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晏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山東省菏澤市及各縣區(qū)主要負責人座談時講到了一副對聯(lián):“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是懸掛在河南省內(nèi)鄉(xiāng)縣老縣衙“三省堂”的一副對聯(lián),撰聯(lián)者為清康熙年間的內(nèi)鄉(xiāng)知縣高以永。習近平總書記說:“對聯(lián)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系。封建時代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chǎn)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p>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是指領導干部要有公仆意識。清代學者申居鄖說過這么一句話:“做官時,要往前想一想:我原不是官;又要往后想一想:我不能常有此官。尋取真我,方有著落?!边@也可以說是對“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的巧妙詮釋。在當今來說,每一位領導干部都應該有這種“平常心”,更應該始終保持公仆意識。如今在我們的領導干部隊伍當中,還有些人嚴重存在古代的“官本位”思想,認為“官”是老爺,老百姓是仆人,官欺民、民順官是理所當然的,致使官民關系顛倒,人民公仆成了人民“老爺”。這顯然背離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擺正“主人與公仆”關系。一些領導干部 “以官為榮”,有的甚至把官做得大小作為衡量個人成就價值的主要標準,千方百計跑官、要官,甚至買官。他們忘記了自己手中的權力,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
“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是指領導干部要敢于擔當。古人云:“君猶器也,人猶水也,方圓在于器,不在于水?!比绻岩粋€地方的干部群眾、生產(chǎn)要素、發(fā)展文化、精神狀態(tài)等資源比作水,這個地方的主職領導就是裝水的器皿。器大則大,器正則正,器剛則堅,器明則和。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地方的精神面貌、發(fā)展成效。從這個角度說,尤其需要一方為官者敢于擔當。這就是“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的意義所指。因此,領導干部必須勤政務實、敢于擔當,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實現(xiàn)“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高以永就可以說是一個有擔當?shù)墓賳T。高以永到內(nèi)鄉(xiāng)上任之初,車子還在路上,就下車問百姓疾苦,確定賑濟民困為施政第一要務,將種子、耕牛貸發(fā)給貧民,鼓勵種植作物,改善了當?shù)厝嗣竦纳??!跋尻枟顏砑尾砍=柁r(nóng)時越境騷擾,且誘貧民子女離家為其奴仆,如有逃脫,則捕系親屬鄰人。以永蒞政三日,有二悍卒公然稱將軍令縛人于市?!备咭杂缆牭胶笙铝钭チ藘擅孔洹4耸聢蟾婺详柛?,知府害怕得罪將軍想放人,高以永堅持請知府呈報給臬司(主要負責刑獄訴訟事務的提刑按察使司),兩個士卒最終受到制裁。自此,內(nèi)鄉(xiāng)縣平靜了。
“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是指領導干部要感恩群眾。一個干部能夠走上領導崗位,有所作為,固然與個人的勤奮努力是分不開的,但更重要的是組織的培養(yǎng)和群眾的信任。但現(xiàn)實中,有些干部太把自己當成“官”了,忘了自己是“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的人民“公仆”。他們沒有意識到“離開了位子,你什么都不是”,沒有人民群眾授予的權力和職位,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戴,領導干部本事再大也是“無用武之地”。懂得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一個人對人生起碼的認知和敬畏。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只有懷有對人民群眾的感恩之心,才能擺正黨群、干群關系,踐行正確的群眾觀和權力觀。值得警惕的是,有的領導干部忘記了人民的養(yǎng)育恩,對自己的地位和待遇總是不滿意,有的把個人成長進步歸功于自己能力強、有本事;有的感恩對象錯位,不感恩組織和人民,而是感恩以親親疏疏畫線的關系網(wǎng)、“小圈子”。陳毅元帥在《手莫伸》一詩中就告誡領導干部當飲水思源,是人民群眾養(yǎng)育了我們,是黨和組織培養(yǎng)鍛煉了我們,領導干部是最應該感恩群眾的。詩中寫道:“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第二想到黨培養(yǎng),無黨豈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無人民豈能活?第四想到雖有功,豈無過失應慚作。”領導干部只有如此,才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以一顆感恩的心去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工作,以感恩的心態(tài)去對待我們所接觸的每一名群眾,用優(yōu)異的工作業(yè)績報答黨的培養(yǎng)和群眾的養(yǎng)育。
“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是指領導干部要敬畏群眾。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在真正的共產(chǎn)黨人心中,老百姓是天。敬畏之光,燭幽以明。敬畏群眾是感情,更是一種責任。常懷敬畏之心,恪守為政之德,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離群眾近些、再近些,把為民造福的實事辦得多些、再多些,我們才能從群眾中不斷汲取前進的力量。可有些黨員干部并沒有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也是百姓”,也沒有做到“莫以百姓可欺”。他們無所敬畏,天不怕、地不怕,百無禁忌,為所欲為,越“雷池”、闖“紅燈”、破“底線”,其結果必然害人誤己。那些心中沒有群眾的人,必然是目中無人、脫離群眾,甚至欺壓群眾,站在群眾的對立面,最終遭到歷史唾棄。
古代的對聯(lián),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特別是明清時期,文人把題對聯(lián)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lián)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各級衙門懸掛對聯(lián)也成了普遍現(xiàn)象。從思想內(nèi)容來說,很多都是要求做官清廉和斷案公正的,表明古代官員的心跡、抱負、政愿,也是對自己的警醒和對百姓的承諾。如今看來,這些對聯(lián)也包含著反腐倡廉的內(nèi)涵。它們表現(xiàn)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多彩,頗有文采。當然,也有一些官吏喜歡附庸風雅,借對聯(lián)來標榜自己。但總體看來,這些對聯(lián)對古代官員的規(guī)誡還是起到了一些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中學習時強調:“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歷史的教訓更應引以為戒,要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yōu)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倍?“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副清代對聯(lián)體現(xiàn)出反腐倡廉的含義,飽含樸素而又深刻的為政之道,仍然值得今天的黨員干部好好體會與反思。