhì),黏附或溶解在舌的濕潤表面,送到鋤鼻器,反應靈敏的鋤鼻器再將各種信息傳達到大腦,然后迅速做出正確的判斷。
蛙的舌
水塘邊上的青蛙,常常是一動不動,凝視著遠方,一副神態(tài)自若的樣子。但是,如果突然有飛蟲掠過,它就會驟然躍起,伸出舌,迅速地把昆蟲粘住,卷進口內(nèi)。
青蛙為什么能這樣閃電般捕食呢?因為它的舌與眾不同。一般動物的舌根都長在口的后端,青蛙的舌根卻長在口腔底部的前端。平時它將舌卷曲在口內(nèi),又長又寬,分叉的前端伸向喉部。當見到昆蟲飛臨時,舌就像子彈一樣彈射而出,突然向外翻伸,舌面分泌有黏液,飛蟲一碰上,就會被粘住。然后,它將舌快速翻轉(zhuǎn),飛蟲也就進肚了。
鸚鵡的舌
有一些鳥類能模仿人語,特別是鸚鵡。這種模仿行為也與它的舌的結(jié)構(gòu)有很大關(guān)系。鸚鵡不僅發(fā)聲器官——鳴管比較發(fā)達和完善,有四至五對鳴肌,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控制下,能使鳴管中的半月膜收縮或松弛,回旋振動發(fā)出鳴聲。而且它的舌根非常發(fā)達,舌富于肉質(zhì),特別圓滑,肥厚柔軟,前端細長呈月形,猶如人舌,轉(zhuǎn)動靈活。因為這些優(yōu)越的生理條件,所以鸚鵡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語,發(fā)出一些簡單、準確、清晰的音節(jié),有的甚至可以說出較為復雜的語言。
不過,“鸚鵡學舌”都是人們對鸚鵡進行專門馴練的結(jié)果,或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所學到的。但鸚鵡沒有思想和意識,并不能理解語言的含義,有時甚至不分場合,亂說一氣,令人哭笑不得。
(選自http://ask.kedo.gov.cn/zt/821094.shtml 蝌蚪五線譜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